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SBA-15致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毒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SBA-15致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毒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纳米材料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已经有许多纳米粒子在不断地进入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与此同时,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暴露于纳米材料。因纳米颗粒物特有的小尺寸效应、表面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等,当其进入生物体后可能引发特殊的生物效应,因此纳米材料的生物安全性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因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MSN)优良的结构性能,目前正广泛地用于药物载体研究,其进入临床使用后,对人体的暴露更加直接,其生物学效应更加不容忽视。血管内皮细胞是血管官腔与血管壁深层的第一道屏障,既往研究发现血管内皮的损伤是许多心血管疾病的先决条件。本研究选择介孔二氧化硅SBA-15和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为研究对象,探索SBA-15的心血管毒性效应及其机制,以期为MSN作为药物载体的安全使用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将HUVEC暴露于终浓度分别为0(空白对照)、25、50、100、200μg/mlSBA-15和100μg/ml微米二氧化硅(阳性对照)的RPMI1640培养液中培养24h,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测定SBA-15对HUVEC增殖的抑制作用,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膜联蛋白Annexin V和核酸染料碘化丙啶(PI)双染结合流式细胞术检测SBA-15对HUVEC细胞凋亡的影响;二氯荧光乙酰乙酸盐(DCFH-DA)探针结合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检测SBA-15作用下HUVEC细胞活性氧(ROS)水平的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qRT-PCR)检测SBA-15对炎症因子CRP和MCP-1和细胞粘附因子ICAM-1和VCAM-1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Western Blot技术检测细胞粘附因子ICAM-1和VCAM-1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 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各浓度SBA-15均对HUVEC的增殖具有抑制作用,且随着SBA-15染毒浓度的升高,细胞生存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50、100和200μg/ml SBA-15染毒组HUVEC细胞凋亡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SBA-15染毒浓度的升高,细胞ROS水平升高;与空白对照组相比,SBA-15染毒组炎症因子CRP和MCP-1mRNA和细胞粘附因子ICAM-1和VCAM-1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SBA-15染毒浓度的升高,表达水平均呈上升趋势。 结论:SBA-15具有内皮细胞毒性作用,可抑制HUVEC的增殖;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是SBA-15致HUVEC死亡的两种并存方式;SBA-15可能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发生;氧化应激和炎症可能是SBA-15致HUVEC细胞毒性的重要机制。
【关键词】: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 SBA-15 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 氧化应激 炎症
【学位授予单位】:宁夏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114;TB383.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8
- 符号说明8-11
- 前言11-19
- 1. 介孔材料的发展12-13
- 2.介孔材料在医学中的应用13-15
- 3. 选题的意义15-19
- 材料和方法19-31
- 1.材料19-22
- 1.1 细胞19
- 1.2 受试材料19
- 1.3 细胞培养使用耗材19
- 1.4 主要试剂19-20
- 1.5 主要仪器20
- 1.6 主要试剂配制20-22
- 2.方法22-31
- 2.1 SBA-15 的表征22
- 2.2 SBA-15 溶液的配制22-23
- 2.3 细胞培养与染毒23
- 2.4 MTT 细胞毒性实验23-24
- 2.5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24-25
- 2.6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细胞 ROS 水平25
- 2.7 qRT-PCR 检测细胞 CRP、MCP-1、ICAM-1、VCAM-1 mRNA 表达水平25-28
- 2.8 Western Blot 检测细胞 ICAM-1、VCAM-1 蛋白表达水平28-30
- 2.9 数据处理及分析30-31
- 结果31-40
- 1. SBA-15 材料表征31-32
- 2. SBA-15 对 HUVEC 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32-33
- 3. SBA-15 对 HUVEC 细胞凋亡的影响33-35
- 4. SBA-15 对 HUVEC 细胞 ROS 水平的影响35
- 5. SBA-15 对 HUVEC 细胞炎症因子 CRP 和 MCP-1 mRNA 表达水平的影响35-37
- 6. SBA-15 对 HUVEC 细胞粘附因子 ICAM-1 和 VCAM-1 mRNA 表达水平的影响37-38
- 7. SBA-15 对 HUVEC 细胞粘附因子 ICAM-1、VCAM-1 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38-40
- 讨论40-46
- 1. SBA-15 对 HUVEC 的细胞毒性40-41
- 2. SBA-15 致 HUVEC 细胞死亡方式探讨41-42
- 3. SBA-15 致 HUVEC 细胞毒性机制探讨42
- 4. SBA-15 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42-46
- 结论46-47
- 参考文献47-56
- 文献综述56-66
- 综述参考文献62-66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66-67
- 致谢6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书政,龚克成;杂化介孔二氧化硅合成中甲醇产物对结构规整度的影响(英文)[J];合成橡胶工业;2005年04期
2 党文修;韩书华;亓贯林;李晶;王仁亮;;棒状有序纳米介孔二氧化硅的合成[J];化学通报;2006年06期
3 杨涛;周从山;晁自胜;;介孔二氧化硅的合成与表征[J];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4 张学骜;刘长利;钱斯文;吴晓森;王建方;吴文健;;有序介孔二氧化硅薄膜制备及其组装化学[J];化学进展;2006年10期
5 马劲;杨正龙;屈小中;杨振忠;;超双亲透明介孔二氧化硅涂层[J];科学通报;2006年14期
6 党文修;韩书华;;表面活性剂浓度对介孔二氧化硅形貌的影响[J];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7 杨娜;朱申敏;张荻;;氨基改性介孔二氧化硅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研究[J];无机化学学报;2007年09期
8 侯秀红;;X射线衍射V_2O_5在介孔二氧化硅上的分散研究[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6期
9 赵娜;魏坤;陈晓峰;李像;郭武生;舒丽君;吴远;曾晓峰;;聚乙二醇-介孔二氧化硅复合材料的合成及表征[J];硅酸盐通报;2010年01期
10 庞雪蕾;唐芳琼;;利用廉价硅酸盐为硅源合成微米级球形介孔二氧化硅[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晓东;黄昊文;曾云龙;易平贵;;纳米银封堵介孔二氧化硅孔道过氧化氢调控分子输送释放[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6分册)[C];2010年
2 蔡敏敏;周济;;单分散乳液模板制取有序介孔二氧化硅[A];中国硅酸盐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3 张庆红;吕飞;王野;万惠霖;;一种制备具有螺旋孔道的棒状介孔二氧化硅的方法[A];第十三届全国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4 应海平;黄政;刘向农;陈娅如;杨宇翔;;不同链长的季铵盐表面活性剂对合成介孔二氧化硅的影响[A];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2006年度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5 孙成高;陶莉;刘奇;梁海军;黄彩娟;晁自胜;;酸性条件下介孔二氧化硅材料微观形貌的变温调控[A];第十一届全国青年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7年
6 于秀玲;邵高耸;袁忠勇;;铁掺杂介孔二氧化硅材料的制备及表征[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纳米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7 杨永刚;李宝宗;陈媛丽;毕丽峰;;单手螺旋介孔二氧化硅和有机无机杂化二氧化硅的制备[A];“2008年分子手性起源与识别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谭磊;刘传军;卓仁禧;;基于介孔二氧化硅的具有尺寸选择性控制释放体系的制备[A];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H:医用高分子[C];2013年
9 玄明君;贺强;;自驱动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马达[A];中国化学会第十四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第1分会:表面界面与纳米结构材料[C];2013年
10 党文修;韩书华;许军;闫欣;侯万国;;有序介孔二氧化硅中空管的合成[A];中国化学会第十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定庚;基于可逆、可再生介孔二氧化硅的刺激响应控制释放和分析检测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2 滕兆刚;介孔SiO_2及介孔磁性复合物的制备与性质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3 肖强;介孔二氧化硅的温和条件合成[D];南开大学;2007年
4 费海姆;基于介孔二氧化硅材料的新兴纳米医药平台[D];吉林大学;2012年
5 杨红;介孔二氧化硅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在生物医学方面的功能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6 赵大洲;两种形态介孔二氧化硅的功能化及不同形貌碳酸钙的制备[D];吉林大学;2013年
7 王金桂;多级结构介孔二氧化硅的合成及其机理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李娜;多级孔结构介孔二氧化硅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2年
9 王燕萍;基于超支化聚合物的介孔二氧化硅的制备和改性[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10 李娟;多孔二氧化硅系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仲冬;双表面活性剂模板法制备介孔二氧化硅及其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2 伍宏玉;介孔二氧化硅的合成、改性及其在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亚荣;苯基功能化介孔二氧化硅的合成及其在固相微萃取中的应用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4 赵彦伟;以联二萘酚和苯甘氨酸衍生物为手性源制备手性微孔和介孔二氧化硅[D];苏州大学;2012年
5 蒲云月;手性介孔二氧化硅的制备及应用[D];苏州大学;2013年
6 王巧红;垂直介孔二氧化硅通道的电化学研究及应用[D];浙江大学;2014年
7 梁静霞;介孔二氧化硅材料的制备与表征[D];山东师范大学;2014年
8 吕莉丽;贵金属/介孔二氧化硅微球的制备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4年
9 段杨杨;介孔二氧化硅及其包覆金纳米棒材料的制备与表征[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10 杨冲;介孔二氧化硅的制备及银的负载性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SBA-15致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毒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778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ufangyixuelunwen/3778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