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预测冠状动脉斑块患者发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价值
本文选题:冠状血管 + 体层摄影术 ; 参考:《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7年10期
【摘要】: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预测冠状动脉斑块患者发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价值。方法对256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行CCTA检查,于CCTA图像上定量评定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程度,并依据斑块成分进行分型。随访MACE发生情况,建立预测MACE的3个模型(模型1,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级;模型2,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级联合管壁斑块分型;模型3: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级联合管壁斑块分型和临床危险因素指标),评估3个模型对MACE的预测效能。结果 256例病例中47例失访,最终随访209例患者。随访结束时,46例发生MACE。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级和斑块分型评估MACE发病风险的风险比分别为4.47、3.43,高于临床危险因素指标。模型2、模型3预测MACE的ROC曲线下面积明显大于模型1(P0.05),模型2和模型3预测MACE的ROC曲线下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6)。结论 CCTA可定量评估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程度并进行斑块分型,联合应用有助于提高MACE的预测效能。
[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value of coronary CT angiography (CCTA) in predicting 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plaque. Methods CCTA was performed in 256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plaque. Coronary artery stenosis was quantitatively assessed on CCTA images and classified according to plaque composition. Following up the occurrence of MACE, three models were established to predict MACE (model 1, grade of coronary artery stenosis, model 2, grade of coronary artery stenosis combined with plaque classification of vessel wall). Model 3: classification of coronary artery stenosis combined with plaque classification and clinical risk factors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predictive effectiveness of three models for MACE. Results out of 256 cases, 47 cases were lost and 209 cases were followed up. At the end of follow-up, 46 cases had MACEE. The risk ratio of coronary artery stenosis grade and plaque classification in assessing the risk of MACE was 4.47 ~ 3.43, which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clinical risk factors. In model 2, the area under the ROC curve of model 3 was significantly larger than that of model 1 (P0.05), bu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model 2 and model 3 in predicting the area under ROC curve of MACE. Conclusion CCTA can quantitatively evaluate the degree of coronary artery stenosis and classify plaque. Combined use of CCTA can improve the predictive efficiency of MACE.
【作者单位】: 上海市嘉定区中心医院放射影像科;上海市嘉定区中心医院超声影像科;
【基金】:上海市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科研项目(201440598) 上海市科委医学引导项目(134119b2300)
【分类号】:R543.3;R816.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Rodriguez-Granillo G.A.;Mc Fadden E.P.;Valgimigli M. ;P.W. Serruys;韩瑞娟;;利用在体冠状动脉内超声射频数据分析评价的非罪犯病变冠状动脉斑块的构成与临床表现相关[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心脏病学分册);2006年10期
2 刘志远;张金盈;李纲;韩学华;李玉东;;妊娠相关蛋白-A与冠状动脉斑块形态关系的临床研究[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07年09期
3 刘志远;张金盈;李纲;;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与冠状动脉斑块形态的关系[J];中国全科医学;2008年18期
4 P.Stolzmann;O.F.Donati;L.Desbiolles;S.Kozerke;U.Hoffmann;H.Alkadhi;刘芳;;冠状动脉斑块与心肌缺血[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1年05期
5 张惠英;陈伟彬;井淑艳;;256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斑块及管腔狭窄的诊断价值[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3年09期
6 Valgimigli M.;Rodriguez-Granillo G.A.;Garcia-Garcia H.M. ;P.W. Serruys;杨海涛;;距开口距离是在体冠状动脉斑块成分的一项独立决定因素:基于射频数据分析的血管内超声研究[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心脏病学分册);2006年08期
7 白静;杨新红;孟妍妍;杨波;王晓红;刘华芬;胡笑容;江洪;;64排螺旋CT指导下不同性质冠状动脉斑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的近期疗效[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13年04期
8 于雷;孙欣;;16层螺旋CT判别冠状动脉斑块的性质及临床意义[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9年S5期
9 罗颖;陈竹碧;韩文彬;;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冠状动脉斑块成分与性别的关系[J];华西医学;2014年03期
10 邓金刚;庄义浩;何国满;;多层螺旋CT评估他汀类药物治疗冠状动脉斑块疗效的临床价值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1年2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志明;李海文;李占海;康玉明;肖传实;;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与冠状动脉斑块性质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6年
2 郭毅;姜昕;周志斌;唐冰杉;李富康;;基质金属蛋白酶9及转化生长因子β1在人冠状动脉斑块的表达及其与稳定性的关系[A];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精神神经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3 景慎鸿;于波;;4层螺旋CT与冠状动脉造影在冠状动脉斑块性质诊断中的比较[A];第十三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4 张梅;胡晓波;陈良;孙春丽;李继福;陈玉国;陈文强;李大庆;由倍安;王琳;徐铭俊;刘茵;易新;张运;;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的声学特征与局部炎症反应的关系[A];第十三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5 陈秋静;陆林;彭文辉;胡健;闫小响;王玲洁;张奇;张瑞岩;沈卫峰;;基质金属蛋白酶-3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4基因多态性对2型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斑块进展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11次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周海生;许崇永;郑汉朋;邱乾德;;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肺内浸润CT表现[A];2013年浙江省放射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7 刘兆川;;64排螺旋CT评价阿托伐他汀在冠状动脉斑块退缩中的影响[A];第十三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8 吕海波;;64排CT在冠状动脉性心脏病中的应用[A];第十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研讨会暨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研究与诊断学习班资料汇编[C];2009年
9 杨林;;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联合增强CT在急性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应用与评价[A];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二次全国浅表器官及外周血管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10 董海波;王波;罗雪芬;朱海东;姚凤明;;16排CT在复杂先天性心脏病中的应用[A];2008年浙江省放射学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杨远;冠心病的三种常用治疗方法[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华潞;建立预测伊伐布雷定(Ivabradine)对冠状动脉斑块破裂影响的计算机数学模型[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渝千;左冠状动脉主干及其分支间的夹角与左冠状动脉斑块形成的相关性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15年
2 朱可夫;血清总胆红素预测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的临床研究[D];浙江中医药大学;2016年
3 王洪建;基于IVUS冠状动脉斑块增长数据的二维/三维生物力学模型分析[D];东南大学;2016年
4 李海文;16层螺旋CT结合高敏C-反应蛋白检测对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判别的价值[D];山西医科大学;2005年
5 李英;无明显冠心病症状的2型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的MSCT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9年
6 付金鹏;64MSCT评价冠状动脉斑块性质与急性冠脉综合症的相关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7 牛慧慧;DSCT对冠状动脉斑块评估的临床应用研究[D];昆明医学院;2011年
8 宋娟;双低扫描技术联合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技术在能谱CT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5年
9 李颖娜;无症状人群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水平与CT显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特性、病变程度相关性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5年
10 易文芳;双源CT直接法下肢静脉成像对深静脉血栓的诊断价值[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8993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undongyixue/18993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