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特种医学论文 >

C-arm CT在神经介入手术中辐射剂量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08 00:10

  本文关键词:C-arm CT在神经介入手术中辐射剂量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C-arm CT 辐射剂量 性能检测 辐射防护


【摘要】:目前,随着临床医学的不断发展,医学诊疗技术的不断更新,介入放射学方法在疾病治疗中已得到广泛应用,人们对介入治疗的认识也不断加深。同时随着科学技术在医疗方面的广泛应用,介入放射学设备也日益功能完善,介入放射学设备种类也不断增多,应用范围也日益综合化、全面化。随着介入放射学影像技术的发展,C-arm CT作为一个新生的影像成像设备应运而生。自2004年C-arm CT被应用与临床介入放射学治疗以来,C-arm CT已被广泛接受与应用。C-arm CT又称为C臂CT或Xper CT或Dyna CT或Innova CT,是C型臂数字平板探测器血管造影系统与改进的CT重建技术相结合的新生医用成像设备。C-arm CT功能的出现使DSA机具备了类似CT的功能,不仅可以获取手术部位的断层影像信息,而且可以通过三维重建了解病变的立体结构。手术医生可因此获得更为丰富的影像信息,使诊断和治疗更为精准,从而改善介入治疗效果并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现阶段,关于C-arm CT在临床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已有众多报道,但C-arm CT在临床介入放射学中的辐射剂量研究报道较少,而且所研究内容的细化程度不够,无法满足对介入治疗操作人员以及患者减少辐射剂量的期望。并且,在Carm CT性能检测方面尚无相关国际、国家标准支持。目的本研究通过测量C-arm CT在神经介入手术过程中单次旋转照射的辐射剂量,并与3D-DSA进行对比,得出相应结果,并为介入工作人员在实际介入放射学操作过程中在减少辐射剂量方面提出一些指导性意见。通过参考国家相关标准、规范,对C-arm CT进行性能检测,得出相应数据,为C-arm CT检测标准的制定提供数据基础。方法参考国家相关X射线机检测规范《X射线计算机断层摄影装置质量保证检测规范》(GB 17589-2011)、《医用常规X射线诊断设备影像治疗控制检测规范》(WS76-2011)和《医用X射线诊断放射防护要求》(GBZ 130-2013)确定适用于C-arm CT的检测项目,利用Magic Max剂量仪、X线(CT)输出评价系统、高对比分辨率线对卡、低对比度分辨力检测模体、CT性能检测模体和CT头部模体等对C-arm CT进行性能检测。通过在仿真人体模型内布置热释光剂量计检测点,模拟神经介入手术过程中C-arm CT和3D-DSA的旋转照射条件,利用热释光剂量读出仪分别测量出C-arm CT和3D-DSA在单次旋转照射过程中所致患者和医务操作人员的辐射剂量。应用SPSS 22.0、Origin Pro 8.0、Graph Pad Prism 5对实验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和做图。结果该C-arm CT性能检测结果符合《X射线计算机断层摄影装置质量保证检测规范》(GB 17589-2011)、《医用常规X射线诊断设备影像治疗控制检测规范》(WS76-2011)和《医用X射线诊断放射防护要求》(GBZ 130-2013)要求。在C-arm CT头部单次扫描过程中,眼晶体的吸收剂量最大,为11.755m Gy。脑组织的吸收剂量次之,为9.591m Gy。甲状腺的吸收剂量达到了1.003m Gy。子宫、膀胱和卵巢的吸收剂量最小,为0.001m Gy。其中皮肤和脊柱骨髓的吸收剂量受距离因素的影响较大。皮肤的最大变化值达到34.577m Gy,变化度最大达到2110%。其次脊柱骨髓的最大变化值为3.596m Gy,最大变化度也达到了699%。随着距离的加大,各组织器官的吸收剂量均减少至0.270m Gy以下。头部单次旋转照射C-arm CT与3D-DSA所致患者平均吸收剂量对比结果中,C-arm CT造成的组织器官吸收剂量总体上略大于3D-DSA,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头部单次旋转照射C-arm CT与3D-DSA所致患者有效剂量分别为0.2358m Sv和0.1449m Sv,但两者各组织器官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医务人员辐射剂量结果中,C-arm CT和3D-DSA头部单次扫描过程中的辐射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无放射防护用具使用的情况下,C-arm CT头部单次扫描过程中医务操作人员第一术者的眼晶体当量剂量可达到0.331m Sv,是有放射防护用具情况下的165倍。结论在单次头部旋转扫描过程中C-arm CT与3D-DSA所致的辐射吸收剂量无明显差异。放射防护用品可以有效地减少介入放射操作人员的吸收剂量,可减少近千倍。C-arm CT性能检测结果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要求。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81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海丹;;英国发布近5年的医疗辐射剂量报告[J];国外核新闻;2008年01期

2 黄桂玲;孙戈新;刘剑平;;心脏CT成像低辐射剂量技术的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年14期

3 何雅静;郭丽敏;;降低放射给药辐射剂量[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1年03期

4 黄润玲;;广州市部分医院介入放射操作人员辐射剂量水平调查[J];华南预防医学;2011年04期

5 张红,张华东,黄文胜,桂正平,孙玲;重庆市辖区建筑材料成品表面辐射剂量调查[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0年01期

6 张红,张华东,任在鸣,黄文胜,桂正平;辖区建筑材料成品表面辐射剂量调查[J];职业卫生与病伤;2000年01期

7 张翼,曲桂莲,张丹枫;照射野面积与透视脉冲频率对介入手术操作位辐射剂量的影响[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1年06期

8 王宁;第三大医护中心病人辐射剂量校正[J];国外医学(放射医学核医学分册);2002年03期

9 尹艳,李红,文湘闽,李建成;燃煤电厂排放灰复田对公众所致的辐射剂量评价[J];职业卫生与病伤;2002年04期

10 张继勉;组合移动式集装箱检查系统辐射剂量的测量[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3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来守永;;低辐射剂量摄影放在脑海中的第一位[A];2010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十八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2 袁建华;;降低辐射剂量任重道不远[A];2013年浙江省放射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3 郑晖;;数字影像质量与如何控制受检者辐射剂量的思考[A];2009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十七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4 郁鹏;付光新;王雷;燕树林;尉可道;刘澜涛;王建超;程玉玺;;介入诊疗中第一术者可控参数对其辐射剂量影响的测定与评价[A];2009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十七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5 张福君;卓水清;陈林;张亮;赵明;刘健;李奎;郑庆生;王琰;;~(125)Ⅰ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患者周围辐射剂量的监测与防护[A];第四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6 张福君;卓水清;陈林;张亮;赵明;郑庆生;王琰;焦德超;;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患者周围辐射剂量的监测与防护[A];中国(第七届)肿瘤微创治疗学术大会暨世界影像导引下肿瘤微创治疗学会成立筹备大会论文汇编[C];2011年

7 路春兰;;介入放射学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诊断治疗中的辐射剂量调查[A];2010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十八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8 廖大富;;放射介入性检查工作人员之辐射剂量评估[A];2010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十八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9 张翼;宋少娟;;基于数字化影像的病人辐射剂量监控方法[A];2009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十七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10 赵永霞;黄桦;刘笑飞;;三种乳腺X线摄影系统影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比较[A];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放射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人民医院 綦维维 华东医院 王鸣鹏 江苏省人民医院 刘伟;优化扫描方案 合理控制辐射[N];中国医药报;2010年

2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副研究员 罗照春;避免滥用CT 减少患癌几率[N];保健时报;2010年

3 记者 汤江峰;CT滥用:癌魔悄悄逼近[N];大众卫生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操秀英;核,,其实就在身边[N];科技日报;2014年

5 记者 李学华;南非公布核电站辐射泄漏调查结果[N];科技日报;2010年

6 记者 卞晨光;儿童用CT扫描辐射剂量可能过高[N];科技日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赵家新 通讯员 彭健 沈益;监测辐射剂量,把放射源管在“眼皮底下”[N];人民公安报;2014年

8 本报记者 衣晓峰 通讯员 冯宇曦;日常生活如何防辐射[N];中国中医药报;2011年

9 记者 张旭;GE推出世界首款宝石能谱CT[N];中国医药报;2009年

10 刘昆;莫让X线检查伤害儿童[N];大众卫生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刘洋;基于可视中国人体素数据的内辐射剂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孙文娟;基于数字人体的程式化模型和曲面模型构建及外辐射剂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3 张殿星;胸部数字化体层融合的辐射剂量研究与对肺内小结节探查的应用评价[D];山东大学;2012年

4 姚青山;非人类物种辐射剂量评估方法研究[D];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静;CT、DSA设备辐射剂量的测量与研究[D];泰山医学院;2014年

2 秦好朴;婴幼儿胸部X线数字化高电压摄影技术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3 柯腾飞;双源CT低剂量技术在胸部CT检查中的临床应用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5年

4 肖虎;双源CT双能低剂量成像结合纯化单能谱技术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中的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5年

5 侯毅;宝石CT“双低”技术在冠脉成像中的临床应用[D];山西医科大学;2016年

6 蔡湘琴;卷荚相思种子~(60)Co-γ辐射诱变效应的初步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6年

7 吕志征;C-arm CT在神经介入手术中辐射剂量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8 汪海燕;~(125)I对兔喉组织放射性损伤及周围辐射剂量的实验研究[D];暨南大学;2012年

9 师勤莹;心血管介入诊疗术者站立区域辐射剂量的测量与分析[D];山西医科大学;2014年

10 金雯雯;外周血淋巴细胞中谷胱甘肽含量变化与辐射剂量的相关性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1547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undongyixue/11547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177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