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椎椎基静脉孔的CT影像学观测
本文选题:胸椎 + 椎基静脉孔 ; 参考:《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15年06期
【摘要】:目的通过对胸椎椎基静脉孔(BF)的数字化观测,明确其解剖位置、形态特点,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40例成人胸椎CT扫描数据,运用Mimics 15.0软件重建测量BF宽(BFW)、高(BFH)、深(BFD);BF距椎体上、下终板(VHU、VHB)和左、右缘(VWL、VWR)间距;观察其在椎体中的位置与形态。结果(1)胸椎BFW总体呈V形分布,T_6为最小值(3.69±1.29 mm);BFH在T_(1-3)趋于平稳,T_(4-6)渐减,T_(7~11)渐增;BFD在T_(1~3)渐增,T_(3~10)趋于平稳,T_(10~12)渐减。(2)BF距上终板与下终板间距总体呈上升趋势,T_1最小:VHU为(7.05±1.27)mm,VHB为(7.21±0.87)mm,T_(12)最大:VHU为(11.00±1.10)mm,VHB为(11.37±1.48)mm;距左、右缘间距在T_(1~4)渐减,T_(5~12)渐增,T_4最小:VWL为(10.50±1.40)mm,VWR为(10.81±1.66)mm,T_(12)最大:VWL为(15.74±2.55)mm,VWR为(16.23±2.82)mm。结论胸椎椎体后壁近中央处均存在BF,其形态结构复杂且在不同个体、不同节段中均存在差异。BF在T_(1~8)、T_(10)、T_(11)位于椎体后壁近中央,T_9和T_(12)稍偏向左侧。BF在T_(1~3)、T_(10~12)形似棱锥体形,而T_(4~9)形似长方体形。
[Abstract]:Objective to determine the anatomical location and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oracic vertebral foramen foramen (BF)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clinical application.Methods the CT scanning data of 40 adult thoracic vertebrae were reconstructed with Mimics 15.0 software to measure the distance between BF BFW, BFH, BF, VHUV VHBB and VWLL VWR, and to observe the position and shape of VWL VWR in vertebral body.The maximum of VHU was 11.00 卤1.10mm and VHB was 11.37 卤1.48mm.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right margin and the right edge is gradually decreasing.) the minimum VWL is 10.50 卤1.40 mm / L and the VWR is 10.81 卤1.66 mm / T / T _ 12) the maximum VWL is 15.74 卤2.55 mm VWR is 16.23 卤2.82 mm / m.Conclusion there is BF in the proximal central part of the posterior wall of the thoracic vertebrae. The morphology and structure of BFare complex in different individuals, and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the different segments. BF is located in T1T / T / T / T / T / T ~ (11)) and is slightly tilted to the left / left side of T _ (9) and T _ (12)) and is similar to the shape of pyramidal body in T _ (1 / 3) / T _ (10 / 10 / 12) / T _ 1 / T _ 3 / T _ (10 / 12).And T _ T _ T _ 4 ~ (9) is cuboid in shape.
【作者单位】: 内蒙古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教研室;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胸心外科;内蒙古医科大学数字医学中心;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260269) 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2012MS1149)
【分类号】:R687.3;R816.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但林芝;;椎静脉系统[J];四川解剖学杂志;1985年01期
2 谢宝钢,吴梅英,杨吉祥;胸腰椎爆裂型骨折椎管内骨折块产生的组织结构基础[J];中华骨科杂志;1998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建年,杨其雄;第五腰椎椎体爆裂骨折(附6例报告)[J];放射学实践;2003年10期
2 任绍东;别业俊;刘根就;陈坚;周植森;滕范文;周国新;;保留椎弓连续性的有限椎管次环状减压术式的研究[J];解剖学研究;2005年04期
3 王向阳;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损伤解剖学基础和复位机理[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3年07期
4 杨斌辉;欧阳振;夏春林;郭征;;胸腰椎爆裂骨折损伤机制及手术治疗[J];国际骨科学杂志;2012年02期
5 黄玉圣;张宁;肖亚云;姚功绩;刘学敏;李建伟;;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椎管内骨块复位的解剖学分析[J];长治医学院学报;2015年03期
6 罗亚萍;曾军宏;贺荣洲;;全球性与本土性——信息时代设计教育创新的若干思考[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7 熊仁荣,郭建中,朱令孝,宋卫平,王勇;棘突槽式钢板重建脊椎后柱的临床应用[J];江西医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8 陈时洪,胡小新,符秋芳;螺旋CT三维重建及多平面成像对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的诊断价值探讨[J];江西医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9 胡一平;于晓华;;损伤性腰椎体后缘骨块的形成机制[J];颈腰痛杂志;2008年01期
10 刘雷,裴福兴,宋跃明,邹力,周宗科,张聪;暴力下胸腰椎三柱结构的应力分布及临床意义[J];临床骨科杂志;2002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斌辉;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稳定性评价及脊髓神经损伤相关性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涂强;胸腰椎前路Z-plate内固定系统的临床应用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2年
3 韩巍;胸腰段爆裂骨折的影像异常与神经损伤的关系及手术疗效[D];吉林大学;2004年
4 吴晓光;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后椎弓根螺钉断裂及松动的原因探讨[D];吉林大学;2004年
5 刘延东;胸腰段椎体内压力分布与骨折相关性的有限元分析[D];辽宁中医学院;2004年
6 丁亮;颈前梯形截骨潜行减压原位植骨术影响邻位终板退变的组织学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7 吕尧;兔软骨终板退变过程中软骨下骨与软骨终板的相关性研究[D];昆明医学院;2008年
8 丁明;胸腰椎区域骨密度分析及其临床意义[D];山东大学;2008年
9 杨健齐;微通道直接复位减压治疗严重胸腰椎爆裂骨折的实验研究[D];广州医学院;2009年
10 彭华伟;NF-κB与MMP-9在退变椎间盘中的表达及关系的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安乐红;;超早期大面积脑梗死24例CT影像学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年18期
2 刘杰;党振平;肖榕;;恶性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CT影像学诊断分析[J];医学研究杂志;2009年09期
3 刘杰;党振平;肖榕;;恶性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CT影像学诊断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0年08期
4 马翠芝;;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CT影像学表现[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5 闫东辉;董阳;单英;;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头颅CT影像学表现(附病例报告)[J];实用医药杂志;2011年10期
6 刘明;马东玉;吴芳;;浅谈不同病理类型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影像学特点[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2年10期
7 邓海;;超早期大面积脑梗死36例CT影像学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年32期
8 刘明;马东玉;金胜永;;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影像学特点与病理对照分析[J];医学综述;2013年06期
9 王银国;李星;黄佩云;彭李青;;4例肺子宫内膜异位症X线、CT影像学改变分析[J];罕少疾病杂志;2013年01期
10 王爱英;;超早期大面积脑梗死35例CT影像学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锦;不同肾癌亚型的CT影像学对照研究[D];南京大学;2015年
2 郭金宝;蝶窦侧方气化分度及其对内镜旁中线颅底手术入路相关解剖结构的影响:CT影像学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3 贾臣英;颈动脉硬化声像图与冠状动脉CT影像学表现对比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7578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undongyixue/17578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