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特种医学论文 >

基因治疗在运动医学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16-11-04 11:04

  本文关键词:基因治疗在运动医学中的应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文献资料 - 医学文献 - 基础医学 - 细胞及分子生物学

基因治疗在运动医学中的应用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99年第18卷第3期

吕红斌 王嘉芙

  关键词:基因治疗 肌肉-骨骼系统损伤后修复 生长因子

  基因治疗是人类很多疾病治疗的重大变革,为人类战胜疾病,延长寿命,提 供了新的途径。 人类基因治疗领域的发展速度非常迅猛,已由早期针对单基因遗传性疾病的治疗迅速扩展到 治疗获得性疾病,而且基因转移还可用作一种药物的传递系统。运动创伤经常涉及一些愈合 能力十分有限的组织,例如,关节软骨、韧带、半月板、肌腱等。最近研究证明,一些生长 因子和细胞因子在愈合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些分子有望成为治疗运动创伤的新药,但是 从临床上讲还没有有效的方法能将它们传入体内。发展基因治疗技术可以通过局部的方法将 生物药物传入体内。目前已完成了将标记基因传递到滑膜、软骨细胞、半月板纤维软骨细胞 、腱细胞和韧带成纤维细胞中的实验研究,为基因治疗最终在运动医学领域中的临床应用奠 定了基础〔1,2〕。

  1 肌肉-骨骼系统损伤后修复的特点

  剧烈竞争的体育运动,对肌肉-骨骼系统有特殊的要求,运动中随时存在着受伤的危险性。 关节软骨、半月板、前交叉韧带和腱鞘处于少血管或无血管供应状态,因此,这些组织因外 伤或疾病引起的损害后的愈合能力非常有限。损害不仅可引起急性功能障碍,还可导致继发 性伤残。为了减轻损伤对关节的影响和严重后果,提高这些组织损伤后的愈合能力就成为运 动医学领域中的研究重点。

  有血管的结缔组织修复有其经典的愈合反应,虽然不同组织各自需要不同。损伤后存在有血 液渗出物,从破损血管中产生有关的血液产物、纤维蛋白凝块形成、纤维蛋白骨架的血管再 生,细胞增殖,细胞外基质合成以及最后修复组织的塑型。从损伤的细胞中释放的生长因子 和细胞因子、血小板、多核白细胞以及淋巴细胞在愈合过程的不同方面起作用,它们是通过 自动分泌或旁路分泌途径参与修复过程的。目前很多类型的结缔组织的特殊愈合过程尚未完 全研究清楚,但是生长因子在损伤愈合中的作用已在动物模型中被证实。在人体肌与骨骼的 无血管组织中,如关节软骨或半月板无血管区,愈合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是由于缺少与修 复相关的细胞因子而被削弱。

  2 生长因子在肌肉-骨骼系统损伤后愈合中的作用

  以及临床应用中存在的 问题

  许多研究证实几种生长因子,包括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3〕、纤维母细胞生长 因子(FGF)〔4〕、上皮生长因子(EGF)〔5〕、转化生长因子-β2(TGF-β 2)〔6〕以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7〕对促进创伤愈合都有潜在 的功能。许多蛋白质性的生长因子能影响组织愈合过程。一些生长因子能刺激与愈合过程相 关的因素,包括细胞移动、细胞增殖、细胞分化和基质合成。如果损伤的组织为有血管的, 损伤部位的血小板释放生长因子迅速开始初步修复,随后,新的生长因子由浸润的炎性细胞 和正常存在于组织中的纤维母细胞和内皮细胞合成。而对于自我修复能力有限的组织,例如 ,关节软骨、前交叉韧带、半月板的无血管区等无血管或血管边沿组织,特定的生长因子缺 乏或不恰当的表达可能损害愈合过程。所以,外源性生长因子应用或增加内源性生长因子的 合成可以启动或提高这些组织的愈合过程。

  几种生长因子已被试用于关节软骨修复的体内模型,并已获得良好的初步结果。Cuevas等的 一项研究表明,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FGF)的长期灌注对兔软骨浅表裂伤有促进愈合反应的 作用〔8〕。最近的一项体内试验发现,在关节软骨的部分缺损表面局部应用包含有 特殊 生长因子的纤维蛋白凝块时,能启动滑膜和缺损软骨的细胞复原过程,并且由于转化生长因 子-β1(TGF-β1)的应用大大加速了这一过程〔9〕。虽然半月板的无血管区不 能再生,但在部分半月板切除术后可看到再塑形的过程。半月板纤维软骨细胞在细胞培养时 有 细胞增殖和基质产生能力。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半月板细胞和移植培养中 能刺激纤维软骨细胞增殖和蛋白多糖合成〔10〕。内皮细胞生长因子(ECGF)也能促进 半月板的愈合〔11〕,在狗的体内实验中发现外源性纤维蛋白凝块的存在能改善半月 板无血管区损伤的愈合〔12〕。前交叉韧带中的纤维母细胞对EGF、PDGF和IGF-1也 有反应〔13〕。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还用于肌肉损伤。这些研究成果显示 ,临床应用生长因子促进损伤组织的修复是很有潜力的。

  然而,临床应用生长因子促进愈合还存在一个主要问题,即缺乏合适的传递系统。因为这些 因子是蛋白质,用传统的用药途径很难将其传到体内。传统的用药途径经常要求频繁地输注 这些生物大分子,而结果往往是不能将它们传递到疾病的特定部位。这种治疗结果不能令人 满意,还常伴有副作用。因此,必需采用特殊方法将生长因子送到损伤的组织中。一种方式 是植入局部使之缓慢释放;而最近发展的DNA重组技术和基因转移技术可将编码了相应的生 长因子的基因转移到靶细胞上,在损伤组织的局部合成生长因子并维持一段时间。

  3 基因治疗在运动医学中的应用

  基因治疗在运动医学中的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但它是一种很有希望的治疗方法,能提高运 动创伤的临床治疗。基因治疗对启动和加速软骨、半月板、肌腱、韧带的修复特别有用。一 旦合适的生长因子被分离出,损伤的分子学和细胞学机理也清楚了,基因转移技术就能提供 有效的传递系统。传递编码了有治疗潜力的蛋白质的基因有很多优点,如性质稳定,理论上 基因传递仅需很少几次甚至可能一次即可,此外,在特定组织内传递基因或表达基因能降低 在其他器官中的暴露,从而减少副作用。

  最近对将基因转移到兔韧带、半月板、滑膜和关节软骨的可行性及载体的效率进行了研究。 以家兔膝关节为模型,经活体(ex vivo)和活体内(in vivo)技术已被用于把一些基因转移 至滑膜,经活体的基因转移可导致转移基因的暂时性表达,表达强度至少在6周后才减弱〔14〕。编码了β一半乳糖苷酶的标记基因LacZ通过经活体和活体内两种导入途径被转 移。表达LacZ基因的细胞可通过加入产色素的底物x?gal后的代谢产物的着色来分析。活体 内基因转移时,携带LacZ基因的腺病毒载体被直接注射入组织。兔膝关节的滑膜细胞由关节 内注射被转导〔15〕,基因表达至少持续8周〔16〕。Nita等于1996年比 较了不同载体转移基因至关节滑膜的能力,将载体直接注射入兔膝关节,标记基因为LacZ, 基因转移和表达由x?gal染色和PCR方法来分析。结果证实,腺病毒载体在体外和体内转移 时均有较高的效率,LacZ基因表达至少持续28天,但在体内转移时有炎症反应;单纯性疤疹 病毒载体的体外、体内转移也能较高水平地表达LacZ基因,但是受细胞毒素的限制;逆转录 病 毒载体仅在体外基因转移时有效;脂质体在体外实验时结果不稳定,而当体内关节注射时, 基因表达水平低且只持续几天。故认为目前尚没有理想的载体能在体内将基因转移至滑 膜〔17〕。另有实验证明,,携带LacZ基因的腺病毒载体可通过直接注射使兔髌腱纤 维母细胞被转导〔18〕、鸡长趾屈肌腱的腱细胞被转导〔19〕。

  在经活体基因转移时,选择编码了新霉素磷酸转移酶的Neor基因与用逆转录病毒的 LacZ基 因共同转移。Neor基因使被转导的细胞有抗新霉素及其它的人工合成类似物G418的特性。 在培养基中加入G418可以选择转导细胞。家兔模型实验中证实标记的基因已能转移到半月板 的纤维软骨细胞中〔1〕,经活体基因转移至兔关节软骨和髌腱也已成功〔14, 18,20〕。

  不同的实验对基因转移载体的研究常得出有差异的结论,但一般认为,逆转录病毒载体对经 活体基因转移非常有效,而腺病毒载体则用于活体内基因转移时效果好。总之,这些研究结 果提示进一步发展基因治疗技术能改善运动创伤的治疗。

  4 结语

  基因治疗从实验室走向临床的发展速度很快,尽管目前尚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一系列的临 床试验已在计划中了。骨骼肌肉系统的许多疾病均能得到很好的基因治疗。基因治疗有望为 运动创伤的愈合提供新的治疗方法,尤其在治疗无血管或少血管的结缔组织(如软骨、肌腱 、半月板、韧带)病损等方面。

  作者单位:湖南医科大学湘雅医院运动医学科(长沙,410008)

  5 参考文献

  1.Lamsam C,Fu FH,Robbins P,et al.Gene therapy in sports medicine.Sports Med.1998;25:73-77

  2.Evans CH,and Robbins PD.Possible orthopaedic applications of gene ther apy.J.Bone Joint Surg.Am.1995;77:1103-1114

  3.Robsen MC,Phillips LG,Thomason A,et al.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BB for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pressure ulcers.Lancet.1992;339:23-25

  4.Mazue G,Bertolero F,Jacob C,et al.Preclinical and clinical studies wit h recombinant human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N.Engl.J.Med.1989;326:76

  5.Falanga V,Eaglstein WH,Bucalo B,et al.Topical use of human recombinant epidermal growth factor(h?EGF)in venous ulcers.J.Dermatol.Surg.Oncol.1992;18: 604-606

  6.Robson MC,Phillip LG,Cooper DM,et al.Safety and effect of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 2 for treatment of venous stasis ulcers.Wound Repair Regene ration.1995;3:157

  7.Humbel RE.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s Ⅰ and Ⅱ.Euro.J.Biochem.1990;1 90:445-462

  8.Cuevas P,Burgos J,Baird A.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FGF)promotes cartilage repair in vivo.Biochem.Biophys.Res.Commun.1988;156:611-618

  9.Hunziker EB,Rosenberg LC.Repair of patial-thickness defects in articu lar cartilage:Cell recruitment from the synovial membrane.J.Bone Joint Surg.Am.1 996;78:721-733

  10.Collier S,Ghosh P.Effects of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 on prote oglycan synthesis by cell and explant cultures derived from the knee joint menis cus.Osteoarthritis Cartilage.1995;3:127-138

  11.Hashimoto J,Kurosaka M,Yearout KM,et al.Meniscal repair using fibrin sealant and endothelial cell growth factor:An experimental study in dogs.Am.J.Sp orts Med.1992;20:537-541

  12.Arnoczky SP,Warren RF,Spivak JM.Meniscal repair using an exogenous fi brin clot:An experimental study in dogs.J.Bone Joint Surg.Am.1988;70:1209-1217[ ZK)

  13.DesRosiers EA,Yuhia L,Rivard CH.Proliferative and matrix synthesis re sponse of canine anterior crusciate ligament fibroblasts submitted to combined g rowth factors.J.Orthop.Res.1996;14:200-208

  14.Bandara G,Mueller GM,Galea?Lauri J,et al.Intraarticular expression o f biologically active interleukin?1?receptor?antagonist protein by ex vivo ge ne transfer.Proc.Nat.Acad.Sci.1993;90:10764-10768

  15.Bandara G,Robbins RD,Georgescu HI et al.Gene transfer to synoviocytes :Prospects for gene treatment for arthritis.DNA Cell Biol.1992;11:227-231

  16.Roessler BJ,Allen ED,Wilson JM,et al.Adenoviral?mediated gene transf er to rabbit synovium in vivo.J.Clin,Invest.1993;92:1085-1092

  17.Nita I,Ghivizzani SC,Galea?Lauri J,et al.Direct gene delivery to syn ovium:An evaluation of potential vectors in vitro and in vivo Arth.Rheum.1996;39 :820-828

  18.Gerich TG,Kang R,Fu,FH,et al.Gene transfer to the rabbit patellar ten don:Potential for genetic enhancement of tendon and ligament healing.Gene Therap y.1996;3:1089-1093

  19.Lou JP,Manske PR,Aoki M,et al.Adenovirus?mediated gene transfer into tendon and tendon sheath.J.Orthop,Res.1996;14:513-517

  20.Kang R,Marui T,Ghivizzani SC,et al.Ex vivo gene transfer to chondrocy tes in full?thickness articular cartilage defects:A feasibility study.Osteoarth ritis Cartilage 1997;5:139-143

求医网盟


  本文关键词:基因治疗在运动医学中的应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639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undongyixue/1639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871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