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性骨骼肌内质网应激与线粒体功能调控
本文关键词: 骨骼肌 内质网应激 线粒体 运动训练 出处:《中国体育科技》2017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内质网(ER)是真核细胞中Ca~(2+)贮存库,负责调节蛋白质合成、合成后加工、折叠和聚集的细胞器,其具有极强的内稳态体系,当细胞稳态受外界刺激因素改变时可导致内质网功能内稳态失衡,形成内质网应激(ER stress,ERs)。由于线粒体与内质网存在内质网-线粒体联接区域(mitochondrial associated membranes,MAM)结构以及在功能方面的相互作用,使得线粒体对ERs非常敏感,ERs可通过改变代谢物的转移,如Ca~(2+),或通过应激反应信号通路,将信息传递至线粒体,直接影响线粒体功能,包括:代谢酶活性、呼吸链功能及ATP生成、线粒体融裂、DNA生物发生、质量控制等方面。骨骼肌ERs的现象首先被发现存在于一些肌病中,随后的研究提示,运动训练也是诱发骨骼肌ERs的因素之一,运动训练可能在调节骨骼肌线粒体功能、优化ERs水平、维持细胞蛋白稳态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其具体分子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Abstract]:Endoplasmic reticulum (ER) is a reservoir of Ca~(2 in eukaryotic cells, which regulates protein synthesis, post-synthetic processing, folding and aggregation of organelles, and has a strong homeostasis system. When the cell homeostasis is changed by external stimuli, it can lead to the imbalance of endoplasmic reticulum function homeostasis, resulting in ER stress. Due to the existence of endoplasmic reticulum (ERR) -mitochondrial associated membranes in mitochondria and endoplasmic reticulum (ER). Mam) structures and functional interactions make mitochondria very sensitive to ERs by altering the transfer of metabolites, such as Ca~(2, or through the stress response signaling pathway. The transmission of information to mitochondria directly affects mitochondrial function, including metabolic enzyme activity, respiratory chain function and ATP production. Quality control and other aspects. Skeletal muscle ERs phenomenon was first found in some myopathy, later research suggests that exercise training is also one of the factors that induce skeletal muscle ERs. Exercise training ma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regulating the function of skeletal muscle mitochondria, optimizing the level of ERs and maintaining the homeostasis of cellular protein.
【作者单位】: 南京体育学院运动健康科学系;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
【基金】:江苏高校青蓝工程资助(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南京体育学院院级课题重大项目(YJ1601)
【分类号】:R87
【正文快照】: 前言真核细胞含有多个细胞器以及被膜包围的间隙,大多数蛋白在胞浆内质网上合成,大约一半以上需要通过转移或穿过至少一层细胞膜到达它们的目的地。以线粒体为例,99%的线粒体蛋白需借助存在于线粒体膜上的蛋白输入机制(PIM,Protein Import Machinery)进入线粒体不同区域发挥作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巴洪冰;;倒走对老年女性下肢选择反应时和平衡能力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年14期
2 唐桥;郑晓鸿;毕学翠;石宏杰;黄小平;张英平;隋伟;;优秀男子赛艇运动员水上和测功仪拉桨中肌肉活动特征的比较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7年04期
3 王广磊;刘扬;游永豪;宋旭;曹春梅;;我国优秀赛艇运动员二次发力的运动学分析——基于对省公开级队员和国家队员的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3期
4 刘玲玲;冯珍;;表面肌电图技术在卒中后咽期吞咽功能障碍评估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7年05期
5 徐开胜;徐开娟;;赛艇技术研究进展[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7年02期
6 贾谊;薛瑞婷;魏亮;;人体快速起跳动作的下肢表面肌电信号特征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7年02期
7 毛浓选;;张坤和TOM的横踢技术运动生物力学比较分析[J];体育科研;2017年02期
8 赵丽;张国强;刘宇峰;张翔;;挠羊赛运动员双抱腿技术的腰背肌表面肌电研究[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1期
9 支锦亦;向泽锐;梁刚毅;;面向轨道装备的可视化人因综合仿真分析平台研究[J];包装工程;2017年02期
10 钟文珊;齐婧蕾;张欣怡;黄焕琳;孙小雨;王奕珊;钱政英;吴华青;杜妍妍;黄泳;;针刺手法对健康志愿者穴区表面肌电图的影响[J];针灸临床杂志;2016年12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会宁;王忠旭;;动态负荷表面肌电信号特征研究进展[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2012年01期
2 刘述芝;吴瑛;李玉章;;我国部分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起跳环节肌肉用力特征[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3 陈小平;资薇;;中国赛艇训练关键问题研究[J];体育科学;2011年01期
4 宋应华;;赛艇运动员专项训练准备期和比赛后免疫机能的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5 孙有平;隋新梅;钱风雷;李延军;戴伟民;;基于sEMG的男子旋转推铅球运动员单支撑阶段肌肉用力特征研究[J];体育科学;2010年01期
6 梁海丹;潘慧炬;应春意;林辉杰;;国内外优秀静水单人划艇运动员的划桨技术比较[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12期
7 赖寒;魏薇;郑伟涛;葛新发;;湖北省男子公开级赛艇运动员划桨动作技术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10期
8 郭峰;张日辉;;优秀女子拳击运动员后手直拳技术动作上肢肌肉表面肌电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9 任喜平;潘慧炬;;优秀女子赛艇运动员划桨动作的运动学特征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9年01期
10 周强;;浅析改进赛艇技术和提高运动成绩的关系[J];湖北体育科技;2008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运动训练对有损伤性摔倒史的老年病人的康复作用及次级摔倒的预防[J];现代康复;2001年09期
2 程丽,韩军;运动训练对膝关节粘连松解术后功能的康复作用[J];现代康复;2001年22期
3 屈清华;;注重运动训练中的肌肉养护[J];田径;2007年02期
4 ;脑连结迅速活化的运动训练[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1年08期
5 吴琳;;运动训练中疲劳和损伤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3年31期
6 刘建红,欧明毫,唐辉,谌小峰;运动训练引起难恢复性血清CK活性增高1例报告[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2年02期
7 肖德生;曹惠芝;景忠伟;许彩艳;李岚;;运动训练对运动员血浆维生素E含量的影响[J];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年03期
8 陈艳;潘树勇;;运动训练致心肌损伤的机制探讨[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9 张国兴;;悬吊运动训练[J];现代职业安全;2012年10期
10 陈达生;;冠心病患者的运动训练[J];青海医药;198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励建安;;运动训练与训练适应的理论与实践[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脑血管病康复学术会议会议指南[C];2010年
2 周爱国;刘大庆;;运动训练分工及其特征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4年
3 王晓春;;运动训练系学生学习情况调查及对策研究[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4 刘钦龙;刘大庆;;运动训练创新及其系统结构研究[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5 吴卫兵;虞丽娟;陈佩杰;;运动训练机能监控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与应用[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6 刘欣然;;运动训练哲学研究的理论、视点及展望[A];2013年全国竞技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7 霍子文;郭义军;;新时期里中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建设性道路——运动训练文化[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3)[C];2009年
8 敬龙军;;核心力量在运动训练中的理论与实证研究[A];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运动会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9 郭险峰;张大成;陶莉;;使用运动训练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A];第一届全国脊髓损伤治疗与康复研讨会暨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损伤专业委员会脊髓损伤与康复学组成立会论文汇编[C];2009年
10 刘承宜;朱玲;吴敏;李江华;;运动训练的健康促进作用[A];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沈沁芳;我省四高校招收运动训练或民族传统体育专业[N];发展导报;2009年
2 记者 李林霞;4高校招收运动训练或民族传统体育专业[N];山西日报;2009年
3 西安体育学院 刘玉金 整理 叶子;运动训练失衡论[N];中国体育报;2012年
4 记者 邹弘毅;国家级运动训练基地拟落六枝老王山[N];六盘水日报;2010年
5 首都体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钟秉枢;切实关心运动员的长远利益与发展[N];中国体育报;2013年
6 记者 谢苗枫 胡键 通讯员 廖翊华;体育术科考试细则出台[N];南方日报;2005年
7 本报记者 范江怀;繁花硕果赖根深[N];解放军报;2002年
8 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李自成;教育促运动员竞技水平提升与职业转型[N];中国教育报;2012年
9 本报记者 宓家峰 通讯员 王雪蛮;全市体工会暨市十五届组委会一次会议召开[N];淄博日报;2009年
10 夏丹 赵巍巍;烟大烟师具有资格[N];烟台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罗超毅;运动训练科学化动力系统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0年
2 刘钦龙;运动训练创新理论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7年
3 吴贻刚;论科学理论向运动训练方法转化[D];上海体育学院;1999年
4 吴明方;运动与诱导性共信号分子的表达及其生物学功能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5 李红玲;运动训练对出血性脑损伤神经功能恢复及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2007年
6 曹杰;美国肯塔基州大中小学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训练结合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年
7 郑晓鸿;高水平运动员年度周期的项群特征[D];北京体育大学;2003年
8 赵岱昌;复合型训练团队的合作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爱国;运动训练分工及其特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3年
2 黄潇潇;基于战略管理的运动训练管理模式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3 陈燕红;运动训练中确立身体健康原则可行性和必要性的研究[D];集美大学;2015年
4 高佳;基于EEG的运动训练对脑功能网络的影响[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5 高晶晶;强化运动训练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功能恢复及Kalirin-7表达的影响[D];青岛大学;2015年
6 杨九龙;我国跳水运动训练电子文档管理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5年
7 王雅明;运动训练对冠心病PCI术后患者心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6年
8 曹雅娜;运动训练对胸髓损伤大鼠远端腰髓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4年
9 窦凤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基于手机应用程序辅助式运动训练的效果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6年
10 陈帅;运动训练起始时间及强度对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4637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undongyixue/14637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