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β射线皮肤损伤创面及其表皮干细胞变化的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8-11-26 21:47
【摘要】:目的:研究SD大鼠皮肤急性β射线损伤后局部创面内不同时期表皮干细胞表面标记物β1整合素和p63表达的动态变化,探讨急性β射线皮肤损伤创面难愈合的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方法:正常2~3月龄SD大鼠102只,雌雄不限,体重(200±20)g,随机分为3组。照射组(实验组):n=48,以直线加速器产生6MeV高能电子束单次照射大鼠臀部裸露皮肤,照射直径为3cm,总吸收剂量35Gy,建立急性深Ⅱ度β射线皮肤损伤动物模型;烫伤组(阳性对照组):n=48,选用直径为2.5cm装满热水的试管置于温度设定为91℃的电热恒温水浴锅内,将大鼠裸露的臀部轻按在试管口并与水面紧密接触,致伤时间为8s,建立皮肤深Ⅱ度热力烫伤动物模型,作为普通烫伤对照;正常组(阴性对照组):n=6,正常大鼠。取正常大鼠臀部皮肤组织及不同时间点(建立模型后的第1、3、7、14、21、28、35天)创面皮肤组织,采用组织病理切片技术、免疫组织化学法(SP法)及图像分析方法检测不同时相点表皮干细胞表面标记物β1整合素和p63的表达情况。 结果:1、大体观察:照射组:大鼠于照射后3~5天臀部皮肤开始出现干性脱皮,受照局部出现充血性红斑;照射后7~14天,红斑颜色逐渐加深,形成与照射面积大小一致的皮肤坏死区,局部肿胀,大鼠易激惹;照射后14~21天,坏死的皮肤脱落后形成干燥创面,创缘红肿;照射后21~28天,创面周围渐有新生上皮长入,但生长缓慢;照射28~35天后,创面逐渐收缩,新生表皮区毛发生长缓慢。烫伤组:烫伤后即刻创面皮肤变白,光泽差,轻度肿胀,无水疱形成;烫伤3天后创面呈灰白色,边界清晰,无渗出;烫伤5~7天后创面干燥,开始结痂;烫伤9~14天后痂皮颜色加深,创面收缩,创缘无红肿及渗出;烫伤21天后痂皮脱落,创面微湿,逐渐缩小;烫伤后28天左右,创面基本愈合,有稀疏毛发生长。2、组织病理变化:照射组:照射后1~7天,表皮细胞及毛囊上皮肿胀,细胞数量减少,真皮及皮下组织出现充血性血管反应,胶原纤维排列紊乱;照射后14天表皮脱落消失,基底层破坏,真皮层受累,部分毛囊及皮脂腺破坏,血管扩张、充血,内皮细胞肿胀、脱落;照射后21~28天坏死组织层下胶原纤维变性、溶解、断裂、排列紊乱,可见成纤维细胞松散聚集形成的细胞团块,有畸形成纤维细胞,新生毛细血管数量较少,炎症细胞数量不多,肉芽组织增生不良;照射后35天表皮未完全覆盖创面,可见少量新生血管,胶原排列紊乱。烫伤组:烫伤后1~3天,表皮及大部分真皮组织凝固性坏死,胶原纤维融合成片,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创面有炎性细胞浸润,大部分毛囊、皮脂腺和汗腺被破坏,结构不清;烫伤后7天坏死组织与生活组织部分分离,散在肉芽组织形成;烫伤后14天肉芽组织生长活跃,,同时表皮细胞增殖移行;烫伤后21天坏死组织脱落,可见大量新生表皮组织;烫伤后28~35天创面完全由表皮覆盖,有毛囊和皮脂腺长出。3、免疫组化:显示β1整合素和p63阳性细胞的表达:同一组织标本连续切片中基因物质p63阳性细胞的IOD均高于同时相点β1整合素阳性细胞的IOD,二者的变化规律一致。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照射组和烫伤组大鼠从造模后第1天起β1整合素和p63阳性细胞IOD值开始升高。烫伤组在伤后1~21天β1整合素和p63阳性细胞IOD与正常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伤后14~21天阳性细胞IOD达高峰,之后随创面逐渐愈合而渐降低,烫伤后28~35天创面完全愈合后IOD值与正常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照射组在照射后1~7天β1整合素和p63阳性细胞IOD增加不明显,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照射后14~35天皮肤坏死区形成,创面出现后,阳性细胞表达增强,IOD值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烫伤组相比,照射组β1整合素和p63阳性细胞持续低表达,IOD值增加缓慢,在造模后第1、3、7、14、21天5个时间点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1、以直线加速器产生6MeV高能电子束单次照射大鼠臀部皮肤,总吸收剂量35Gy,成功建立深Ⅱ度急性β射线皮肤损伤动物模型。2、局部皮肤受到一次大剂量β射线外照射后引起的急性损伤创面,与深Ⅱ度烫伤组大鼠相比,愈合过程中,表皮干细胞增殖、分化延迟,不能形成明显高峰,可能是急性β射线皮肤损伤创面迁延反复、经久不愈的原因之一。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南华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R818
本文编号:2359705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南华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R81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悦;邓海平;俞诗源;;X射线对仔鼠皮肤组织结构及c-Fos、KGF表达的影响[J];动物学杂志;2011年03期
2 刘玲,杨于嘉,宋健辉,刘杰波;高压氧治疗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神经细胞胞浆Bcl-2 Bax和细胞色素C表达的影响[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5年04期
3 周迎会,吴士良,王秀珍,徐岚,彭淼;β和γ射线放射性皮肤损伤动物模型的初步研究[J];辐射防护;2005年06期
4 徐萍;颜萍;俞雪芳;;多爱肤敷料治疗Ⅲ级放射性皮肤损伤疗效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10年06期
5 秦全红,王德文,高亚兵,彭瑞云,谷庆阳,夏国伟,崔雪梅;单纯创伤和照射复合创伤愈合过程中成纤维细胞的病理学及超微结构特点[J];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2003年02期
6 丁宏举;曹卫红;谷庆阳;杨志祥;王德文;;急性放射性皮肤溃疡形成早期表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及意义[J];感染.炎症.修复;2007年03期
7 潘欣;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2000年02期
8 问清华;15例皮肤放射性核素污染的案例分析[J];辐射防护通讯;1995年06期
9 严磊;焦献功;李利平;;应用多个皮肤软组织扩张器治疗躯干部大面积瘢痕1例[J];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年01期
10 罗庆良,从玉文,郝静,黄海潇,毛秉智;造血因子与急性放射病[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5年03期
本文编号:23597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undongyixue/2359705.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