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特种医学论文 >

弥漫性轴索损伤后胶质细胞的反应变化

发布时间:2020-03-30 03:35
【摘要】: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指在头部遭受到直线加/减或(和)旋转性暴力时,脑组织之间由于质量不同及运动速度不一而产生的压缩、伸展和剪切应力,导致的以神经轴索断裂为主要特征的广泛性脑白质损伤。髓鞘损伤可能是白质损伤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伴有神经胶质细胞群的复杂反应。本研究拟探讨大鼠弥漫性轴索损伤后胶质细胞的反应性变化规律及其与轴索继发损伤的相互关系。60只SD成年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及DAI后1d、2d、3d、5d和7d组,每组10只。参照改良Marmarou方法制作DAI模型,并选取胼胝体及脑干上端为观察部位。通过固蓝(Luxol Fast Blue,LFB)染色和MBP蛋白免疫印迹法评价DAI后髓鞘脱失的程度;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及蛋白免疫印迹技术检测脑组织中少突胶质细胞标志物Olig2、小胶质细胞标志物Iba1及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GFAP在损伤后不同时间点的表达情况;CC-1免疫荧光技术检测成熟少突胶质细胞的反应性变化规律,并进一步通过CC-1/TUNEL双重荧光染色评估DAI后少突胶质细胞的凋亡程度;最后通过透射电镜进一步观察大鼠脑组织胼胝体及脑干的超微结构变化。实验结果显示(1)与对照组相比,DAI大鼠损伤后3d及7d放射冠及脑干区域LFB髓鞘染色显著减弱,髓鞘脱失严重;DAI后3d大鼠胼胝体MBP表达量较对照组显著减少;脑干区域MBP表达在DAI后1周内均明显降低,其中以DAI后3d最为明显。(2)DAI大鼠胼胝体部位少突胶质细胞Olig2表达于损伤后2d、3d及5d显著增高,而脑干部位在DAI后1周内Olig2表达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3)CC-1标记的成熟少突胶质细胞阳性细胞数目在DAI大鼠胼胝体及脑干损伤后1d即开始明显降低,且随损伤时间的延长而逐步降低。(4)CC-1/TUNEL标记的凋亡成熟少突胶质细胞阳性细胞数在DAI大鼠胼胝体及脑干损伤后2d即开始明显增加,且随损伤时间的延长而逐步增加。(5)与对照组相比,在DAI大鼠的胼胝体和脑干中Iba1标记的小胶质细胞阳性细胞数目明显增多,且激活的小胶质细胞呈肥大样形态学改变;蛋白免疫印迹结果进一步证实,在胼胝体及脑干区域Iba1的表达均在DAI后2d~7d显著增高。(6)GFAP标记的星形胶质细胞数目在DAI大鼠胼胝体部位明显增加;蛋白免疫印迹分析也进一步证实,在DAI后3d、5d、7d胼胝体中GFAP表达显著增加,而脑干中DAI后不同时间点GFAP的表达没有统计学差异。(7)透射电镜结果显示:在对照组大鼠胼胝体及脑干,髓鞘为明暗相间的同心圆结构,轴膜紧贴内层髓鞘,轴浆内微管微丝细胞骨架排列整齐。DAI后3d,胼胝体轴浆内细胞骨架片状崩解,线粒体高度肿胀,而髓鞘结构仅出现局部分离;脑干内大量髓鞘板层结构分离,髓鞘结构向轴浆内突压迫轴浆内容物,或者向外突压迫周围结构,但轴浆内细胞骨架及线粒体结构完整。DAI后7d,在胼胝体和脑干区域中均可观察到轴索变性,表现为轴浆内细胞骨架完全崩解,轴浆内空白区域增大(明变性)或者轴浆内出现黑色絮状沉淀物(暗变性)。髓鞘结构呈现广泛空壳样改变,板层结构消失,部分髓鞘断裂。此外,部分髓鞘向空白轴浆内塌陷或多余不定形髓鞘形成。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成熟少突胶质细胞对DAI具有选择易感性,并伴随小胶质细胞及星形胶质细胞的激活。成熟少突胶质细胞迟发性死亡导致的髓鞘脱失可能是导致DAI轴索继发损伤的重要因素。因此,明确少突胶质细胞迟发性死亡的原因以及促进髓鞘再生可能为治疗DAI提供新思路。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北方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D919.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亚北;李春晖;耿连婷;;对弥漫性轴索损伤临床诊治方案的研究进展[J];当代医药论丛;2019年14期

2 谢乐辉;李汉城;邱平华;谢昭太;;重症弥漫性轴索损伤的早期诊治[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6年07期

3 邱炜;郭志旺;姚雪峰;彭卫华;常会民;;镁离子结合机械通气早期治疗重型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疗效[J];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2016年05期

4 杨安强;杨晓滨;倪霞;;持续颅内压监护在儿童弥漫性轴索损伤治疗中的作用[J];四川医学;2014年01期

5 姚庆和;孙艳;;轻型弥漫性轴索损伤的早期诊治[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3年12期

6 刘继东;陈杰;肖祥东;;弥漫性轴索损伤临床诊治体会[J];吉林医学;2012年16期

7 郭利民;;弥漫性轴索损伤重症监护的策略及患者预后相关性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2年14期

8 高晶玫;张晓林;路阳;;弥漫性轴索损伤20例的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年05期

9 刘培东;宋厚侠;贾继强;李贵侠;褚衍胜;王绪超;;弥漫性轴索损伤28例诊治体会[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年07期

10 许建新;张斌;;重型弥漫性轴索损伤的救治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年1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翟俊忠;王新民;王润起;李军伟;桂世涛;韩立志;王亮;范军;;弥漫性轴索损伤31例临床分析[A];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第四届全国代表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张弩;;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和治疗(附82例报告)[A];浙江省医学会创伤学分会成立大会暨2009年浙江省创伤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3 张弩;;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和治疗(附82例报告)[A];2009年浙江省神经外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4 方向明;;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与治疗[A];2009年浙江省神经外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5 李永领;张荣;朱烈烈;陈大庆;;小儿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与救治[A];2009年浙江省急诊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6 李永领;张荣;朱烈烈;陈大庆;;小儿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与救治[A];第七届全国创伤学术会议暨2009海峡两岸创伤医学论坛论文汇编[C];2009年

7 王魁先;席忠义;;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与治疗[A];第七届全国创伤学术会议暨2009海峡两岸创伤医学论坛论文汇编[C];2009年

8 黄万振;刘超;;弥漫性轴索损伤70例临床诊治分析[A];第七届全国创伤学术会议暨2009海峡两岸创伤医学论坛论文汇编[C];2009年

9 张双领;张飞;朱永辉;王彦彬;;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治体会(附126例报告)[A];第七届全国创伤学术会议暨2009海峡两岸创伤医学论坛论文汇编[C];2009年

10 冯东福;李甲;顾磊;李雪元;朱志安;;弥漫性轴索损伤大鼠易损区微结构损伤的定量研究[A];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九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本报记者 唐闻佳;探索颅脑损伤“不治”困局[N];文汇报;2011年

2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 程敬亮 白洁;急诊选CT 重症选MRI[N];健康报;2010年

3 卢志坚;顾晓生:善于创新的老法医[N];检察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尹卫东;环孢霉素A治疗大鼠弥漫性轴索损伤的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2年

2 张竞文;弥散张量成像及磁敏感加权成像对创伤性脑损伤的实验与临床动态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1年

3 李上勋;弥漫性轴索损伤弥散张量成像及免疫组织化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4 孙林;孕酮调控内皮祖细胞水平促进弥漫性轴索损伤大鼠神经功能修复的实验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美玉;弥漫性轴索损伤后胶质细胞的反应变化[D];河北北方学院;2019年

2 牛德营;创伤性脑室内出血与弥漫性轴索损伤的相关性研究[D];滨州医学院;2017年

3 刘海萍;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不同频段局部一致性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研究[D];南昌大学;2018年

4 蔡宇;大鼠弥漫性轴索损伤后引起血脑屏障通透性变化机制的研究[D];皖南医学院;2018年

5 倪柯;尼莫地平用于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D];华中科技大学;2016年

6 候国涛;不同压力高压氧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D];安徽医科大学;2017年

7 姚顺;RS-fMRI联合DTI在弥漫性轴索损伤意识障碍患者中的早期应用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8 卢海涛;弥漫性轴索损伤后迟发性神经元死亡的实验观察[D];重庆医科大学;2003年

9 宋玉成;钙离子信号在弥漫性轴索损伤发生发展中的初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10 李元朋;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程度和预后与髓鞘碱性蛋白(MBP)含量的相关性研究[D];佳木斯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6069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undongyixue/26069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d46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