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特种医学论文 >

钼靶X线、超声和MRI对乳腺肿块良恶性诊断效能及术前评估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14 01:16

  本文选题:钼靶 + 超声 ; 参考:《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博士论文


【摘要】:第一部分钼靶X线与超声对乳腺肿块良恶性的诊断效能及术前评估价值研究背景乳腺疾病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有上升趋势,乳腺疾病对女性身心健康产生很大影响。影像学检查是乳腺癌早期发现及早期诊断的主要方法,在乳腺影像检查技术方法中,钼靶X线和超声是目前临床常用的两种乳腺检查技术。然而,针对这两种方法在乳腺肿块影像学检查中的应用尚存在以下问题:1)这两种方法对于乳腺肿块良恶性的诊断效能研究结果不一,需要进一步验证。2)患者不同个体特征如年龄、绝经前后、腺体致密度和肿块大小等可影响诊断效能,针对不同个体特征对两种方法诊断效能的研究将能帮助临床医生根据不同个体特征患者选择合适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以及合理利用影像学结论。但是,目前尚缺乏此方面的系统研究。3)乳腺肿块以外科切除手术作为主要治疗方法。不管是良恶性肿块手术,术前评估肿块的位置和大小的准确性对于手术方案制定有效性和手术效果都至关重要。然而,目前尚未见针对钼靶X线和超声对乳腺肿块术前评估准确性的研究。4)乳腺癌可通过分子分型进行分类,各分子分型治疗方案和预后均有差异。临床上常根据乳腺癌分子分型的种类来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案。研究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的影像学特征,以利于临床医生在治疗或手术前就能尽早通过影像学检查预判分子分型种类,为下一步治疗方案提供帮助。然而,针对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的钼靶X线和超声的影像学特征分析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目的比较钼靶X线和超声对乳腺肿块良恶性的诊断效能;探讨年龄、绝经前后、腺体致密度对钼靶X线和超声对乳腺肿块良恶性的诊断效能的影响;比较钼靶X线和超声对乳腺肿块位置和大小的术前评估的准确性;分析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病灶钼靶X线和超声影像学特征。方法274例患者乳腺肿块待手术病灶均进行钼靶X线和超声检查,分别进行BI-RADS (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 BI-RADS)分级,并记录影像下病灶大小和位置。术中测量记录病灶大小和位置,取组织行病理活检以诊断病变类型。并通过免疫组化检测120例乳腺癌患者病理组织ER、PR、HER-2、Ki-67表达情况,从而分子分型为四种乳腺癌,即Luminal A型、Luminal B型、HER-2过表达型和三阴性型。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构建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ROC),比较钼靶X线和超声对乳腺良恶性肿块的诊断效能;以手术中病灶的实际测量为标准,计算两种方法对乳腺肿块大小、位置评估的吻合率,对比两种方法术前评估的准确性;以及分析四种分子分型乳腺癌的钼靶X线与超声影像学特征。结果1.根据ROC曲线确定钼靶X线诊断乳腺肿块良恶性的最佳临界点为BI-RADS分级4b,相应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89%、72%和70%;超声诊断乳腺肿块良恶性的最佳临界点为BI-RADS分级4b,相应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5%、93%和94%。钼靶X线和超声BI-RADS分级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44和0.9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991,P0.01)。2.钼靶X线对于不同个体特征乳腺肿块良恶性诊断效能有差别,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年龄45岁(89%、80%、84%)与年龄≤45岁(75%、72%、75%)绝经后(97%、87%、94%)与绝经前(83%、68%、74%)、低密度腺体(91%、85%、82%)与高密度腺体(87%、74%、79%)。3.钼靶x线与超声对乳腺肿块大小术前评估吻合率分别为48%、79%,钼靶X线与超声对乳腺肿块位置术前评估吻合率分别为47%、91%。两种方法对乳腺肿块评估大小、位置的吻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不同分子分型的乳腺癌均表现为不规则肿块或毛刺形成,边界不清,边缘模糊,超声上血流分级无明显差异,各型均以外上象限为多发,肿块直径多为2-5cm之间。Luminal A型特点为较多发生于低密度腺体(63%),微钙化(32%),肿块小(≤2 cm占55%);Luminal B型特点为易误诊(钼靶X线BI-RADS分级≤3级占14%),微钙化35%,肿块直径2-5cm占67%,高密度腺体占52%;HER-2过表达型特点为易误诊(钼靶X线BI-RADS分级≤3级占26%),微钙化42%,肿块直径5cm占16%,高密度腺体占45%;三阴性型特点为微钙化少见,高密度腺体和低密度腺体发生率相仿,肿块直径2-5cm占50%。结论1.钼靶X线和超声BI-RADS分级诊断乳腺肿块良恶性的最佳临界点为BI-RADS分级4b,超声诊断效果优于钼靶X线。2.年龄45岁、绝经后、低密度腺体钼靶X线检查对乳腺肿块良恶性诊断效能相对较好。3.超声对乳腺肿块位置和大小术前评估的准确性优于钼靶X线。4. Luminal B型和HER-2过表达型乳腺癌钼靶X线检查易误诊,Luminal A型肿块较小,HER-2过表达型肿块较大,三阴性型微钙化少见。第二部分乳腺BI-RADS-MRI分级评估与TIC曲线对乳腺肿块良恶性的诊断效能研究背景乳腺MRI与钼靶X线和超声相比,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它是利用磁共振的成像方法和专用的乳腺线圈检测出乳腺疾病,乳腺MRI无辐射,同时MRI由于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力和软组织分辨力,结合多序列多参数成像,对乳腺癌诊断和局部分期明显优于钼靶X线和乳腺超声检查,在乳腺癌的诊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乳腺MRI扫描序列中,动态增强MRI (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 MRI, DCE-MRI)是在快速成像序列基础上进行的动态扫描技术,DCE-MRI可以获得病灶区血流动力学指标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me-signal intensity curve, TIC)。TIC曲线是对病灶进行连续动态变化观察分析,可以了解肿瘤血管形成,对比剂进入肿瘤的分布以及在肿瘤内的廓清特征等,TIC曲线应用于良恶性乳腺肿块的鉴别,被认为有很好的诊断价值。但是在应用中存在一些问题,因为毛细血管密度及通透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会导致部分良恶性病变TIC曲线有相似的表现,诊断特异性下降。美国放射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Radiology, ACR)于2003年在出版第4版“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 BI-RADS)X线部分的同时,首次出版BI-RADS-MRI部分,乳腺BI-RADS-MRI分级类似于钼靶X线和超声的BI-RADS分级,分析包括病变的形态学特点及增强后血流动力学特点,提供量化的指标,平衡了主观因素,较TIC曲线更能客观的准确评价病灶,提高诊断效能,初步研究已充分显示BI-RADS-MRI的高度敏感性、特异性。乳腺MRI病灶形态学特征与增强后血流动力学特征同等重要,其特征性形态学表现可以提高诊断特异性,但因乳腺MRI形态学征象多而广泛,形态学描述词汇不够全面,以往的研究多侧重血流动力学指标,对乳腺良恶性肿块征象对比研究不多。因此,本研究对于乳腺肿块病灶进行乳腺MRI扫描获得TIC曲线,并进行BI-RADS-MRI分级评估,比较两种方法的诊断效能。此外,分析良恶性乳腺肿块MRI图像形态学征象,以期为完善乳腺BI-RADS-MRI分级加入形态学特征性指标提供帮助。目的比较乳腺BI-RADS-MRI分级评估与TIC曲线对乳腺肿块良恶性的诊断效能。方法对110例乳腺肿块待手术患者术前行乳腺MRI检查,根据DCE-MRI序列绘制肿块兴趣区TIC曲线,进行BIRADS-MRI分级。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分别构建乳腺BI-RADS-MRI分级评估与TIC曲线的ROC,比较BI-RADS-MRI分级和TIC曲线对乳腺肿块良恶性的诊断效能。分析良恶性乳腺肿块的特征性形态学MRI影像学特征。结果1.BI-RADS-MRI分级构建的ROC曲线的AUC为0.946,标准误0.02,TIC的ROC曲线AUC为0.843,标准误0.04,BI-RADS-MRI分级与TIC曲线诊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BI-RADS-MRI分级根据ROC曲线确定的最佳诊断界点为BI-RADS 4b,其对应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5%、88%和92%。2.良恶性乳腺肿块MRI形态学表现不同:恶性肿块表现为毛刺(56%),分叶状(48%),段样或分枝状(24%),边缘模糊(89%),周围血管增多征(66%),以上征象发生率与良性肿块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大导管征、漏斗征、厚皮征、COOPER韧带肥厚及肿块伴腋下淋巴结增大是恶性肿块特征性表现;良性肿块相对于恶性肿块,对周围组织侵犯累及少见,间接征象少于恶性肿块,其特征性表现边界清晰(94%),呈圆形或类圆形(85%),分叶状、段样或分枝状形态少见。结论1.乳腺BI-RADS-MRI分级BI-RADS 4b为最佳诊断界点,对乳腺肿块良恶性诊断效能好,优于TIC曲线诊断效能。2.乳腺癌MRI形态学表现主要为毛刺、分叶状、段样或分枝状、边缘模糊、周围血管增多征等。大导管征、漏斗征、厚皮征、COOPER韧带肥厚及肿块伴腋下淋巴结增大是乳腺癌特征性表现。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37.9;R445;R730.4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肖燕;湖北省乳腺病防治研究中心成立[J];中国肿瘤;2000年05期

2 杨丽;;532例乳腺病的病因分析及干预措施[J];首都医药;2006年18期

3 余康生;;乳腺病悄悄缠上新妈妈们[J];中国药店;2009年10期

4 孙庆伟;;乳腺病的激素失调及其矫正[J];国外医学.计划生育妇产科学分册;1980年01期

5 熊汉英;刘振球;付建英;;中等重工业城市居民乳腺病流行特征研究[J];湖北预防医学杂志;1993年02期

6 陈志坚;中美乳腺病诊治研讨会报道[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1995年04期

7 李志宏,袁辉生,程石,马淑云,张越巍,范东坡,冯瑞娥;缩乳术治疗乳腺病的初步探讨[J];中华外科杂志;1998年08期

8 闵保华;;大男人也有乳腺病[J];家庭医药;2009年05期

9 程建中;;挥拳击溃乳腺病[J];东方养生;1996年06期

10 黄毅,郭永学,加玉成,刘帮芝;乳腺局限性梗死一例[J];临床外科杂志;200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孝娟;王一安;郭莉;鲁丹凤;李莉;;乳腺病情志疏导初探[A];第十二次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乳房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丁虹;范玲玲;;乳腺软X线片对乳腺病的诊断价值——附320例报告[A];第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乳腺疾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3 杨帆;;乳腺X线摄影[A];2009湖北省影像学乳腺癌早期诊断研讨会资料汇编[C];2009年

4 孔祥举;;中西药结合对乳腺病理论的探讨[A];第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乳腺疾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5 卫华锋;;1300例乳腺疾患普查分析报告[A];第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乳腺疾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6 白宛仙;;乳腺病的预防与治疗[A];中国管理科学文献[C];2008年

7 白素丽;杜沛芳;;“乳块散”快速治疗乳腺病500例疗效分析[A];第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乳腺疾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8 王军生;;对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病的一些认识[A];第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乳腺疾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9 李燕玲;喻娇花;;门诊男性乳腺病患者就医期的护理[A];全国门、急诊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10 张静;曾勇明;谭欢;;数字化X线机工作站在乳腺定位中的应用[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岳娟红 李丽;我市启动“乳腺病普查粉红健康行动”[N];太原日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李淑丽 通讯员 南华;错误呵护反患乳腺病[N];河南日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隋峻;中德专家联手在青开展乳腺病防治保健筛查[N];青岛日报;2012年

4 蒋宏传;北方地区乳腺病检查技术研讨会在京召开[N];中国妇女报;2000年

5 黄岚;贵阳六成多妇女患乳腺病[N];健康报;2007年

6 记者 石小宏;3年内帮万名乳腺病患者治疗康复[N];四川日报;2009年

7 刘桥斌;患乳腺病能吃豆制品吗?[N];健康时报;2007年

8 厉朋;妙手根治乳腺病[N];中国石油报;2000年

9 周建跃 温红蕾;工作压力大 乳腺病高发[N];大众卫生报;2005年

10 张安安 记者 宋伟 实习生 魏琪;陕西省乳腺学术沙龙第二次研讨会在延大附院举行[N];延安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红;钼靶X线、超声和MRI对乳腺肿块良恶性诊断效能及术前评估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2 王廷;离体乳腺组织电阻抗频谱特性分析及乳腺电阻抗扫描成像的临床应用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8年

3 周洁;乳腺“局灶性不对称”征象的影像学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2年

4 贾悦;乳腺钠/碘转运体表达与功能的调控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4年

5 陶志福;微波近场回波的医学成像方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洪庆山;X线、CT和乳腺磁共振在乳腺癌诊断和保乳术前评估的序贯应用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4年

7 周悦;基于乳腺X线图像的计算机辅助诊断方法研究[D];苏州大学;2014年

8 程娟娟;BI-RADS FFDM分类系统在乳腺良恶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9 史宪全;乳腺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临床应用及病理基础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5年

10 丁建辉;X线位相成像对乳腺肿瘤诊断价值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峰;超声自动乳腺全容积系统在乳腺病变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2 陈佩佩;X线摄影、超声及MRI在评价乳腺肿块中的对比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3 欧阳晨雨;数字乳腺断层摄影(DBT)优化病灶显示的拟人模体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4 柴丽敏;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在有症状乳腺疾病中的应用价值[D];青岛大学;2015年

5 王红莉;X线、超声、MRI和~(18)F-FDG PET-CT对腋淋巴结转移癌患者检出乳腺原发灶的价值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5年

6 江静;乳腺3.0TMR扩散加权成像的多参数诊断价值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7 关斌;近红外乳腺检测及系统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0年

8 程运福;基于乳腺X线片自动检测癌变信息的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9 张小梅;计算机辅助检测在乳腺X线摄影中应用价值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8年

10 叶欣;乳腺血氧检测与乳腺疾病病理特征相关性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7470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undongyixue/17470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3da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