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特种医学论文 >

MRI,CT运用于成人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发布时间:2018-07-29 05:58
【摘要】:目的探讨MRI和CT在成人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诊断中的价值分析。方法以我院在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3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共45髋,对所有的患者都利用CT和MRI检查两侧髋关节,然后利用ARCO法分期作为标准,对比两种方式在对定性敏感度以及早期定性敏感度检查中的诊断效果。结果 MRI和CT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识别、诊断准确性方面基本一致,但是在早期检查定性敏感度中,MRI达到了100%,而CT的敏感度仅仅只有53.3%,两者存在显著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成人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早期诊断中,MRI更为敏感和准确,在临床治疗中值得推广使用。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value of MRI and CT in the diagnosis of early avascular necrosis of femoral head in adults. Methods from March 2014 to March 2016, 30 patients with early avascular necrosis of femoral head were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45 hips were examined by CT and MRI, and then by ARCO staging. The diagnostic effects of the two methods in qualitative sensitivity and early qualitative sensitivity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diagnostic accuracy of MRI and CT in the diagnosis of avascular 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 was basically the same, but the sensitivity of CT was only 53.3% in the early qualitative sensitivity, and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m (P 0.05). Conclusion MRI is more sensitive and accurate in the early diagnosis of early avascular necrosis of femoral head in adults.
【作者单位】: 江苏泗阳仁慈医院影像科;
【分类号】:R681.8;R445.2;R816.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强,赵德伟;成人股骨头缺血坏死误诊348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2年11期

2 高国政,杨永民,王树华,张洪涛,王秀军;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介入治疗[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年14期

3 廖华强;廖峻;刘川;;中西药动脉内灌注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43例[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4 崔安明;;低场MRI对股骨头缺血坏死的诊断价值[J];中国实用医药;2007年28期

5 王玉峰;梁庆威;王岩峰;范广宇;;股骨头缺血坏死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的表达[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6 李敬哲;;糖皮质激素引起股骨头缺血坏死16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年15期

7 田超;;中西医结合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68例临床观察[J];国医论坛;2008年03期

8 王春图;;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28例影像学诊断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年24期

9 郑驰;高朝阳;;低场MRI在股骨头缺血坏死中的临床应用[J];江西医药;2009年11期

10 孙科;黄旭平;雷文淼;雍波;赵一鉴;;成人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54例的临床报告[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小玲;张东友;;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A];第十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研讨会暨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研究与诊断学习班资料汇编[C];2009年

2 朱敬松;姜海涛;;骨质疏松误诊为股骨头缺血坏死12例分析[A];全国老年骨质疏松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0年

3 周谋望;;青壮年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显微外科及康复治疗[A];中国康复医学会全国运动疗法学术会议暨心脑血管病康复研讨班论文汇编[C];2000年

4 高谦;王福根;王茂强;江亿平;陈华;王立军;;选择性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临床研究[A];第九届全国软组织疼痛学术会议暨首届中华医学会疼痛学会软组织疼痛年会论文汇编[C];2004年

5 徐山;杜秋艳;;股骨头缺血坏死误诊13例分析[A];首届全国骨伤专科专院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5年

6 赵明山;任超西;苏万岭;;激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临床治疗[A];第十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赖原仲;吴孝掌;林宽荣;张金花;;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影像学诊断[A];第十三届全国临床医学影像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8 李士光;杨荣华;王文辉;班均;朱世军;王永红;;成人股骨头缺血坏死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A];2003年全国医学影像技术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9 王天玉;王海波;刘一强;王霞;刘俊忠;;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介入治疗[A];河南省第二届肿瘤微创治疗学术大会暨新乡抗癌协会肿瘤微创治疗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河南省胸部疾病影像诊断与治疗新进展研讨会暨新乡市影像诊断新进展与新技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10 陈世远;;中医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A];全国第六届骨科微创手术与多种针刀手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田宝珍邋本报记者 但细水;新概念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N];九江日报;2007年

2 ;股骨头缺血坏死的诊断与治疗[N];大众科技报;2000年

3 李竹;欧洲CT市场逆流而动[N];医药经济报;2012年

4 敢言;医院滥用CT病人可能致癌[N];广东科技报;2004年

5 通讯员 贾洪涛;市区出租车牌照全部使用吉CT专用号段[N];四平日报;2009年

6 中国医保商会 蔡天智;今年1~4月CT出口反弹[N];医药经济报;2010年

7 本版编辑邋韩其成 游敏常 闫铮;水泥行业“CT”报告:美好与现实的反差[N];证券日报;2008年

8 祁鸣邋曾强 周宇;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给人体基因组做“CT”[N];中国医药报;2007年

9 张小磊 陈辉 廖怀凌;医院滥用CT病人可能致癌[N];中国消费者报;2004年

10 记者 刘如春 通讯员 刘文祥;地震CT技术洞悉岩溶变化[N];地质勘查导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广丽;非小细胞肺癌CT能谱成像与VEGF、MVD及Ki-67表达的相关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2 张智栩;640层CT全肿瘤灌注成像在直肠癌灌注测量及生物学行为评估中的应用研究[D];郑州大学;2014年

3 杨亮;能谱CT在喉及下咽鳞癌诊断及疗效评估中的价值[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6年

4 李斯琴;高频超声及三维CT、MRI在不同月龄婴幼儿发育性髋关节脱位诊断、随访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6年

5 陈月芹;双源CT前门控大螺距扫描在小儿法洛四联症诊断中的应用研究[D];青岛大学;2016年

6 纪春良;细胞膜微粒与兔激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发生机制及药物干预的实验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年

7 王兆杰;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发病机制及与血栓前状态关系的实验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8 康鹏德;兔激素型股骨头缺血坏死发病机理、早期诊断和抗凝降脂预防激素型骨坏死发生的实验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9 梁红锁;普伐他汀对激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早期干预的实验研究[D];昆明医学院;2006年

10 陈燕萍;Ad-HGF转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实验研究及影像学观察[D];第一军医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卓金伟;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幼兔激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模型中的表达及意义[D];遵义医学院;2015年

2 王娇;数字化X线断层融合检查在成人股骨头缺血坏死诊断的价值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6年

3 曹佳;ESWT联合髓芯减压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临床疗效分析[D];山西医科大学;2016年

4 吕娟;超声、CT对卵巢原发性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D];新疆医科大学;2011年

5 王锐;能谱CT在中心气道原发肿瘤诊断中的应用研究[D];河北联合大学;2014年

6 王玉婕;宝石CT能谱成像在诊断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状态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7 车传东;CT与MRI诊断急性期缺血性脑梗塞的比较[D];泰山医学院;2014年

8 宋娟;双低扫描技术联合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技术在能谱CT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5年

9 赵瑜;锥形束CT技术在肝癌介入诊断治疗中的应用[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10 高继平;腰椎行双源CT连续动态扫描评价腰椎不同曲度对椎间孔和椎间盘的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1517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undongyixue/21517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e0a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