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特种医学论文 >

中国驻南苏丹维和官兵自救互救培训的现状分析和对策建议

发布时间:2020-03-29 02:09
【摘要】:我军1990年4月首次派出军事观察员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2015年首次向南苏丹派出整建制的维和步兵营,实现了中国维和部队派兵类型的历史性突破。中国对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参与,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塑造了良好的国际形象,提升了中国的软实力,促进了中国军队建设的发展,为促进和平解决争端、维护地区安全稳定和加快有关国家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目前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中国为维护世界和平将继续参加维和任务。然而,联合国维和行动均部署在战乱国家或地区,安全环境错综复杂,多种威胁并存,维和人员生命安全面临严峻挑战。迄今为止,我军先后有14名维和官兵为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献出了宝贵的生命。2016年马里、南苏丹连续发生的两起暴力突发事件,造成我维和士兵3人牺牲,在现场救治过程中暴露出了维和官兵战场救治能力不足、救助力量薄弱、自救互救技术训练不够扎实等诸多不足之处。本研究参照我军陆军训练大纲和《联合国特派团卫勤保障手册》的要求,对驻南苏丹维和任务分队官兵自救互救培训情况进行了调研,旨在对我维和部队自救互救训练的现状进行系统评估,为我军维和官兵集训乃至未来军事斗争准备中如何加强自救互救技术训练提供一些经验和科学依据。在检索国内期刊发表的现状调查文献的基础上,根据联合国维和行动卫勤保障的特点要求,参考我军陆军训练大纲的训练和考核标准和《联合国特派团卫勤保障手册》第16章关于维和行动部署前培训的附录,设计自救互救技术现状调查表,调查表设计完成后,对我院参加过维和行动的40名官兵进行了测试,并根据官兵反映的问题对调查表进行了修订。我军2016年驻南苏丹维和分队共三支,分别是维和步兵营700人,工兵分队268人,医疗分队63人。三支分队分别发出调查表600份、236份和63份,实际收回调查表550份、220份、58份,回收率92.1%。调查分析南苏丹维和分队官兵年龄、学历、官兵比例等一般情况、分队开展全员自救互救技术培训的时间、训练方式、对9项常用自救互救技术了解、掌握和运用的情况以及分队官兵对自救互救技术培训的认知情况,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系统分析,对平时、部署前集中培训及出国后如何更好的进行自救互救训练提出对策建议。通过调查结果分析,医疗分队官兵的平均年龄、官兵比例和学历层次均高于步兵营和工兵分队,差异显著,步兵营和工兵分队间无差异;步兵营的单次训练时间、年度训练时间、训练间隔时间和部署前集中培训时间均明显高于工兵分队和医疗分队,后两者训练时间差别无显著性;三支维和分队均接受了理论课、观摩课和实践课三种组训方式,步兵营和工兵分队接受过理论课训练的官兵比例明显高于医疗分队;步兵营接受过观摩课训练的官兵比例明显高于工兵分队和医疗分队;接受过实践课训练的比例在三支分队间无差异;步兵营中接受过全部三种方式训练的比例高于医疗分队,差异显著。步兵营、医疗分队和工兵分队接受过开放气道训练的官兵比例分别是77.9%、66.7%和55.2%,三者比较差异显著;口咽通气管使用的训练在维和官兵中最普及。接受过止血带、急救绷带、卡式止血带和新式止血带4项技术培训的官兵在步兵营、医疗分队和工兵分队中的比例分别为60.3%,33.3%和23.2%,三者比较差异显著。步兵营以卡式止血带和新式止血带训练为主,工兵分队和医疗分队则以止血带和卡式止血带训练为主。多数官兵均接受过包扎技术训练,步兵营、医疗分队和工兵分队接受过三角巾和急救创伤绷带两种技术训练的官兵比例分别为78.8%、66.7%和27.6%,三者比较差异显著。三支维和分队中,步兵营接受卷式夹板、牵引夹板和充气夹板三种固定技术比例最高,医疗分队次之,工兵分队最低,三者比较差异显著,目前以卷式夹板固定技术培训为主。调查了匍匐搬运、爬行搬运、拖拽搬运、担架搬运,单人搬运、双人搬运、腰颈椎骨折伤员搬运7种技术的训练情况,结果显示各分队训练种类有不同侧重,其中步兵营平均训练项数最高,医疗分队次之,工兵分队最低,三者比较差异显著;7种搬运技术均接受过训练的官兵在步兵营和医疗分队间差异不明显,但两者均高于工兵分队,差异显著。心肺复苏术、静脉输液术、静脉切开术和骨髓腔注射术4项技术培训情况的调研结果显示,医疗分队平均训练项数最高,步兵营次之,工兵分队最低,三者比较差异显著;步兵营和工兵分队各有38名(7.1%)和47名(23.2%)官兵没有接受过心肺复苏术的培训,需要引起上级和部队重视。多数官兵接受过止痛和预防感染的培训,医疗分队平均培训项数最高,步兵营次之,工兵分队最低,三者比较差异显著;但医疗分队中有11人(20.4%)的战士没有接受过止痛及预防感染培训,表明医疗分队中非医务人员的培训存在薄弱环节。三支分队均进行了预防热损伤(足量饮水、尽可能多休息、按时进餐和及时补充盐分、避免暴晒)的知识培训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三支分队均不同程度的接受过预防热损伤的四种知识培训,其中医疗分队平均培训项数最高,步兵营次之,工兵分队最低,三者比较差异显著。三支分队多数官兵接受过眼外伤防治的培训,三支分队平均培训项数差异无显著性。步兵营、工兵分队和医疗分队分别有42.9%、38.6%和39.2%的官兵遇到过需要自救互救的损害,三组差异无显著性,说明无论在哪种性质的分队,自救互救训练都是非常需要的。步兵营、工兵分队和医疗分队分别有98.9%、99.5%和98.1%的官兵认为自救互救是重要和十分重要的,说明对自救互救技术培训的重要性,各分队官兵的认识是高度一致的。在对9项自救互救技术重要性的认知方面,止血、通气、包扎、基础生命支持、止痛预防感染和搬运在三支分队中排序一致,前4项列第1-4位,止痛预防感染列第6位,搬运列第9位,说明三支分队对这6项技术重要性的认知是一致的;固定技术医疗分队列第5位,步兵营和工兵分队均列第8位,说明医疗分队更加重视固定技术对防止出现二次损伤的意义;预防热损伤在工兵分队列第5位,在步兵营和医疗分队列第7位,说明经常野外工作的工兵分队对预防热损伤比以在营区Qg驻防的两支队伍更加重视。对眼外伤防护重要性的认识,步兵营列在第5位,而工兵分队和医疗分队分列第7、8位,这也是任务性质不同所造成的认知差别。驻南苏丹维和分队官兵不同程度上接受了多项自救互救技术培训,从研究结果分析步兵营对自救互救技术培训重视程度最高,无论是训练时间、训练频度还是训练内容都是最丰富的;步兵营接受通气、止血、包扎、固定4种传统技术培训的平均项数显著高于医疗分队和工兵分队。步兵营和医疗分队接受搬运培训的平均项数高于工兵分队。医疗分队在生命支持、止痛与预防感染和预防热损伤3个项目的培训领先,其次是步兵营,再次是工兵分队。三支分队多数官兵接受过眼外伤防治的培训,各分队平均培训项数差异无显著性;驻南苏丹三支维和分队自救互救技术培训的水平、接受培训的时间、训练的标准以及重视程度均有差别,步兵营最好、医疗分队次之、工兵分队最弱;所有纳入调研的分队,均有个别官兵存在培训漏项,这与我军训练大纲和《联合国特派团卫勤保障手册》的要求相差甚远,这要引起我军高层高度重视;自救互救既要抓好日常培训又要做好部署前的强化训练,既要在虚拟环境模拟训练又要在现地环境下进行仿真训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平战结合。
【图文】:

构成图,干部,士兵,构成图


表 2. 三支分队平均年龄比较所属分队 人数 均数 标准差 标准误 最小值 最大步兵营 521 26.02 4.22 0.18 19.00 48.工兵分队 195 26.51 3.84 0.26 20.00 37.医疗分队 54 34.26 6.92 0.94 21.00 55.合 计 770 26.72 4.84 0.17 19.00 55.1.2 各分队间官兵比例构成比较干部在步兵营、工兵分队和医疗分队中分别为 73、15 和 29 人(图 1),总体差异有显著性(Kruskal Wallis Test: 2=69.35,,P<0.001)(表 3)。

构成图,文化程度,构成图,自救互救


图 2.三支分队文化程度的构成图表 4.三支分队文化程度比较表所属分队文化程度小学以下 初中 高中 大专 本科及以上步兵营 3 88 293 71 73 528工兵分队 3 41 119 20 20 203医疗分队 0 2 13 11 28 54合 计 6 131 425 102 121 7852 南苏丹维和分队自救互救技术了解和掌握情况的分析2.1 对自救互救技术了解程度的比较
【学位授予单位】:军事科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8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魏超;花长松;魏盈盈;;百万群众自救互救系列活动——做自己的急救专家,努力完成全民自救互救梦想[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年48期

2 陈亮;;武警上海总队医院严密组织“急救白金十分钟全国自救互救志愿服务联盟”活动[J];武警医学;2017年08期

3 潘鑫;章衡;花长松;黄晓云;吴敏;周婷;;健康镇江全民自救互救素养提升工程的现状和思考[J];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2017年03期

4 李志辉;谷向民;何忠杰;王福利;;某部新兵“白金十分钟”自救互救问卷调查[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5年10期

5 胡宝玉;温安东;;意外伤害的现场急救[J];解放军健康;2017年01期

6 ;图片新闻[J];湖北教育(综合资讯);2016年12期

7 祝建波;;“应急教育”进校园大有必要[J];湖南教育(A版);2017年04期

8 贵海峰;孟雨俊;;沧州居民院前自救互救技能培训效果研究[J];现代养生;2016年18期

9 陈丞;漆小凤;刘宁;;高校学生院前自救互救能力培养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4年32期

10 赵京生;肖雪青;袁跃彬;姚玉川;;2200名部队官兵烧伤自救互救技能的现况调查及干预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何忠杰;;急危重症自救互救与院内救治衔接思考[A];2017第13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灾害医学学术年会与第12届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灾害医学学术年会暨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卫生应急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2017灾害医学与急危重症高端论坛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灾害医学十年回顾资料集[C];2017年

2 李志辉;谷向民;何忠杰;王福利;;某部官兵白金十分钟自救互救问卷调查[A];2015第十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灾害医学大会、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二届灾害医学学术会议、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第二届编委会会议暨2015江苏国际医疗器械科技博览会学术论文集[C];2015年

3 齐瑞莹;王薇;;居民院前自救互救知识技能普及教育的重要性[A];2014年12月《临床心身疾病》杂志学术研讨会综合刊[C];2014年

4 蔡铜山;胡卫建;唐伟革;魏薇;;普及现场急救基本技术提高灾难自救互救能力[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六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5 何忠杰;姚卫海;张志成;宁波;何春来;陈彦;路小光;朱正;姚建;宋榕;李新志;胡艳娟;阮小莲;刘永庆;李文峰;姜伟;郑艳杰;王永春;陈大庆;蒋崇惠;;“急救白金十分钟-全国自救互救日”部分地区大众急救现状横断面调查[A];2015第十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灾害医学大会、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二届灾害医学学术会议、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第二届编委会会议暨2015江苏国际医疗器械科技博览会学术论文集[C];2015年

6 何忠杰;;再论急救白金十分钟[A];中国医药教育论坛-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第三届三次理事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13年

7 陈建荣;沈君华;朱保锋;;浅谈“急救白金十分钟-全国自救互救活动日”活动之南通模式[A];2015第十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灾害医学大会、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二届灾害医学学术会议、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第二届编委会会议暨2015江苏国际医疗器械科技博览会学术论文集[C];2015年

8 何忠杰;;再论急救白金十分钟[A];第八届全国中西医结合灾害急救危重病医学学术会议暨创伤脓毒症、中毒救治新进展推广学习班、灾害医学研究进展高级研讨班论文汇编[C];2012年

9 何忠杰;马俊勋;;树立急救白金十分钟理念 搞高大众自救互救率[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灾害医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三届灾害医学学术会议学术论文集[C];2006年

10 何忠杰;宁波;张志成;;白金十分钟-全国自救互救活动日[A];2014第十届全国中西医结合灾害医学学术大会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灾害医学、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健康产业成果展示洽谈会学术论文集[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吴艺;开学第一课,教孩子如何自救互救[N];人民公安报;2018年

2 特派记者 唐朝昭;提高自救互救能力减少“遗憾”[N];长沙晚报;2018年

3 特派记者 戚尔达;陈义汉委员:撑起自救互救“保护伞”[N];联合时报;2017年

4 全媒体记者 熊丹青 整理;建议将应急救护培训纳入中小学安全教育课程[N];襄阳日报;2017年

5 记者 沈良坤;增强社会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N];中国安全生产报;2017年

6 江苏经济报记者 张韩虹;江苏启动自救互救工程[N];江苏经济报;2016年

7 胜利油田油气集输总厂 王守华;企业要提前做好自救互救培训[N];中国矿业报;2014年

8 北京急救中心供稿;地震降临正确自救互救[N];保健时报;2004年

9 本报记者 杨华;提高民众自救互救能力[N];中国安全生产报;2010年

10 记者 李天舒 通讯员 张献怀;13个城市启动自救互救活动[N];健康报;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洪艳;中国驻南苏丹维和官兵自救互救培训的现状分析和对策建议[D];军事科学院;2018年

2 叶云凤;公众自救互救知识技能培训方案研究[D];暨南大学;2016年

3 胡苏珍;社区居民自救互救体系的建立与实施[D];复旦大学;2012年

4 靳一凡;藏区民众认知与响应地震灾害的人群差异[D];青海师范大学;2015年

5 李志辉;“白金十分钟”自救互救安全培训模式在某企业预防职业伤害作用的研究[D];锦州医科大学;2016年

6 张文佳;藏区民众地震灾害认知与响应的特点[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3年

7 李菲菲;基于治理理论的城市社区应急管理研究[D];暨南大学;2015年

8 高萍;北京市X社区震害应急管理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9 刘诗滦;自救互救用创面封闭胶的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3年

10 仵焕杰;藏区小学生对地震灾害的认知与响应[D];青海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6052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undongyixue/26052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4f0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