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影响脑可塑性及其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本文选题:运动 切入点:脑 出处:《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5年08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脑的可塑性理论为儿童少年脑发育的促进、临床各类脑病的康复、老年人脑衰老的延缓提供了理论支持。本文综述了运动对脑可塑性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研究认为,不同运动模式对脑可塑性的影响具有区域特性;运动诱导的脑可塑性除受运动强度、时间影响外,还与年龄有关;脑损伤的运动康复应考虑脑损伤的类型、程度,合理选取强度;运动影响脑可塑性的机制非常复杂,运动产生的营养因子、活性氧族水平及突触联系的变化参与了运动诱导的脑可塑性变化。
[Abstract]:The theory of brain plasticity provides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promotion of brain development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the rehabilitation of all kinds of clinical encephalopathy, and the delay of brain aging in the elderly. In this paper, the effects of exercise on brain plasticity and its related mechanisms are reviewed.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exercise patterns on brain plasticity hav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the brain plasticity induced by exercise is not only affected by the intensity and time of exercise, but also related to age, the type and degree of brain injury sh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 in the rehabilitation of brain injury. The mechanism of exercise affecting brain plasticity is very complicated. The changes of nutritional factors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and synaptic connections are involved in the changes of brain plasticity induced by exercise.
【作者单位】: 武汉体育学院研究生部;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科技学院;武汉体育学院健康科学学院;
【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项目批号:2015CFA084) 湖北省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项目批号:T201523)
【分类号】:R8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谢佐平,郑煜芳;突触形成的最初阶段至突触成熟的电生理学研究[J];科学通报;1997年2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乔德才;侯莉娟;;运动疲劳对大鼠海马和纹状体BDNF、GFAP蛋白表达的诱导作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年06期
2 宣伟军;周仲昭;;补肾健脾胶囊延缓老年性耳蜗毛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年02期
3 李忠杰;王保捷;丁梅;庞灏;孙雪菲;杨俊;;谷氨酸受体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的关联[J];法医学杂志;2008年05期
4 徐静;周晓莉;张浩;邓冲;张岩;李桢;;甲基苯丙胺染毒动物模型的建立与评价[J];法医学杂志;2009年04期
5 忽浩杰;朱广旗;葛成慧;王强;胡蓉;;不同时期电针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组织IL-1β、TNF-α含量及其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6 赵怡;丁梅;庞灏;邢佳鑫;宣金锋;王保捷;;DRD5基因遗传多态性与精神状态的相关性及法医学意义[J];中国法医学杂志;2013年04期
7 齐红梅;刘微娜;季浏;;运动抗抑郁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综述[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年05期
8 邹晓琴;廖芳;黄诚;;谷氨酸及其受体在神经病理性痛中的作用[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4年01期
9 郭洁洁;王闯;王钦文;;神经肽VGF作为新型抗抑郁调节因子的研究进展[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4年02期
10 顾博雅;卢金地;吕媛媛;赵丽;;中等强度运动调节APP/PS1转基因小鼠脑皮层AMPA受体GluR1活性[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李志刚;;中医学肾说的现代化[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精神疾病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2年
2 张日辉;刘宇;韩忠媛;;运动性疲劳对大鼠海马谷氨酸含量及学习记忆的影响[A];2007全国运动生理学论文报告会论文集[C];2007年
3 李志刚;;中医学肾说的现代化[A];中国针灸学会经络分会第十二届全国针灸经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4 李志刚;;中医学肾说的现代化[A];第四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身医学专业委员会换届大会暨第七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身医学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干;应用组织工程学方法修复脊髓损伤基本问题的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2 雷革胜;藜芦碱引起海马CA1锥体神经元癫痫活动的电生理机制[D];第四军医大学;2005年
3 段开明;异氟烷对成龄和老龄大鼠海马蛋白质组影响的差异性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4 宛四海;视觉通路的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及其临床应用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7年
5 李成;颞叶癫痫发生与海马可塑性改变的相关性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6 马磊;托吡酯引起泌汗障碍的流行病学分析及其发生机制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7年
7 杨晶;三叉神经中脑核神经元兴奋性的非线性特征[D];第四军医大学;2007年
8 赵晖;天麻有效成分组1210防治血管性痴呆的作用及机理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年
9 李恒芬;5-HT信号转导相关SNPs与心境障碍[D];中南大学;2008年
10 梁晓春;SCA3/MJD的磁共振成像系列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雷;白鼠脑电信号远控采集处理系统的设计与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万云云;SV40T基因转染大鼠脑皮质星形胶质细胞[D];泰山医学院;2007年
3 何生;力竭运动后大鼠海马NF-κB、BDNF的表达变化[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4 高华;巯基亚硝基化修饰调控NF-κB转录活性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5 余锋;跑台运动对AD大鼠学习记忆及海马ChAT、AchE、GSK-3β和Tau蛋白mRNA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郑桃;乌头碱与人参皂苷Rg1配伍对神经细胞的作用机制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年
7 罗华;波形蛋白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在新生、成年及老年大鼠中枢神经系统表达[D];中南大学;2011年
8 董燕;阿托伐他汀对体外培养皮层神经元树突发育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D];辽宁医学院;2011年
9 张志荣;丙烯酰胺致周围神经损伤修复中雪旺细胞功能蛋白的作用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1年
10 方亮;法安明对MPTP帕金森小鼠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及机制[D];广州医学院;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佐平,汤云贵,Ron Stoop,毛健,赵南明,吕广能,杨世若,何湘平,汪海,刘传缋;谷氨酸和γ-氨基丁酸对爪蟾胚胎神经肌肉接点乙酰胆碱自发释放的作用[J];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1992年07期
2 汤云贵,谢佐平,毛健,何展全,赵南明;突触后细胞电活动对神经肌肉接点发育的作用[J];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1993年08期
3 姜晓丹,宋文光,徐如祥,李铁林;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中枢神经修复再生[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0年04期
4 曲伸;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1997年01期
5 曹建淳,徐丹令,陈斐,李广君,王星;谷氨酸对大鼠海马神经元的神经毒性反应[J];上海铁道大学学报;2000年09期
6 杨权;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应激反应的中枢控制[J];生理科学进展;2000年03期
7 井叔全,王天佑;神经元外周蛋白──一种Ⅲ型中间纤维骨架蛋白[J];生理科学进展;1994年02期
8 马强,王静,刘洪涛,晁福寰;体力运动减缓慢性应激对海马的损伤作用[J];生理学报;2002年05期
9 娄淑杰;杨若愚;陈佩杰;;跑台运动和脑缺血对大鼠海马神经再生的促进作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10 张纬,祁艳斌,刘德敏;大鼠脑组织中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的rP-HPLC-ECD定量分析[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1998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左天香;朱生根;;丰富环境与脑可塑性及康复训练的启示[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2年06期
2 孙贵新,徐文东,顾玉东;手部相关脑功能可塑性的研究进展[J];实用手外科杂志;2002年03期
3 王雪贞;评价脑功能和脑的可塑性的综合技术[J];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2005年02期
4 杨达;曾宪容;;卒中后大脑可塑性的研究进展[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1年04期
5 陈丽芳;衰老脑的可塑性研究[J];中山医科大学学报;1996年02期
6 徐艳冰,宋雪松,张励才,曾因明;MAPK与伤害感受性神经元可塑性[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2004年02期
7 张利宣;赵运涛;;学习和脑的可塑性研究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2007年10期
8 刘建锋;胡中扬;侯德仁;;意向运动疗法与脑缺血后损伤可塑性关系的研究[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11年02期
9 邹晓菊,吴良芳;背核的形态结构及可塑性[J];四川解剖学杂志;1995年01期
10 贾子善,李聪元,闫桂芳,赵振彪;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脑的结构可塑性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4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高波;刘树伟;;大脑皮质可塑性的研究进展[A];首届全国功能神经影像学和神经信息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2 赵志奇;;炎症痛的突触前机制:初级传入神经元可塑性变化[A];2003’离子通道、受体与信号转导专题研讨会专辑[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楚东岭;传入神经可塑性变化与哮喘发病关系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赵景茹;脑可塑性在卒中后自我恢复中的作用[D];河北医科大学;2009年
2 杨文伟;大鼠Medial Prefrontal Cortex对听皮层神经元频率感受野可塑性的调控[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高利霞;大鼠Medial Prefrontal Cortex对听皮层神经元听空间方位可塑性的调控[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黄明德;触须自然刺激诱发的桶状皮层反应可塑性及其机制[D];浙江大学;2010年
5 邓小鹿;大鼠脑体感皮质局灶性缺血后可塑性的初步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6408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undongyixue/16408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