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丘红壤硒的生物有效性及居民膳食硒摄入量评价
发布时间:2017-09-10 03:17
本文关键词:低丘红壤硒的生物有效性及居民膳食硒摄入量评价
【摘要】:目的:基于硒在人体中的重要生理功能及膳食是人类摄取硒的主要途径,本文将重点讨论低丘红壤区域土壤硒的生物有效性,并对当地居民膳食硒的营养状况进行评价。 方法:本研究在典型低山丘陵地区采集了土壤和水稻植株各72份,运用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对土壤总硒、土壤不同形态硒和水稻植株各部分总硒进行测定,,同时运用国家标准方法测定了土壤pH、有机质等理化指标。然后,重点分析了土壤-水稻系统中硒的分布迁移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特别是对土壤不同形态硒的生物有效性进行了深入讨论。最后,根据大米含硒量并参照江西省城乡居民膳食调查结果,估算了当地人群膳食硒的摄入量并进行了相应评价。 结果:(1)土壤、大米总硒含量分别为0.238±0.117mg kg-1和0.052±0.027mgkg-1,参考环境硒与健康阈值标准,处于中等水平。 (2)土壤中各形态硒平均含量为残渣态硒(116.82±29.26μg kg-1)酸溶态硒(33.87±15.91μg kg-1)有机物结合态硒(30.45±12.98μg kg-1)水溶态硒(16.58±9.69μg kg-1)可交换态硒(15.11±10.38μg kg-1)。相关分析发现,土壤有机质与土壤酸溶态硒、有机物结合态硒呈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正相关关系,而土壤pH与它们没有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关系。 (3)水稻植株各部分的含硒量为根(0.338±0.171mg kg-1)叶(0.074±0.037mg kg-1)大米(0.052±0.027mg kg-1)米糠(0.040±0.013mg kg-1)茎(0.036±0.019mg kg-1)。硒在水稻各部分之间的迁移系数以茎-叶最高,而水稻可食部分含硒量与茎的关系最密切。土壤水溶态硒和可交换态硒含量约占总硒的15%,它们均与水稻根部、大米硒呈正相关关系,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表明两者具有较高的活性。 (4)据估算,当地居民膳食硒摄入量为36.37μg d-1,略低于健康成人的生理需要量(40μg d-1),也未达到硒的推荐摄入量(50μg d-1)。 结论:在中等含硒水平的低丘红壤区域,大米含硒量与土壤总硒、土壤水溶态硒和土壤可交换态硒都呈正相关关系,特别是土壤水溶态硒和土壤可交换态硒与大米含硒量的关系更为密切,因此,这两种形态的硒对大米生物有效性最高。根据估算,当地居民膳食硒摄入量尚不能完全满足人体需要,可能会对当地居民的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关键词】:红壤 硒 形态 生物有效性 膳食评价
【学位授予单位】:南昌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151.3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8
- 目录8-10
- 第1章 引言10-19
- 1.1 硒在生物体内的重要生理功能11-12
- 1.2 硒在人体内的代谢及相关疾病12-13
- 1.3 土壤-植物系统中硒的迁移转化13-14
- 1.3.1 土壤中硒的分布与循环13
- 1.3.2 土壤硒的生物有效性13-14
- 1.3.3 土壤有效硒的影响因素14
- 1.4 植物中硒的分布与形态14-15
- 1.5 研究目的、内容和技术路线15-18
- 1.5.1 研究目的15
- 1.5.2 研究内容15
- 1.5.3 技术路线15-18
- 1.6 本文特色18-19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19-25
- 2.1 研究区域概况19
- 2.2 样品采集19
- 2.3 样品预处理与测定19-23
- 2.3.1 土壤预处理19-21
- 2.3.2 作物预处理21-22
- 2.3.3 样品测定22-23
- 2.4 主要仪器与试剂23-24
- 2.5 质量控制24
- 2.6 统计与制图24-25
- 第3章 土壤-水稻根部总硒的分布与迁移25-29
- 3.1 土壤、水稻根部总硒的分布特征25
- 3.2 土壤环境总硒评价25-26
- 3.3 土壤-水稻根部总硒的迁移特征26-29
- 第4章 水稻植株各部分总硒的分布与迁移29-33
- 4.1 水稻植株中总硒的分布特征29-31
- 4.2 水稻植株中总硒的迁移特征31-33
- 第5章 土壤中硒的形态分析33-40
- 5.1 土壤中硒的赋存形态33-35
- 5.2 土壤总硒与各形态硒的相关分析35-36
- 5.3 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硒形态的影响36-37
- 5.4 土壤中硒的生物有效形态分析37-38
- 5.5 硒的生物有效性小结38-40
- 第6章 居民膳食硒摄入量的估算与评价40-43
- 6.1 人体硒的摄入量标准40
- 6.2 居民膳食硒的摄入量评价40-42
- 6.3 研究区域居民膳食低硒水平的应对策略42-43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43-45
- 致谢45-46
- 参考文献46-51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51-52
- 综述52-60
- 参考文献58-6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历程,杨方美,胡秋辉,潘根兴;南京市主要食物含硒量分析及居民硒营养水平评价[J];食品科学;2000年10期
2 赵少华,宇万太,张璐,沈善敏,马强;环境中硒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营养调控及分异成因[J];生态学杂志;2005年10期
3 陈铭;谭见安;王五一;;环境硒与健康关系研究中的土壤化学与植物营养学[J];土壤学进展;1994年04期
4 李永华,王五一;硒的土壤环境化学研究进展[J];土壤通报;2002年03期
5 瞿建国,徐伯兴,龚书椿;上海不同地区土壤中硒的形态分布及其有效性研究[J];土壤学报;1998年03期
6 王体健;刘倩;赵恒;周静;樊建凌;;江西红壤地区农田生态系统大气氮沉降通量的研究[J];土壤学报;2008年02期
7 布和敖斯尔,张东威,刘力;土壤硒区域环境分异及安全阈值的研究[J];土壤学报;1995年02期
8 吴少尉,池泉,陈文武,汤志勇,金泽祥;土壤中硒的形态连续浸提方法的研究[J];土壤;2004年01期
9 祝锦霞;许红卫;王珂;陈祝炉;;基于GIS和地统计学的低丘红壤地区三种土壤性质空间变异性研究[J];土壤;2008年06期
10 杨光圻;论当前克山病流行特点和病区居民可能存在的对低硒的适应能力[J];卫生研究;1986年01期
本文编号:8244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ufangyixuelunwen/8244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