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R-34a沉默逆转靡烂性毒物对角质形成细胞迁移抑制的作用及机制的实验研究
本文关键词:miR-34a沉默逆转靡烂性毒物对角质形成细胞迁移抑制的作用及机制的实验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研究背景和目的: 微小RNA(miRNA)是机体一类重要的基因表达调控分子,通过与靶mRNA的3’-UTR区域不完全配对结合,抑制其转录和翻译,与机体发育、细胞增殖和分化、DNA损伤修复、凋亡和肿瘤发生等众多生物学事件密切相关。miR-34a是p53诱导的miRNA,在DNA损伤应激中发挥重要作用。芥子气(sulfur mustard,SM)是皮肤损伤剂,引起皮肤炎症、红斑、水疱等病理改变,创面愈合缓慢。目前的研究结果认为芥子气对DNA的损伤作用是其引起病理变化的分子基础。我们推测,miR-34a的表达改变可能在SM对皮肤损伤过程中发挥作用,干预其表达可能会对皮肤的损伤及愈合有影响。因此,本研究中我们用miR-34a的抑制物Ago34a抑制角质形成细胞系HaCaT细胞中miR-34a的表达水平,观察芥子气模拟物CEES(2-chloroethyl ethyl sulfide,2-氯乙基乙硫醚)染毒后,角质形成细胞增殖、迁移、粘附、侵袭等指标的改变,以期明确miR-34a在硫芥损伤的保护作用,并对迁移,粘附,侵袭相关蛋白以及激动蛋白聚合状态(F-actin)等进行检测,以阐明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可为后续在体研究,如使用miR-34a沉默药物治疗芥类毒物皮肤难愈损伤,提供实验资料。 方法: 第一部分CEES染毒HaCaT细胞miR-34a的变化 1. CEES染毒HaCaT细胞模型建立及评价:采用不同CEES剂量(0.2,0.5,1.0,2.0mM)进行染毒,染毒后6h使用MTS法检测细胞活性,确定后续试验染毒的最佳剂量(该剂量对细胞活性有影响,但细胞可以耐受)。采用该剂量在染毒后24h光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 2.细胞分化标志物检测:根据上述的毒性实验结果,确定0.5mM CEES为最佳染毒剂量,使用该剂量染毒24h后,采用基底细胞未分化标志物角质蛋白5(K5)和分化标志物角质蛋白10(K10)对染毒后细胞的分化情况进行检测,以1.2mM Ca2+诱导分化处理作为阳性对照。 3.用stem-loop Q-PCR法检测成熟miRNA:使用商品化的miRNA检测用引物,检测方法与试剂与Q-PCR检测mRNA类似。在正式的miRNA检测前,利用溶解曲线评价miRNA检测引物的质量,同时比较U6和5S作为内参在本染毒模型上的稳定性。 第二部分miR-34a沉默对CEES染毒前/后细胞迁移,粘附的影响 1.化学合成miRNA转染实验:通过转染效率实验对转染方法进行评价。用cy3荧光标记和未标记的miRNA抑制剂转染细胞,观察cy3阳性细胞率。miR-34a沉默采用的是商品化的miR-34a沉默(Ago34a)。 2. Western blotting:实验设计为6组,分组如下, miR-34a沉默转染组(Ago34a)和对照抑制剂转染(Ago ctr)组,0.5mM CEES染毒miR-34a沉默转染组,0.5mM CEES染毒对照抑制剂转染组(Ago34a+0.5),p38抑制剂干预0.5mM CEES染毒miR-34a沉默转染组(Ago34a+0.5+P38inh),ERK1/2抑制剂干预0.5mM CEES染毒miR-34a沉默转染组(Ago34a+0.5+ERK1/2inh),染毒后24h检测EGFR,ERK1/2总蛋白,以及p38和ERK1/2磷酸化水平。 3.细胞划痕实验:实验分组同上。用于评价各种处理因素下细胞运动迁移的能力。 4.细胞粘附实验:实验分组同上。用于评价各种处理因素下细胞粘附底物的能力。 5.细胞侵袭实验:实验分组同上。用于评价各种处理因素下细胞穿透基质胶(Matrixgel)的能力。 6.免疫荧光染色F-actin:实验分组同上。F-actin反映actin的聚合程度,与细胞骨架重塑、迁移、粘附等有关。本实验用于观察各种处理因素下细胞内F-actin的分布和荧光强弱。 7.流式细胞术分析F-actin:实验分组同上。用于准确反映各种处理因素下细胞F-actin的平均荧光强度。 8. Western Blotting:实验分组同上。主要检测各种处理因素下与迁移相关的蛋白(miR-34a的靶蛋白或非靶蛋白)的改变。 9.生物信息学分析:与迁移相关的蛋白HDAC6,在miR-34a沉默后增加。使用TargetScan预测和Vector NTI手工比对,预测HDAC63’-UTR的可能miR-34a结合位点。 第三部分miR-34a沉默促CEES染毒细胞迁移的其它因素 1.流式细胞术检测胞膜蛋白Integrin β1:实验分组同前。检测了和细胞粘附,迁移相关Integrin β1可能和细胞黏附,迁移相关。 2.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内Ca2+含量:实验分组同前。检测了和Integrin β1改变相关的Ca2+含量。 3. HPLC能量代谢检测:实验分组同上。检测了可能和细胞迁移相关的能量代谢的变化。 4. Western Blotting检测COX-10:实验分组同上。结果反映能量代谢中氧化磷酸化功能酶的含量变化。 结果: 1.在本实验室建立了CEES体外染毒模型,发现0.5mM CEES是最佳染毒剂量。该剂量下染毒HaCaT可以观察到细胞粘附、迁移和侵袭能力均降低。部分功能和结构蛋白如K5、iNOS、MMP-1、Fra-1降低显著,Integrin β1略有增加。 2.0.5mM CEES染毒可以显著降低HaCaT细胞K5(基底细胞marker)。但形态学和K10的WB结果表明,并未有明显的细胞分化迹象。 3.建立了稳定的stem-loop Q-PCR法检测成熟miRNANA,比较了U6和5S两个内参的稳定性(后者更佳),以此法检测了miR-34a在CEES染毒HaCaT细胞内随时间后剂量变化后的表达,发现miR-34a在0.2,0.5mM CEES染毒后12h-24h表达增加,至24h增加3倍左右,,该调控是通过该细胞的突变p53来实现的。 4.建立了高转染效率的miRNA转染方法。miR-34a沉默可以增加细胞迁移和粘附能力。同样,miR-34a沉默使0.5mM CEES染毒细胞迁移增加,该迁移能力的变化可以被p38和ERK1/2信号通路抑制剂所降低。miR-34a沉默并未使0.5mM CEES染毒细胞粘附增加。 5. miR-34a沉默引起0.5mM CEES染毒后一些迁移相关靶蛋白及信号通路激酶磷酸化增加,如c-myc、c-Met、ARHGAP1、HDAC6,以及p38和ERK1/2的磷酸化。迁移相关的信号蛋白iNOS增加依赖于ERK1/2通路激活。Fra-1作为已报道的miR-34a靶蛋白未见增加。 6. miR-34a沉默并未显著改变0.5mM CEES染毒细胞MMP-1, Integrin β1,Ca2+含量和能量代谢水平。 7. miR-34a沉默显著增加染毒前/后迁miR-34a沉默引起0.5mM CEES染毒细胞的ERK1/2信号通路激活,经过ERK1/2抑制剂处理后,细胞出现明显的分化状态。伴随着胞内Ca2+浓度和Integrin β1的明显增加。 结论及展望: miR-34a沉默可以显著增加迁移,并可以部分逆转CEES染毒引起的细胞迁移降低。miR-34a沉默后引起染毒细胞迁移增强的作用机制可能是:⑴p-p38和p-ERK1/2信号通路的激活;⑵c-Met蛋白表达增强,促使该通路的激活;⑶miR-34a靶蛋白ARHGAP1增加,可能引起下游迁移相关蛋白Rho GTPase增加;⑷HDAC6蛋白增加可能使骨架蛋白和组蛋白去乙酰化。 本课题还有其它方面有待深入:⑴未在动物上开展在体验证实验;⑵使用的是p53突变型细胞株HaCaT,在研究毒性和DNA修复机制方面可能不够全面;⑶miR-34a靶蛋白改变后的功能没有进行干预研究,其作用是根据已有文献推测的。
【关键词】:半硫芥 角质形成细胞 miR-34a 迁移 粘附 侵袭 ARHGAP1 肝细胞因子受体 去乙酰化酶6 EGFR p38 ERK1/2
【学位授予单位】:第三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114
【目录】:
- 缩略语表4-5
- Abstract5-9
- 摘要9-13
- 第一章 前言13-18
- 第二章 CEES 染毒 HaCaT 细胞 miR-34a 的变化18-27
- 2.1 CEES 染毒模型建立及评价18-20
- 2.2 stem-loop 法 Q-PCR 检测 miR34-a 表达20-24
- 2.3 p53 信号通路对 miR-34a 变化的影响24-25
- 讨论25-26
- 小结26-27
- 第三章 miR-34a 沉默对 CEES 染毒前/后细胞迁移,粘附的影响27-43
- 3.1 p38 和 ERK1/2 信号通路的变化27-29
- 3.2 miR-34a 沉默对 CEES 染毒 HaCaT 迁移,粘附的影响29-36
- 3.3 miR-34a 沉默后迁移相关蛋白的改变36-40
- 讨论40-42
- 小结42-43
- 第四章 miR-34a 沉默促 CEES 染毒细胞迁移的其它因素43-49
- 4.1 miR-34a 沉默对 CEES 染毒前/后细胞 Integrin β1 的影响43-45
- 4.2 miR-34a 沉默对 CEES 染毒细胞能量代谢的影响45-47
- 讨论47-48
- 小结48-49
- 全文总结49-50
- 文献综述50-56
- 参考文献56-59
-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59-60
- 致谢6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毕新岭,顾军,陈志强,米庆胜;亚砷酸对角质形成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2年06期
2 周武庆,林麟,周淑华,李新宇;一氧化氮对角质形成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2年01期
3 卢宁,王刚,刘玉峰,李承新,李巍,张海龙,赵小东;基因工程人抗角蛋白抗体对角质形成细胞增殖的影响[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04年04期
4 张晓艳,宋佩华,马圣清,柳惠图;反义蛋白激酶Cζ下调角质形成细胞中增殖相关基因的表达[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5年05期
5 程若城;李澄;王清;张云建;任淑萍;;雌二醇拮抗紫外线所致大鼠表皮角质形成细胞损伤作用的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年14期
6 许若颀;邓林红;杨力;钟莉;;紫外线A照射差异性损伤皮肤角质形成细胞和成纤维细胞[J];生物物理学报;2010年11期
7 沈丹蓓;人皮肤器官培养模型中移植角质形成细胞加速表皮伤口愈合的特性[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1999年03期
8 张峻岭,陈学荣,殷金珠;β-溶血型链球菌与角质形成细胞增殖和凋亡研究[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0年05期
9 冯华;氨基糖甙类体外抑制人表皮角质形成细胞tRNA的生物合成过程[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2004年04期
10 闵玮,骆丹,林向飞,缪旭,吉玺,朱洁;中波紫外线辐射对原代及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损伤能力的比较研究[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4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军涛;王洪涛;胡大海;蔡维霞;汤朝武;;成人不同部位角质形成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比较[A];第六届全国烧伤救治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毕新岭;顾军;陈洁;陶苏江;李泉;;三价砷对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及凋亡的影响[A];2002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3 李承新;刘瑛;高天文;刘玉峰;;Hedgehog信号转导通路在角质形成细胞增殖性皮肤病中的激活状态及其对角质形成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A];2006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4 李承新;刘瑛;高天文;刘玉峰;;Hedgehog信号转导通路在角质形成细胞增殖性皮肤病中的激活状态及其对角质形成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5 韩军涛;王洪涛;胡大海;蔡维霞;汤朝武;;成人不同部位角质形成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比较[A];第八届全国烧伤外科学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6 郑敏;满孝勇;杨小红;;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在在正常表皮角质形成细胞中的表达与功能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14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7 谭雪晶;张宇恒;刘晓明;;一氧化氮作用前后角质形成细胞差异蛋白的筛选与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2年
8 李文海;Young Mee LEE;Jee Youn KIM;Seokwon KANG;Jin Ho CHUNG;;辣椒素受体介导热休克诱导人表皮角质形成细胞金属蛋白酶1的表达[A];2006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9 王平;宋秀祖;许爱娥;毕志刚;崔毓桂;;中波紫外线辐射人表皮角质形成细胞的核因子κB转录活性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10 周爱民;徐丽敏;;TLRs与角质细胞免疫及对病原分子作用机制[A];2008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张中桥;血竭能促进角质形成细胞增殖[N];中国医药报;2005年
2 张中桥;人角质形成细胞培养有新方法[N];健康报;2005年
3 张中桥;血竭提取物能促进角质形成细胞增殖[N];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
4 整理 本报记者 朱国旺;突出创新 紧贴临床[N];中国医药报;2012年
5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医科大学教授 陈洪铎 中国医科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高兴华;如何做好“面子”工程[N];光明日报;2014年
6 张晓艳;洁肤——靓丽肌肤第一步[N];健康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段德鉴;角质形成细胞抗白念珠菌感染免疫作用机制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2 夏济平;紫外线辐射角质形成细胞导致皮肤光老化的分子机制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4年
3 吴晓萍;人皮肤角质形成细胞的蛋白质组学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4 黄瑾;TRPV1在角质形成细胞释放炎症介质中的作用及药物的干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9年
5 肖汀;免疫抑制剂和紫外线对角质形成细胞分泌趋化因子的影响[D];中国医科大学;2008年
6 唐桦;AQP3在不同年龄段正常人皮肤组织及角质形成细胞、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D];中南大学;2008年
7 朱启星;三氯乙烯致皮肤角质形成细胞损伤及维生素E、银杏叶提取物保护作用的体外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5年
8 陈旭;紫外线致皮肤成纤维细胞和角质形成细胞中的自噬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2年
9 谢晓韵;F1F0-ATP(合成)酶在角质形成细胞分化过程中的表达及其功能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10 刘苏俊;人表皮角质形成细胞Toll样受体的表达以及Toll样受体2功能的初步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琪;加味桃红四物汤对角质形成细胞分泌内皮素-1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影响[D];浙江大学;2004年
2 张宇恒;一氧化氮作用前后角质形成细胞差异蛋白的筛选与分析[D];大连医科大学;2011年
3 毕建军;组织工程皮肤种子细胞培养及免疫原性的初步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5年
4 毕新岭;砷剂对角质形成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致癌机制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2年
5 焦建丽;体外角质形成细胞(HaCaT)的器官样(气—液交界面)培养[D];河北医科大学;2009年
6 董晶;以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技术检测凉血消u曁蓝訦aCaT角质形成细胞凋亡的影响[D];湖北中医学院;2009年
7 焦虎;用人毛乳头细胞和角质形成细胞构建带附属器的组织工程皮肤替代物的实验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10年
8 厉孟;不同分化角质形成细胞对成纤维细胞的作用及其机理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6年
9 陈玉欣;K14反义寡核苷酸在角质形成细胞中的作用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4年
10 王琦;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在不同年龄组皮肤自然衰老中的表达及意义[D];中南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miR-34a沉默逆转靡烂性毒物对角质形成细胞迁移抑制的作用及机制的实验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791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ufangyixuelunwen/4791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