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市社区人群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分析及对策探讨
本文关键词:桐乡市社区人群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分析及对策探讨
更多相关文章: 急性胃肠炎 食源性疾病 人群调查 描述性研究 回顾性研究
【摘要】:目的 当今世界上最广泛的卫生问题之一,就是由食品污染引起的疾病,食源性疾患的发病率更是高居各类疾病总发病率的第二位,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我国从2010年开始对食源性疾病进行监测,其中,社区人群调查由浙江省提出,桐乡市作为社区人群主动监测试点,在该项工作上做了大量的信息采集和监测分析等工作。本课题试图通过对2011年度桐乡市社区人群的食源性疾病,尤其以发病表现较为普遍的急性胃肠炎为重点研究对象,就其主动监测信息进行分析,了解桐乡市食源性疾病的分布和相关危险因素,为食源性疾病的监测和预警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11年1月-12月在桐乡市各镇、街道开展回顾性的描述性研究。以全市户籍人口为总体,按照随机化抽样原则,每月选择200人进行调查。采用入户问卷调查方式询问该户将要过生日的个体过去4周的急性胃肠炎发病情况,主要包括人口学信息、症状、可疑饮食史、治疗用药及社会经济影响等内容。由调查对象本人或其家长、监护人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如调查对象为幼童,则由家长或监护人代为回答问题。 在调查质量控制上主要把握两方面内容,一是加强对调查员的技术培训和指导。使调查员充分认识到社区人群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掌握调查对象的选择、调查表的正确使用以及询问的方式方法等。在应答率上做到保留所有调查记录,确保获得每个监测点的应答率。二是加强数据审核管理。主要包括纸质调查表数据和数据库数据,要求每位调查员及时核对问卷、记录表及数据库的准确性、逻辑性和完整性,并对这些记录进行不定期抽查,确保数据质量。 结果 按每月200人计算,在桐乡市社区人群范围内共调查2400人,抽样联系的家庭100%参加了本次调查。其中有24名调查对象在过去4周出现了急性胃肠炎症状,相当于每100名调查对象中就有1人在调查前4周发生了急性胃肠炎。如外推到全市,2011年全年约有6700人次感染急性胃肠炎。 通过不同变量与发病率间的关联度分析发现,食源性疾病主要集中在15岁-24岁的年龄段人群,高温天发病率比低温天明显增高,城市人群发病率高于农村人群,其他如患者发病前外出记录、职业、家庭收入、文化程度等与发病率间也有一定关联。食源性疾病的传播途径较多,由于人群接触环境的复杂性和回顾性调查的局限性,部分患者对致病因子,可疑食品以及食物中毒场所等不很明确,16.67%的病例认为疾病是由于食用了受污染的食物,果蔬类和乳制品成为较为明确的怀疑对象。根据调查的就诊率统计,仅有12.50%的病例去医院就诊,且均为45岁以上人群。就诊病例中33.33%的人提交了粪便样本,37.50%的病例服用了止泻药,25.00%的病例服用了抗生素,8.33%的病例报告因病造成了误工或误学。 结论 在当今社会食品安全存在多重隐患的背景下,食源性疾病已日趋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也无论国籍、性别、年龄,其健康都可能受到食源性疾病的危害,因此,有必要加强对食源性疾病的防控工作。桐乡市通过一个年度的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大体掌握了全市食源性疾病的分布情况和隐患因素,为下一步制定行之有效的防控措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结合分析讨论的结果,就如何继续加强食源性疾病的主动监测工作,有效防控食源性疾病提出几点建议。一是继续完善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系统,扩大覆盖面,同时因地制宜,完善其功能和机制。二是加强对食品行业的监管和各部门间的有效联动。由于传播途径的多样化,食品安全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不仅要从源头上防范食品污染,更要在中间环节加强监管,这就需要各部门间的联动,共同做好此项工作。三是加强对社区人群的宣传力度。调查显示,食源性疾患就诊率低,这与患者的思维观念存在一定关联,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同时也要增强商家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各项综合措施,尽可能地降低食源性疾病存在的隐患,为人民健康提供有效保障。
【关键词】:急性胃肠炎 食源性疾病 人群调查 描述性研究 回顾性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155.3
【目录】:
- 致谢4-5
- 中文摘要5-8
- Abstract8-12
- 目次12-14
- 1 前言14-16
- 1.1 食源性疾病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14-15
- 1.2 食源性疾病特征及概况15-16
- 2 监测方法16-18
- 2.1 监测点的选择16
- 2.2 样本含量的确定16
- 2.3 抽样调查方法及内容16-17
- 2.4 质量控制17
- 2.5 统计分析17-18
- 3 结果与分析18-31
- 3.1 基本情况18
- 3.2 食源性疾病的分布18-24
- 3.3 症状严重程度24
- 3.4 可疑病因24-27
- 3.5 食源性疾患的就诊行为27-28
- 3.6 药物治疗28-30
- 3.7 对工作和学习的影响30
- 3.8 家庭其他成员发病情况30-31
- 4 讨论31-36
- 4.1 食源性疾病分布的特点31
- 4.2 食源性疾病的传播途径31-32
- 4.3 食源性疾病的就诊及用药32-33
- 4.4 食源性疾病防控对策探讨33-35
- 4.5 主动监测工作存在的问题35-36
- 5 结论36-37
- 5.1 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体系成效明显36
- 5.2 防控食源性疾病需多管齐下36-37
- 参考文献37-39
- 综述39-43
- 参考文献41-43
- 附录43-54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5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茂凰;食品安全和食源性疾病[J];口岸卫生控制;2003年03期
2 敖志雄,林晶,金乐君,洪荣涛;一起由织纹螺引发的食源性疾病的调查[J];中国自然医学杂志;2003年02期
3 蒋月荣;营养上警惕食源性疾病[J];中国保安;2004年06期
4 罗建忠;新疆三种食源性疾病及其防治概况[J];地方病通报;2004年02期
5 戴月,袁宝君;我国食源性疾病报告系统模式初探[J];江苏预防医学;2005年02期
6 柳飞;美国疾病控制和防疫中心宣布食源性疾病持续下降 大肠杆菌的降低程度已经达到2010健康人计划[J];肉类研究;2005年06期
7 李蓉;避免食源性疾病十大提示[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05年09期
8 江国虹,常改;加速建立我国食源性疾病监测预警与控制网络[J];中国公共卫生;2005年08期
9 蔡炯;食源性疾病的现状与防制[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5年09期
10 李世敏;;美国食源性疾病监测预警系统及其特点[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05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智成;;试论食源性疾病报告、举报或投诉的登记受理[A];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论坛论文集[C];2005年
2 廖兴广;;常见细菌性食源性疾病及进展[A];2009年卫生检验新技术学术研讨会会刊[C];2009年
3 焦新安;;食源性疾病:兽医公共卫生的新挑战[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公共卫生学分会第二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方泽珊;;预防和监督食源性疾病的方法学分析[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张国雄;;食品安全与食源性疾病[A];营养健康新观察(第十八期):食品安全专题[C];2003年
6 黄金林;潘志明;焦新安;;食源性人兽共患细菌病及其控制对策[A];全国人畜共患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苏应雄;叶庆临;杨得华;;学校食源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A];2007中国学生营养与健康高峰论坛资料汇编[C];2007年
8 侯为道;傅小鲁;;影响食源性疾病的流行因素及监测与控制进展[A];新世纪预防医学面临的挑战——中华预防医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9 黄裕庚;林玲;;食品安全与控制[A];营养健康新观察(第十八期):食品安全专题[C];2003年
10 苗雪;程飞;;食品安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与对策[A];环境与健康:河北省环境科学学会环境与健康论坛暨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永宁;吹响警惕“食源性疾病”的号角[N];中国医药报;2007年
2 王君平;密切关注地震灾区食源性疾病[N];中国社会报;2008年
3 宫吴建;为防控食源性疾病提供依据[N];自贡日报;2008年
4 吴一福;谈食源性疾病的危害[N];中国医药报;2001年
5 记者 吕静;食源性疾病实现四级网络直报[N];本溪日报;2010年
6 新华;食源性疾病正不断增长[N];江苏经济报;2002年
7 记者 张荣;我省构建食源性疾病报告网络[N];山西经济日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姚敏;食源性疾病是食品安全最大敌人[N];中国消费者报;2012年
9 冯卫东;用基因组学对抗食源性疾病[N];中国食品安全报;2013年
10 本报记者 项丹平;半数食源性疾病“病从手起” 公用洗手液洗手或越洗越脏[N];中国妇女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毛雪丹;2003-2008年我国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特征及疾病负担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李咏梅;食源性疾病分类系统的建立及成都市食源性疾病现状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2 谷传玲;食源性疾病经济损失评价方法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2011年
3 吕静;卢湾区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D];复旦大学;2012年
4 付竹霓;食源性疾病微生物的三模块调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5 许皓;桐乡市社区人群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分析及对策探讨[D];浙江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8750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ufangyixuelunwen/875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