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预防医学论文 >

吡唑醚菌酯和二氰蒽醌在山药和土壤中的残留规律及膳食风险评估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2 17:15

  本文关键词:吡唑醚菌酯和二氰蒽醌在山药和土壤中的残留规律及膳食风险评估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为明确16%唑醚·氰蒽醌水分散粒剂在山药上的使用安全性,本文于2014年和2015年在河南和云南两地进行了16%唑醚·氰蒽醌水分散粒剂在山药上的田间试验。建立了吡唑醚菌酯和二氰蒽醌在山药块茎、土壤、山药植株和山药豆中的残留分析方法,研究了吡唑醚菌酯和二氰蒽醌在土壤和山药植株中的消解动态及在山药块茎、土壤和山药豆中的最终残留量,同时对吡唑醚菌酯和二氰蒽醌在山药上的长期膳食风险进行了评估,为16%唑醚·氰蒽醌水分散粒剂的合理使用提供了科学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建立了山药和土壤中吡唑醚菌酯和二氰蒽醌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吡唑醚菌酯经乙腈提取,氨基固相萃取柱净化、浓缩,方法的平均回收率在76.3%~97.3%之间,相对标准偏差为2.9%~9.1%;二氰蒽醌经乙腈酸化提取,N-丙基乙二胺净化,方法的回收率在78.1%~96.1%之间,相对标准偏差为0.8%~9.6%,符合农药残留分析要求。(2)对吡唑醚菌酯和二氰蒽醌在山药植株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进行了研究。吡唑醚菌酯和二氰蒽醌在山药植株和土壤中的消解规律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Ct=C0e-Kt。吡唑醚菌酯在山药植株中的半衰期为4.3~9.9 d,二氰蒽醌在山药植株中的半衰期为3.3~6.6 d。吡唑醚菌酯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16.5~25.4 d;二氰蒽醌在河南和云南土壤中的降解速度较快,无法拟合消解曲线、计算半衰期。(3)对吡唑醚菌酯和二氰蒽醌在山药块茎、土壤和山药豆中的最终残留量进行了研究。在施药剂量为最高推荐剂量和1.5倍的最高推荐剂量,施药次数为3次和4次,施药间隔为7 d的情况下,末次施药3、7、14 d后,吡唑醚菌酯在山药块茎中的最终残留量低于0.05 mg/kg,在土壤中的最终残留量低于0.12 mg/kg,在山药豆中的最终残留量低于0.48 mg/kg;二氰蒽醌在山药块茎中的最终残留量低于0.5 mg/kg,在土壤中的最终残留量低于0.5 mg/kg,在山药豆中的最终残留量低于0.5 mg/kg。本文给出了16%唑醚·氰蒽醌水分散粒剂在山药上的合理施用建议:施药剂量为320~400 g a.i./ha,施药3次,安全间隔期为7 d。(4)研究了两种栽培方式对铁棍山药植株中吡唑醚菌酯和二氰蒽醌消解半衰期的影响。无架生长和有架生长的山药植株中吡唑醚菌酯消解半衰期分别为5.2 d和5.6 d;无架生长和有架生长的山药植株中二氰蒽醌消解半衰期分别为3.3d和6.0 d;无架生长植株中吡唑醚菌酯消解半衰期和有架生长植株中吡唑醚菌酯消解半衰期差别不大,但无架生长植株中二氰蒽醌消解半衰期为有架生长植株中二氰蒽醌消解半衰期的2倍左右。(5)对吡唑醚菌酯和二氰蒽醌在山药中的长期膳食风险进行了评估。在良好的农业操作规范(GAP)条件下,吡唑醚菌酯的监管残留中值(STMR)为0.05 mg/kg,普通人群的国家估计每日摄入量(NEDI)为0.85μg?kg-1bw?d-1,占每日允许摄入量(ADI)的44.84%;二氰蒽醌的监管残留中值为0.5 mg/kg,普通人群的国家估计每日摄入量为0.52μg?kg-1bw?d-1,占每日允许摄入量的82.25%,说明我国人群对于山药中吡唑醚菌酯和二氰蒽醌的慢性摄入风险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关键词】:吡唑醚菌酯 二氰蒽醌 山药 消解动态 最终残留 风险评估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481.8;R155.5
【目录】:
  • 致谢4-7
  • 英文缩略语表7-9
  • 摘要9-10
  • 1 文献综述10-25
  • 1.1 农药与农药残留10-12
  • 1.1.1 农药与农药残留10
  • 1.1.2 农药残留的危害10-11
  • 1.1.3 当前国内外对农药残留的关注11-12
  • 1.2 农药残留分析检测技术研究进展12-18
  • 1.2.1 农药残留分析的前处理技术12-15
  • 1.2.2 农药残留检测技术15-17
  • 1.2.3 农药残留分析的展望17-18
  • 1.3 吡唑醚菌酯、二氰蒽醌残留研究进展18-21
  • 1.3.1 吡唑醚菌酯简介及其残留研究18-20
  • 1.3.2 二氰蒽醌简介及其残留研究20-21
  • 1.4 山药中农药残留研究21
  • 1.4.1 山药病害及防治研究进展21
  • 1.4.2 山药中农药残留的研究现状21
  • 1.5 膳食摄入风险评估21-23
  • 1.5.1 风险评估简介22
  • 1.5.2 风险评估发展现状22-23
  •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内容及技术路线23-25
  • 1.6.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23
  • 1.6.2 研究内容23-24
  • 1.6.3 技术路线24-25
  • 2 引言25-26
  • 3 吡唑醚菌酯和二氰蒽醌在山药和土壤中残留分析方法的研究26-38
  • 3.1 材料与方法26-28
  • 3.1.1 主要试剂与仪器26
  • 3.1.2 样品的前处理方法26-27
  • 3.1.3 仪器条件27
  • 3.1.4 残留量的计算方法27-28
  • 3.1.5 标准曲线28
  • 3.1.6 试验方法的添加回收率试验28
  • 3.2 结果与分析28-37
  • 3.2.1 方法的线性相关性28-29
  • 3.2.2 样品前处理条件优化29-31
  • 3.2.3 添加回收率和相对标准偏差31-37
  • 3.3 小结37-38
  • 4 吡唑醚菌酯和二氰蒽醌在山药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量研究38-60
  • 4.1 材料与方法38-40
  • 4.1.1 田间试验基本信息38
  • 4.1.2 田间试验设计38-39
  • 4.1.3 样本的采集与制备39-40
  • 4.2 结果与分析40-57
  • 4.2.1 吡唑醚菌酯和二氰蒽醌在山药植株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研究40-51
  • 4.2.2 吡唑醚菌酯和二氰蒽醌在山药块茎、土壤和山药豆中的最终残留量测定51-55
  • 4.2.3 两种栽培方式对铁棍山药植株中吡唑醚菌酯和二氰蒽醌消解半衰期的影响55-57
  • 4.3 小结57-60
  • 4.3.1 吡唑醚菌酯和二氰蒽醌在山药植株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57-58
  • 4.3.2 吡唑醚菌酯和二氰蒽醌在山药块茎、土壤和山药豆中的最终残留58
  • 4.3.3 两种栽培方式对铁棍山药植株中吡唑醚菌酯和二氰蒽醌消解半衰期的影响58-59
  • 4.3.4 总结59-60
  • 5 吡唑醚菌酯和二氰蒽醌的膳食风险评估60-64
  • 5.1 吡唑醚菌酯和二氰蒽醌监管残留中值STMR的计算60
  • 5.2 吡唑醚菌酯和二氰蒽醌长期膳食摄入风险评估研究60-64
  • 6 总结64-66
  • 6.1 主要结论64-65
  • 6.2 创新之处65
  • 6.3 展望65-66
  • 参考文献66-76
  • 作者简介76-77
  • ABSTRACT77-7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林绍霞;杨鸿波;张清海;谭红;;二氰蒽醌在贵州典型土壤中降解特征研究[J];贵州科学;2013年06期

2 焦少俊;石利利;单正军;孔德洋;;二氰蒽醌在几种典型土壤中的降解吸附和移动特性[J];农药科学与管理;2012年11期

3 马婧玮;李萌;张军锋;刘继红;吴绪金;;液相色谱法测定葡萄及柑橘中二氰蒽醌的残留量[J];现代农药;2014年03期

4 李彩霞;王雅东;;分散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水果中的二氰蒽醌残留[J];广东农业科学;2012年03期

5 ;[J];;年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赵艳芹;吡唑醚菌酯和二氰蒽醌在山药和土壤中的残留规律及膳食风险评估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6年

2 金铨;新型杀菌剂二氰蒽醌残留与光解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吡唑醚菌酯和二氰蒽醌在山药和土壤中的残留规律及膳食风险评估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64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ufangyixuelunwen/3864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f17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