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迟增强CT评估肥厚型心肌病心肌纤维化的意义
本文选题:心肌病 + 肥厚性 ; 参考:《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5年02期
【摘要】:目的以心脏MRI作为参照标准,评估双源CT在诊断肥厚型心肌病心肌延迟强化和左心室壁厚度的诊断准确性。资料与方法选取80例经临床诊断确诊为肥厚型心肌病患者,所有患者行双源CT动脉期、延迟期扫描及心脏MRI形态和延迟增强检查。根据美国心脏病协会17节段分析方法,左心室室壁厚度、延迟强化的位置得到确认,分析2种检查诊断心肌延迟强化的相关性。结果 80例患者共1360个心肌节段进行评估,CT与MRI测量的左心室室壁平均厚度间呈显著相关(r=0.88,P0.01)。延迟增强检查证实CT与MRI在检出心肌纤维化病灶方面一致性较好(患者74例,Kappa=0.751,P0.05;心肌节段1238个节段,Kappa=0.746,P0.01)。CT与MRI测量的延迟强化病灶体积呈良好的相关性(r=0.89,P0.01),但CT图像低估纤维化病灶范围。Bland-Altman分析显示,CT和MRI在测量延迟强化病灶容积的差异,平均标准差为2.71%。结论心脏CT检查可以提供关于心肌和冠状动脉的综合信息,延迟增强CT可作为评估心肌纤维化的检查方法,是诊断肥厚型心肌病潜在的有效诊断方法。
[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diagnostic accuracy of dual-source CT in the diagnosis of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with delayed enhancement of myocardium and left ventricular wall thickness. Materials and methods 80 cases of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diagnosed by clinical diagnosis were selected. All patients were examined with dual-source CT, delayed phase CT and cardiac MRI morphology and delayed enhancement. According to the 17 segment analysis method of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the location of left ventricular wall thickness and delayed enhancement was confirmed, 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wo kinds of examinations in diagnosing myocardial delayed enhancement was analyzed. Results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mean left ventricular wall thickness measured by CT and MRI in 1360 myocardial segments in 80 patients. Delayed contrast-enhanced CT and MRI showed good consistency in detecting myocardial fibrosis lesions (74 cases with Kappa-0.751a P0.05; 1238 segments with 1238 segments Kappa-0.746G P0.01U. Ct and MRI) showed a good correlation with the volume of delayed enhancement lesions measured by MRI, but CT images were underestimated. Bland-Altman analysis showed that CT and MRI were different in measuring the volume of delayed enhancement lesions. The average standard deviation is 2.71%. Conclusion Cardiac CT can provide comprehensive information about myocardium and coronary artery. Delayed enhanced CT can be used to evaluate myocardial fibrosis and is a potential and effective diagnostic method for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作者单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医学影像科;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干部病房;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101173) 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培养计划(2013-3-005)
【分类号】:R542.2;R816.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薇;;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在肥厚型心肌病诊断中的价值[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2期
2 杨欲晓,戴崇宽;肥厚型心肌病20例临床分析[J];皖南医学院学报;1994年02期
3 庄华庭,娄海伦;肥厚型心肌病36例误诊分析[J];温州医学院学报;1994年S1期
4 何汝敏;大系列门诊病例中观察肥厚型心肌病的预后[J];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1994年02期
5 姜克庆,董军凌;肥厚型心肌病超声征象分析(附65例报告)[J];江苏医药;1995年06期
6 宋伟,唐德风,,刘怡,叶坤雄;一家族7例肥厚型心肌病报告[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1995年10期
7 高明明;肥厚型心肌病的遗传学研究进展[J];心肺血管病杂志;1995年01期
8 陈振云;肥厚型心肌病研究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1995年06期
9 陈红勤,何国祥;原发性肥厚型心肌病致右心室流出道梗阻1例报告[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0年11期
10 董平栓,宋润珞,刘煜昊;老年肥厚型心肌病误诊分析[J];临床荟萃;200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季玲;许迪;陆凤翔;姚静;雍永宏;庄燕;;斑点成像技术对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室收缩同步性的评价[A];第二届长三角超声医学论坛暨2009年浙江省超声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周如海;袁瑞;赵平;;多普勒心动图对肥厚型心肌病诊断及预后的评价[A];2005年浙江省超声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3 惠汝太;;肥厚型心肌病致病分子遗传进展[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十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8年
4 赵敏;许亮;王蓓;刘小明;谷莹;翁轶南;;定量组织速度成像对肥厚型心肌病舒张运动的评价[A];2008年浙江省超声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5 刘亚欣;唐闽;田涛;方丕华;徐亮;宋雷;惠汝太;周宪梁;;6例合并左室血栓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临床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心血管病学大会论文汇编[C];2013年
6 马翔;刘米莉;马依彤;;229例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特点和预后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心血管病学大会论文汇编[C];2013年
7 陈海燕;舒先红;潘翠珍;程蕾蕾;董丽莉;葛均波;;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室旋转不同步的超声诊断[A];中华医学会第11次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陈海燕;潘翠珍;程蕾蕾;董丽莉;舒先红;;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室旋转不同步的超声诊断[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9 耿猛;杨俊华;;中国汉族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致病基因的突变筛查及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A];中华医学会第11次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王云英;;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一家系分析[A];’96全国优生科学大会大会学术讲演与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美闻;美发现早期诊断肥厚型心肌病技术[N];医药经济报;2002年
2 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 王妍 整理 卢晓娣;肥厚型心肌病新突变被捕获[N];健康报;2009年
3 匡远深;成人肥厚型心肌病已不是罕见心脏病[N];中国医药报;2005年
4 许锦东;肥厚型心肌病应针对并发症实施治疗[N];医药经济报;2003年
5 通讯员 匡远深;肥厚型心肌病为成年人猝死要因[N];光明日报;2005年
6 副主任医师 容小翔;心肌病 分型治[N];大众卫生报;2001年
7 陈金伟;怎样对付原发性心肌病[N];健康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敏;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和预后分析及候选基因突变筛查[D];复旦大学;2009年
2 安丰双;肥厚型心肌病基因检测及左房功能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3年
3 宋雷;中国肥厚型心肌病部分基因突变谱分析及基因型—表型关系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4年
4 李靖;超声心动图评价肥厚型心肌病[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5年
5 王萍;肥厚型心肌病基因与表型关系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6年
6 谢文丽;中国肥厚型心肌病的致病基因突变的筛查、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关系、背景基因对表现型的影响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5年
7 张红菊;超声斑点追踪显像技术评价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室功能的临床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2年
8 刘亚欣;肥厚型心肌病和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家系的致病基因及临床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4年
9 邵春丽;肥厚型心肌病的梗阻机制及基因型—表型的关联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0年
10 朱春霞;扩张型、肥厚型心肌病心肌重塑的蛋白质及信号通路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米也赛尔·阿不都热依木;肥厚型心肌病左房收缩和舒张功能的应变率显像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07年
2 徐丽丽;肥厚型心肌病右心室心肌收缩同步运动及功能的评价[D];大连医科大学;2011年
3 李秀兰;38例小儿肥厚型心肌病临床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13年
4 季玲;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对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功能的评价[D];南京医科大学;2008年
5 赵士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及抗心肌肌钙蛋白I自身抗体检测[D];南京医科大学;2008年
6 闵生辉;多普勒组织显像技术评价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室收缩运动的协调性[D];南昌大学;2008年
7 耿猛;中国汉族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致病基因的突变筛查及基因型与表型关系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8 边中睿;应变/应变率成像评价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室功能[D];山东大学;2009年
9 刘文华;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分析[D];福建医科大学;2010年
10 徐荣;肥厚型心肌病心脏肌钙蛋白I基因突变分析及其基因型—表型关系研究[D];青岛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9561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undongyixue/19561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