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易损斑块的无创性影像学研究进展
本文选题:颈动脉 + 易损斑块 ; 参考:《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6年05期
【摘要】:颈动脉斑块的易损性是导致斑块破裂、脱落形成栓子引起急性脑血管事件的重要因素,因此选用一种有效、精确、无创的影像学技术识别易损斑块,及早进行临床干预非常必要。目前,无创性影像学方法不仅可观察血管的形态学改变及对动脉硬化斑块的成分进行评价,还可进行细胞分子水平的研究。本文就超声、MSCT、MRI、PET、免疫闪烁成像等无创性影像学技术在颈动脉斑块评价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
[Abstract]:The vulnerability of carotid plaques is an important factor leading to plaque rupture and embolus formation. Therefore, an effective, accurate and non-invasive imaging technique is used to identify vulnerable plaques.Early clinical intervention is necessary.At present, noninvasive imaging methods can not only observe the morphological changes of blood vessels and evaluate the composition of atherosclerotic plaques, but also study the cellular and molecular level.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progress of noninvasive imaging techniques, such as MSCT, MRI, PET and immunoscintillation, in the evaluation of carotid plaque.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51医院影像中心;
【分类号】:R543.4;R816.2;R44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康天保;李小龙;师蔚;李健;徐东宝;马刘佳;魏建强;;颈动脉易损斑块影像诊断新进展[J];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2年04期
2 徐珂;崔可飞;付超;;超声诊断颈动脉易损斑块研究进展[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4年07期
3 任国星;;磁共振成像诊断颈动脉易损斑块的意义[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年27期
4 苏航;王劏;米宏志;谷珊珊;牟甜甜;;~(99)Tc~m-3PEG4-RGD用于家兔易损斑块分子显像[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4年06期
5 杜慧锋;赵全明;;核素成像检测易损斑块的进展[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8年02期
6 孟存良;谷双魁;齐晓勇;;血管内超声对易损斑块的诊断价值[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6年07期
7 赵炳辉;李明华;赵清;赵俊功;肖云峰;;MRI多序列与动态增强扫描对动脉易损斑块的评估[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年01期
8 陈铟铟;曾蒙苏;;冠状动脉易损斑块CT及MR成像进展[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4年06期
9 李方明;郭毅;孙圣刚;黎冠东;钟建新;李冰华;陈克强;;64层螺旋CT评价颈动脉易损斑块的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年13期
10 王非;耿道颖;;USPIO增强MRI在检测颈动脉易损斑块炎性反应中的作用[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陈良龙;罗育坤;;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成像及易损斑块的检测[A];第九届全国超声心动图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双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易损斑块稳定性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周小林;多源螺旋CT (MDCT)在冠脉易损斑块中的诊断价值[D];中南大学;2012年
2 樊泽新;宝石能谱CT结合血清HMGB1、Hs-CRP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初步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7734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undongyixue/17734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