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特种医学论文 >

室温下豚鼠过敏反应死亡组织和血清中IgE、类胰蛋白酶和类糜蛋白酶的变化

发布时间:2018-04-29 03:40

  本文选题:法医病理学 + 过敏反应死亡动物模型 ; 参考:《南方医科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摘要】:研究背景 过敏反应(anaphylaxis)是机体受到同一抗原再次刺激后突然发生的一种严重的、可致命性的、系统性的、免疫活性物质介导的高敏反应。过敏反应死亡(anaphylactic death),指发生过敏性反应导致的突然死亡。引起过敏反应死亡的原因,主要为过敏性休克,其他还有喉头水肿、支气管痉挛、肺水肿血管性水肿等。过敏性反应属于Ⅰ型变态反应(type I hypersensitivity reaction),是机体再次受到同一变应原刺激,引起体内已经结合特异性IgE的高敏状态的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等细胞主动脱颗粒,从而分泌一系列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学介质(如组胺、白三烯、前列腺素、血小板活化因子、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等)和酶(如类胰蛋白酶、类糜蛋白酶、髓过氧化物酶等),同时多种细胞因子(如IL-4、IL-5、 IL-6、TNF-a等)也从细胞释放出来,上述介质、酶和细胞因子作用于效应组织可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小血管扩张、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及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浸润等,从而使有效血容量减少导致休克发生,喉头水肿、支气管收缩使呼吸道狭窄导致窒息。速发型的过敏反应是临床常见的急症之一,发病突然,难以预见,常危急生命。当前美国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每年约有1500人死于过敏反应,过敏反应的终身患病率约在0.05%-2.0%之间,而且并未包括未记录的、未诊断的、诊断错误的病例。我国人群过敏反应的发病率和患病率以及死于过敏反应的人数暂时未有具体的统计数据。法医学鉴定实践中,过敏反应死亡尸检时并无特异性的病理形态学改变,要做出过敏性急死的法医学鉴定诊断,必须在排除自身性疾病、中毒及其他暴力性死亡原因的基础上,结合过敏原接触史、临床症状、病理学资料和实验辅助检查资料才可做出诊断。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血清总IgE、组胺、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类糜蛋白酶、白三烯、血栓素B2、P物质等于过敏反应的关系做不少研究,关于上述物质在体外保存条件下的稳定性研究也有不少,然而由于死后尸体内存在细胞溶解和化学降解,上述物质在死后尸体血液中的稳定性和含量可能有所变化。 目的 法医尸体解剖一般在死后一天到数天不等,那么过敏反应死亡血清中过敏反应相关指标的死后变化如何?有报道类胰蛋白酶在非过敏反应死亡(如严重外伤或心肌梗死)的尸体血清中含量随死亡时间延长有增加的趋势。有研究显示过敏反应死亡豚鼠在冷冻的条件下,48h内血清和肺组织中IgE随死后时间延长无明显变化。国内外研究多为室温保存下体外或低温保存下体内血清中相关指标的研究,而在室温条件下尸体血液或组织中的IgE、类胰蛋白酶和类糜蛋白酶浓度随死亡时间变化的研究未见系统报道。前期实验参照混合人血清诱发豚鼠过敏反应死亡模型并适当改良,通过观察动物行为反应、病理学技术和ELISA测定血清总IgE和类胰蛋白酶含量证实过敏反应死亡豚鼠模型的成功建立。在成功建立动物模型的前提下,利用ELISA测定豚鼠血清内IgE、类胰蛋白酶和类糜蛋白酶的含量,探讨IgE、类胰蛋白酶和类糜蛋白酶在室温条件下豚鼠过敏反应死亡后24h内的变化情况。 方法 1、混合人血清诱发豚鼠过敏反应死亡模型的改良和过敏反应行为的观察 清洁级雄性豚鼠,共74只,体重250-300g,室温(24±2)℃,相对湿度为40%-50%,分笼饲养,给予标准饲料和饮用水,每天12h日光灯照明,昼夜循环。将豚鼠随机分成原模型实验组25只和8只阴性对照组,改良模型实验组25只、8只阴性对照组和8只非致敏对照组。豚鼠适应性饲养一周后注射过敏原致敏。原模型实验组豚鼠后爪掌皮内注射过敏原0.15ml,致敏并置于室温环境下饲养3周后,心内注射1ml过敏原稀释液,诱发过敏反应,阴性对照组以0.9%的生理盐水代替过敏原,方法和剂量同实验组。改良模型实验组豚鼠分别在第1天和第3天在豚鼠双侧后爪掌皮内注射过敏原各0.1ml,阴性对照组和非致敏对照组以0.9%的生理盐水代替,方法、剂量同改良模型组,第二次皮内注射过敏原并室温环境下饲养2周后,足背静脉注射1ml稀释的过敏原,诱发过敏反应,阴性对照组同种方式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非致敏对照组同种方式注射等量的过敏原稀释液。两模型实验组未发生死亡的豚鼠和所有对照组观察12h后均颈椎脱臼处死。 建模过程中观察原模型实验组、改良模型实验组和各对照组豚鼠的行为表现,豚鼠死后进行解剖,观察器官大体改变并用HE染色观察豚鼠喉头、气管、肺和胃肠道的病理学改变,利用ELISA测定实验组和对照组豚鼠血清总IgE和类胰蛋白酶含量。 2、ELISA测定室温条件下体外保存血清、豚鼠尸体内血清及肺脏和胃壁组织总IgE、类胰蛋白酶和类糜蛋白酶含量变化。 (1)室温环境下体外保存的血清中IgE、类胰蛋白酶和类糜蛋白酶含量测定:0h实验组解剖动物所得的全部血液静置至凝固后离心取出血清,每例血样本均分成4份,其中一份作为0h的血清样本保存于-80℃至检测使用,另外3份存放于室温环境下,并分别放置1d、2d和3d后测定血清总IgE、类胰蛋白酶和类糜蛋白酶的含量。 (2)豚鼠尸体内血清中总IgE、类胰蛋白酶和类糜蛋白酶含量测定:114只豚鼠随机分成Oh、2h、4h、8h、12h和24h6个时间组,每个时间组分为11只实验组和8只对照组。全部豚鼠死亡后均在室温环境下置于定制的含丝网的盒子,按时间分组进行动物解剖并取血,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24h内豚鼠血清总IgE、类胰蛋白酶和类糜蛋白酶含量的变化。 (3)豚鼠肺脏、胃壁组织中的IgE、类胰蛋白酶和类糜蛋白酶含量:改良模型实验组和对照组0h的6对豚鼠解剖后分别取部分肺脏和胃壁组织称重并用生理盐水清洗干净,反复冻融4次后于-80℃冷冻保存备用。实验前器官组织解冻,每份组织精确称重并加适量蒸馏水后研磨匀浆,离心后取上清,ELISA测定肺脏和胃壁组织中IgE、类胰蛋白酶和类糜蛋白酶的含量。 结果 1、18只改良模型实验组组豚鼠和13只原模型实验组豚鼠在注射过敏原后相对安静,1min左右逐渐出现甩头、打喷嚏,前爪搔抓鼻部及头部,四肢肌肉抽搐偶尔出现蹦跳,出现身体平衡性下降后侧倒在地,呼吸急促,鼻尖部皮肤及口唇周围粘膜发绀,口腔、鼻腔水样分泌物增多,出现深大呼吸,部分豚鼠出现二便失禁,最后呼吸停止,心跳维持跳动数分钟后停止。改良模型实验组出现反应的时间相对原模型实验组推迟4min左右。2只改良模型实验组和1只原模型实验组豚鼠过敏反应症状轻微,约20min后恢复正常。改良模型实验组豚鼠过敏反应死亡发生率为75%,而原模型实验组为54.2%。发生过敏反应死亡的豚鼠,镜下可见喉头水肿,严重肺气肿,全身脏器淤血,大部分豚鼠喉头、气管、支气管及胃肠粘膜下可见较多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原模型实验组及其对照组全部出现心包积血,5只豚鼠发生严重心包填塞死亡。原模型实验组与阴性对照组血清总IgE含量比较,P0.05,认为两者无统计学差异,原模型实验组与改良模型实验组血清总IgE含量比较有统计学差异(F=16.68,P0.001);改良模型实验组与原模型实验组血清类胰蛋白酶含量比较有统计学差异(F=18.268,P0.001),即改良模型实验组血清类胰蛋白酶含量升高的更明显(1.9131.088μg/L)。 2、(1)0h实验组豚鼠血清于体外室温环境放置,血清总IgE含量在0d、1d、2d、3d的含量比较,F=0.386,P=0.7640.05,可认为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天内血清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含量比较,F=0.005,P=0.999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天内血清肥大细胞类糜蛋白酶含量比较,F=0.145,P=0.932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差异。 (2)实验组和对照组血清总IgE含量比较,F=35.146,P0.001,可认为两者有统计学差异;24h内不同死亡时间组血清总IgE含量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F=0.575,P=0.7190.05),组间两两比较,P值均大于0.05。实验组和对照组血清类胰蛋白酶含量比较,F=98.444,P0.001,可认为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h内实验组不同死亡时间的血清类胰蛋白酶含量比较有统计学差异,(F=2.881,P=0.0180.05),而对照组不同死亡时间的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F=0.892,P=0.4960.05);实验组0h组和8h组之间比较,P0.05,其余时间组组间两两比较,P值均大于0.05。实验组和对照组血清类糜蛋白酶含量比较,F=127.608,P0.001,可认为两者有统计学差异;24h内不同死亡时间组血清类糜蛋白酶含量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F=0.819,P=0.5390.05),组间两两比较,P值均大于0.05。 (3)过敏反应死亡的豚鼠肺脏组织与对照组肺脏中总IgE含量比较,F=0.173,P=0.6860.05,可认为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类胰蛋白酶含量比较,F=31.92,P0.05,可认为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类糜蛋白酶含量相比较,F=6.989,P=0.0250.05,可认为两者有统计学差异。实验组豚鼠胃壁组织与对照组胃壁组织IgE含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F=I.537,P=0.2430.05);类胰蛋白酶含量比较,F=0.989,P=0.3340.05,可认为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类糜蛋白酶含量比较有统计学差异(F=65.858,P0.05)。 结论 1、通过改良致敏方式和致敏时间,成功的提高了豚鼠过敏反应死亡的发生率。改良模型组豚鼠过敏原注射方式为外周静脉注射,避免因心腔注射引起的心包填塞。血清中IgE和类胰蛋白酶含量和原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为后续研究血清总IgE、类胰蛋白酶和类糜蛋白酶的死后变化提供更好的实验载体。 2、(1)根据室温体外环境下放置的血清中总IgE、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和肥大细胞类糜蛋白酶含量的统计学结果,室温体外环境下,尚不能认为3天内血清总IgE、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和类糜蛋白酶含量发生明显变化,可见上述指标3天内于室温保存是相对稳定的。 (2)室温环境下0h,2h,4h,8h,12h和24h时间段实验组豚鼠体内血清总IgE含量相比较P0.05,因此尚不能认为24h内室温环境下过敏反应死亡豚鼠体内的血清总IgE含量有差异。从文献上看IgE的生成和消除,血清IgE水平的升高是初次接触过敏原后数星期内的结果,而发生过敏反应并不马上引起已经升高的血清总IgE水平再次升高,存活大鼠的血液循环中IgE的半衰期约为12h,而IgE的主要消除方式是血管内到血管外的重分布,发生过敏反应后没有立即生成IgE,而且死后血管内IgE的重新分布缓慢,加之IgE本身比较稳定,这可能是24h内室温环境下体内血清总IgE含量未有变化的原因。 类胰蛋白酶主要存在于肥大细胞的颗粒,除少数其他细胞外(如嗜碱性粒细胞)其他细胞不存在类胰蛋白酶成分,血清类胰蛋白酶水平的升高一般由肥大细胞脱颗粒引起。肺脏和心脏存在大量的肥大细胞,是重要的过敏反应靶器官,发生过敏反应时肺脏和心脏的肥大细胞均可被激活而脱颗粒,使肥大细胞相关介质(类胰蛋白酶、类糜蛋白酶、组胺等)分泌到细胞间质。本实验结果显示室温条件下实验组各时间组组间比较P0.05,发现心内血的类胰蛋白酶在豚鼠发生过敏反应死后24h内有升高的趋势,而且实验组肺脏类胰蛋白酶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F=31.92,P0.05),这可能与发生过敏反应过程中大量的类胰蛋白酶分泌到肺脏和心脏的细胞间质以及类胰蛋白酶的死后弥散至心内血有关。 类糜蛋白酶也是一种肥大细胞特异的丝氨酸蛋白酶,储存于肥大细胞的分泌颗粒。本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豚鼠血清类糜蛋白酶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7.608,P0.001),而肺脏组织中类糜蛋白酶含量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F=6.989,P=0.0250.05),这可能与肺组织中肥大细胞主要为只表达类胰蛋白酶的MCT和类糜蛋白酶的宿主防御功能导致过敏反应发生后血清中类糜蛋白酶进入肺组织抵御外来的过敏原有关。24h内室温条件下过敏反应死亡豚鼠尸体心内血清中类糜蛋白酶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是肺组织中肥大细胞类型主要为MCT,类糜蛋白酶于死后弥散量不大。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南方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919.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阳宇;罗斌;林俊莲;刘水平;叶国英;陈飞;程灵犀;韩奇杰;;过敏性休克法医学鉴定的研究进展[J];中国法医学杂志;2009年02期

2 谭静澜,王文余,吴长有,王丽群,徐红薇,许蔓芬,马英骥,朱思和,姚兴梅;联合抗过敏疗法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的免疫学观察[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1987年03期

3 沈志鸿,吴伊旋,陆平,毛维翰,许以平;慢性荨麻疹患者的类胰蛋白酶测定[J];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2001年05期

4 刘亚革,王浩洋,张晓晨,曹建平,姜志明;类胰蛋白酶和环孢素体外促人胚肾成纤维细胞的增殖[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04年01期

5 于梦溪;王勇;姜云鹏;吴珊;;264例医疗纠纷尸检中过敏反应病例分析与肥大细胞脱颗粒[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9年06期

6 江萍,,许乐仁;绵羊肥大细胞中类胰蛋白酶的证实[J];解剖学报;1996年01期

7 陈谱;变态反应性疾病中肥大细胞的特异性激活标志物[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4年02期

8 许乐仁,江萍;肥大细胞的中性蛋白酶[J];解剖科学进展;2002年03期

9 王杰峰;王挥戈;;肥大细胞及其类胰蛋白酶与气道变应性疾病[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08年06期

10 肖贵南;盛英美;程朝辉;李建定;;快速检测香丹注射液引起的过敏反应[J];中成药;2010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任华丽;张宏誉;;类胰蛋白酶在过敏性疾病诊断中的作用[A];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变态反应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2 张利;尹洁;赖蓉;梁丹;黄龙;吴秀蓉;;四川地区福克过敏原特异性IgE抗体检测分析(摘要)[A];第五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变态反应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3 ;The prevalence of anti-CCD IgE in Beijing medical staffs and the impact of anti-CCD IgE on serum IgE detection[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全国临床检验实验室管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4 陈志凌;姜莽儿;徐建国;;儿童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血清特异性IgE检测与分析[A];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第15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5 张蕊;李艳;卢香兰;王萍萍;吕晓毅;;类胰蛋白酶在急性白血病细胞中表达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血液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6 吴景良;张理涛;;肥大细胞在变态反应性疾病中的调节作用研究进展[A];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第五次学术年会;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皮肤病诊疗新进展高级研修班论文集[C];2008年

7 林旋;王寿昆;陈梅芳;林树根;黄玉章;;虎纹蛙消化道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免疫组化的研究[A];2010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程训佳;杨彬;章黎;付永锋;;入源抗IgE抗体的制备和研究[A];中华医学会2011年全国变态反应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9 王艾丽;严孝岭;刘国瑞;虞伟;齐名;;变应性鼻炎患者吸入性过敏原特异性IgE总IgE的检测和分析[A];中华医学会2011年全国变态反应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10 杨学敏;史海广;成家军;李志奎;;联合应用sIL-5Rα及sIL-13Rα2对哮喘动物IgE、INF-γ水平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2011(第十二次全国呼吸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知名科普作家 方舟子;人们为什么会过敏[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2 ;抗病毒中药易产生过敏反应[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8年

3 记者 王乐民;警惕鼻炎宁制剂引起严重过敏反应[N];健康报;2010年

4 贺达维;局部瘙痒——当防中药过敏[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6年

5 是明启;警惕药物引起过敏[N];家庭医生报;2008年

6 雷波;防范右旋糖酐的输液反应[N];健康报;2006年

7 胡云华;抗过敏药也能引起过敏反应[N];农村医药报(汉);2006年

8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06级医学博士 易善永;谨防抗过敏药引起的过敏反应[N];保健时报;2008年

9 杨碧莲;中药过敏反应不可小视[N];中国医药报;2008年

10 谢运凌;夏季用药当心致光过敏[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彩荣;过敏性休克和猝死的法医病理学诊断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8年

2 钱卫珠;新型抗IgE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的结构与功能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1年

3 周波;重组抗IgE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药效学及药代动力学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2年

4 杨彬;工程化的人抗人IgE抗体的制备[D];复旦大学;2011年

5 张全明;屋尘螨特异性免疫治疗抑制IgE易化变应原结合的检测方法的建立和验证[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6 周学武;大鼠羊水栓塞后类胰蛋白酶、补体C3、C4、核因子-κB的变化及地塞米松干预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5年

7 乔海灵;青霉素过敏病人特异性IgE和IgG抗体、相关细胞因子及其基因多态性[D];郑州大学;2005年

8 杨静;青霉素过敏病人特异性IgE、IgG及嗜碱性粒细胞CD63、CD203c水平的变化[D];郑州大学;2006年

9 杨崇美;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食物过敏的初步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10 赵蕾;小麦纹枯病菌产生的一种胞外蛋白酶及其致病机理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炯垣;室温下豚鼠过敏反应死亡组织和血清中IgE、类胰蛋白酶和类糜蛋白酶的变化[D];南方医科大学;2013年

2 付立平;类胰蛋白酶和类糜蛋白酶表达在过敏性反应死亡与冠心病猝死中的法医学意义[D];南方医科大学;2012年

3 陈红;类胰蛋白酶等介质在豚鼠药物过敏性休克组织表达及意义[D];吉林大学;2008年

4 武文杰;海洛因中毒者血浆类胰蛋白酶及类糜蛋白酶含量的测定[D];山西医科大学;2012年

5 郭朝书;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病人结肠粘膜类胰蛋白酶改变及其对内脏感觉的影响[D];福建医科大学;2010年

6 陈丽珠;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升结肠黏膜类胰蛋白酶、α1-抗胰蛋白酶的表达变化及其意义[D];福建医科大学;2011年

7 舒岚;高IgE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和分子诊断[D];重庆医科大学;2011年

8 陈翠翠;杠柳新苷类化合物对东方粘虫和小地老虎幼虫中肠蛋白酶活性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9 贝宁;肥大细胞蛋白酶激活受体表达及功能初探[D];南方医科大学;2010年

10 阮景云;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发作期血清总IgE水平变化[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8182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undongyixue/18182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beb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