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特种医学论文 >

双源FlashCT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发布时间:2017-10-15 08:23

  本文关键词:双源FlashCT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更多相关文章: 脑动脉瘤 双源FlashCT 双能量CTA 体层摄影技术 X线计算机 DSA


【摘要】:目的:探讨双源Flash CT (Somatom Definition Flash)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材料和方法:CT扫描诊断为脑动脉瘤的病人66例,男35例,女31例,平均年龄62±11岁(范围2-84岁)。所有患者均行双源Flash CT双能量扫描,其中26例行DSA检查并行脑动脉瘤栓塞术。 所有病人均行西门子第二代双源CT (Somatom Definition Flash)扫描,先行定位相扫描,确定扫描范围为颅顶至主动脉弓或下颌骨水平,再行双能量螺旋扫描,使用双筒高压注射器经右肘静脉注入非离子型高浓度对比剂碘海醇(350mgI/ml)50-70ml,注射速率为5.0-5.5mVs,注射完毕后再以同样速率注入生理盐水50m1,通过团注跟踪方式,使用人工自动触发扫描,触发点位于升主动脉根部水平,触发阈值为100Hu,延迟2s开始自动扫描。 扫描完成后,将所得三组数据(140KV组、80KV组和二者的融合图像)传至工作站,将140kv和80kv两组数据装入双能后处理软件,选择Head Bone Removal模式自动去骨进行能量减影获得减影图像,再把减影后的容积数据载入后处理软件进行图像重组,旋转至合适角度并调节阈值、透明度和亮度,获得去骨MPR、MIP、VR等重组图像;将融合图像在工作站进行后处理,获得非去骨整体MIP、薄层MIP、整体VR及薄层VR等重组图像。由两位资深放射科医师独立对图像进行分析评价,对疾病进行诊断,测量动脉瘤位置、数目、大小、形态以及与载瘤动脉的关系,运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DSA为金标准,分析FlashCT双能量CTA的诊断效能。 结果:66例病人经双源Flash CT双能量扫描共发现动脉瘤87个,其中49例为单发,17例为多发(13例为2个动脉瘤,4例为3个动脉瘤);窄基底动脉瘤27个,宽基底动脉瘤35个,梭形动脉瘤25个;动脉瘤位置及数量:颈内动脉49个,椎动脉4个,基底动脉5个,大脑前动脉7个,大脑中动脉13个,大脑后动脉5个,前交通动脉3个,后交通动脉1个。 其中26例患者经DSA证实,CTA共发现动脉瘤29个,DSA发现动脉瘤30个(有一例前交通动脉瘤因瘤体较小,CTA未检出),诊断符合率达96.7%。23例患者诊断为单个动脉瘤,3例患者为2个动脉瘤。位置及数量:颈内动脉末段8个,大脑前动脉5个,大脑中动脉7个,大脑后动脉2个,前交通动脉3个,后交通动脉1个,椎动脉末段2个,基底动脉1个。大小:动脉瘤直径最小2.23mm,最大直径26.71mm;形态:窄基底动脉瘤16个,宽基底动脉瘤7个,梭形动脉瘤6个。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利用配对t检验比较双源FlashCT DE-CTA和DSA测量的颅内动脉瘤的大小、数目,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过比较动脉瘤长轴、短轴及瘤颈大小,P均0.05,二者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 结论:利用双源FlashCT双能量CTA获得薄层MIP、薄层VR、整体MIP、整体VR及MPR等重组图像,各种图像各有其优点,亦有其不足,多种后处理方法相结合,可以全面清晰显示动脉瘤瘤颈及瘤体的特点,有效指导临床手术定位及手术方案的制定,是一种无创、快速、安全、准确、可靠、值得临床推广使用的检查方法。
【关键词】:脑动脉瘤 双源FlashCT 双能量CTA 体层摄影技术 X线计算机 DSA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743;R816.1
【目录】:
  • 中文摘要6-8
  • ABSTRACT8-10
  • 前言10-12
  • 材料和方法12-15
  • 1.研究对象12
  • 2.设备和扫描参数12-13
  • 3.图像后处理13
  • 4.影像分析13
  • 5.辐射剂量分析13-14
  • 6.统计学分析14-15
  • 结果15-16
  • 附图16-27
  • 讨论27-31
  • 结论31-32
  • 参考文献32-35
  • 综述35-44
  • 参考文献41-44
  • 致谢44-45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45-46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4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特殊基因突变增加脑动脉瘤风险[J];生命世界;2008年12期

2 陆晓琼;;脑动脉瘤再破裂出血的观察与护理[J];临床护理杂志;2009年01期

3 陈建甬;杨建军;俞高龙;桑奇潜;水嫣琼;楼晓剑;周赵霞;冯金娟;马后华;;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脑动脉瘤诊断及栓塞术中的应用价值[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1年01期

4 陈陆馗;;隐匿的“定时炸弹”——脑动脉瘤[J];祝您健康;2014年02期

5 沈春升;;旋转DSA指导下介入治疗脑动脉瘤的临床分析[J];河北医药;2013年23期

6 汪求精,李铁林,段传志,徐如祥;梭形脑动脉瘤17例诊断与治疗[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0年06期

7 卢振和,高崇荣,何雁冰,陈金生;脑动脉瘤手术麻醉的脑保护[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0年01期

8 初明,黄正松;家族性脑动脉瘤的重新形成——病例报告[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0年01期

9 左长京,田建明,王培军,萧毅,崔恒武,许奕,王敏杰,汪剑;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脑动脉瘤的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2年02期

10 方先来,孟志华,潘高升,司徒鹏,罗小林;双螺旋CTA诊断脑动脉瘤的价值[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传声;臧培卓;佟志勇;石强;吴鹏飞;温志锋;王运杰;;有关脑动脉瘤临床上的几个问题[A];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第四届全国代表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孙克华;卢亦成;白如林;黄承光;陈怀瑞;齐向前;;手术和介入联合治疗多发性脑动脉瘤[A];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九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3 徐建林;陈书达;;旋转DSA技术在诊断脑动脉瘤中的价值[A];2006年浙江省神经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4 孔伟东;曹建民;许健;卢光明;;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脑动脉瘤的临床应用价值[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6年

5 翟水亭;李天晓;曹会存;郭子亮;宗登伟;白卫星;;脑动脉瘤三维DSA影像学分析及对栓塞治疗的价值[A];第二届全国非血管性与血管性介入新技术学术研讨会暨第三届介入放射学新技术提高班论文汇编[C];2005年

6 马驰原;田蕾;王汉东;史继新;;脑动脉瘤外科手术的术中监测[A];2011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7 虞升华;;旋转DSA技术在脑动脉瘤诊疗中的应用[A];2008年浙江省放射学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8 吴科学;翁宇;蒲智;多吉;;高原地区脑动脉瘤特点及治疗体会[A];2011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9 王盛章;陈家亮;鲁刚;张晓龙;;具有病人特异性的脑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的数值模拟研究[A];现代数学和力学(MMM-XI):第十一届全国现代数学和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10 刘磊;许百男;王芙昱;王君;曹向宇;;基于3D-DSA影像学数据的脑动脉瘤三维有限元模型构建[A];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第四届全国代表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玉杰 柳辉艳;治脑动脉瘤首选介入[N];健康报;2007年

2 健康时报特约记者  朱晓敏;突发头痛应考虑脑动脉瘤[N];健康时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曹玉祥;患脑动脉瘤如何救治[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6年

4 朱晓敏;突发头痛应考虑脑动脉瘤[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5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主任 张建民 整理 余宁宁;脑动脉瘤 脑内随时可能破裂的气球[N];健康报;2010年

6 记者 陈青;脑中“炸弹”应早发现早治疗[N];文汇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王雪敏;脑动脉瘤:破裂与否,均需治疗[N];医药经济报;2010年

8 董欢霁;三维立体成像技术 脑动脉瘤诊治新助手[N];医药经济报;2006年

9 记者 匡远深;脑动脉瘤虚拟三维模型建立[N];健康报;2008年

10 姜旭滨;治疗脑动脉瘤有新术式[N];黑龙江日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冯桥显;炎症反应及其调控在脑动脉瘤发病中的作用和意义[D];四川大学;2006年

2 孙晓枫;实验性大鼠脑动脉瘤发生机制及Doxycycline和雷公藤预防作用的分子生物学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3年

3 韩天旺;VSMC凋亡与增殖在脑动脉瘤形成及破裂中的作用和意义[D];四川大学;2006年

4 贺红卫;非粘附性液体栓塞材料治疗脑动脉瘤和脑动静脉畸形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5 郭付有;VSMC凋亡及其调控在脑动脉瘤形成和破裂中的意义[D];四川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旭英;脑动脉瘤形成及破裂出血相关因素的临床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6年

2 马骏;二维和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脑动脉瘤的临床应用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05年

3 余永佳;脑动脉瘤的病理改变与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及基质金属蛋白酶的表达相关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06年

4 赵红辉;仿真三维CT血管内镜对脑动脉瘤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D];中国医科大学;2002年

5 朴永男;多层面螺旋CT血液铸型技术在诊断脑动脉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D];延边大学;2004年

6 魏欣;脑动脉瘤虚拟三维模型的建立及其应用价值初探[D];四川大学;2005年

7 曹强;多层面螺旋CTA三维重建技术在评价脑动脉瘤中的应用——与DSA对比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3年

8 孟连英;双源FlashCT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D];山东大学;2014年

9 张翠强;一类生物医学模型的非线性分析及控制[D];江苏大学;2008年

10 杨楚;SHR-SP与SHR脑血管形态与脑组织蛋白表达的比较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0360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undongyixue/10360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870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