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排螺旋CTA对肠系膜上动脉病变及相关病变的临床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29 10:45
【摘要】: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对肠系膜上动脉病变及相关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总结以急慢性腹痛为主要症状的常见肠系膜上动脉病变及相关病变的影像特点,认识肠系膜上动脉的正常解剖结构与变异。 方法: 收集我院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临床怀疑为肠系膜血管性病变引起的急慢性腹痛患者,行全腹增强CT扫描及血管成像,按纳入标准收集肠系膜上动脉病变组68例。选择同期行全腹CT增强检查的患者,按纳入标准收集肠系膜上动脉正常组100例。将以上所有病例原始数据传入东芝Vitaea2工作站。利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容积再现(VR)、薄层滑块最大密度投影(TSMIP)、曲面重建(CPR)等后处理技术进行重建分析。对肠系膜上动脉正常组,主要观察分析肠系膜上动脉起始位置、走行及分支等解剖结构,测量肠系膜上动脉(SMA)与腹主动脉(AA)的夹角,左肾静脉(LRV)穿越SMA与AA间时SMA至AA的距离、LRV最小前后径、左肾门旁测量LRV最大前后径,十二指肠水平段(DHP)穿越SMA与AA间SMA与AA的距离。评价不同后处理方法对肠系膜上动脉及分支的显示能力及特点。对肠系膜上动脉病变组进行分类总结,对肠系膜上动脉压迫性病变(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症及胡桃夹综合症),按照正常组测量方法测量SMA与AA夹角,LRV层面及DHP层面SMA与AA间的距离、LRV最小内径及最大内径。对肠系膜上动脉自身病变及相关肠道病变,总结归纳常见病变的影像征象及MSCTA的应用价值。使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各数据的平均值,以t检验及方差分析比较两组及多组均数的差异,以行×列及四格表资料卡方检验比较不同重建方法的显示能力及显示率的差别。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肠系膜上动脉正常组100例,男性56例,女性44例,平均年龄49.1岁,其中30岁以下12例,30-60岁间65例,60岁以上23例。SMA起点低于CA起点平均13.63±2.51mm,起点位置对应L1椎体83例(占83%),平对T12/L1椎间隙至L1/2椎间隙间共计98例(占98%)。SMA纵轴方向前下方径直走34例行(占34%),右下走行50例(占50%),左下走行16例(占16%)。SMA与AA夹角为56.62。±23.76°,狭窄型(≤20°)5例,占5%,正常型(20°~70°)66例,占66%,垂直型(≥70°),29例,占29%。LRV穿越SMA与从间时SMA至AA距离平均12.6±6.05mm、LRV最小内径为5.88±2.04mmLRV、最大内径8.75±2.54mm,DHP层面SMA至AA距离为14.87±7.13mm。SMA在走形中一级血管分支平均为12支,10-14支者,占89%。向左侧平均分出8支空肠动脉(JA)及回肠动脉(IA),6-10支者占90%。向右侧平均发出4支,4-5支者占85%。比较固定的分支为胰十二指肠下动脉(IPA)、中结肠动脉(MCA)、右结肠动脉(RCA)、回结肠动脉(ICA)。 SMA独立走形91(占91%),8例解剖变异,其中与腹腔千共王1例,肝总动脉从SMA发出2例,肝右动脉从SMA发出4例,肝左动脉从SMA发出1例。 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SMA不同走行组间SMA与从夹角、LRV层面SMA至AA距离、DHP层面SMA至AA距离经t检验及方差分析,p值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MA不同走形组间LRV穿越SMA与AA间时LRV最大、最小内径经方差分析,p值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夹角类型分组A,组间LRV层面SMA至AA距离及DHP层面SMA与AA距离经方差分析,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RV层面LRV最小及最大内径经方差分析,p值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夹角大小分组B,组间LRV层面SMA至AA距离及DHP层面SMA与AA距离经方差分析,p值均0.05,有统计学差异。LRV层面最小内径比较,p值0.05,有统计学差异,LRV最大内径比较,p值0.05,无统计学差异。 三种不同的重建方法(VR、MIP、TS-MIP)均能清晰显示肠系膜上动脉Ⅰ-Ⅲ级分支,显示率为100%,显示能力及显示率经卡方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肠系膜上动脉Ⅳ-Ⅴ级分支无论是显示能力还是显示率TS-MIP及MIP与VR比较,p值均0.05,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TS-MIP及MIP明显优于VR。TS-MIP和MIP之间显示能力及显示率比较,p值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S-MIP优于MIP。 肠系膜上动脉病变及相关病变组68例,包括肠系膜上动脉压迫性病变13例,其中胡桃夹综合症7例,测得SMA与AA的夹角均值13.78±5.31°,LRV层面SMA与AA距离为4.8±0.69mm,LRV最小内径为3.01±0.32,最大内径为7.99±1.27mm,分别与正常组比较,经t检验,p值均0.01,具有显著性差异,7例胡桃夹综合症患者夹角均小于25°,最大内径与最小内径比值均大于2。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症6例,SMA与AA夹角平均值为20.88±5.95,DHP层面SMA与AA间距为4.58±1.13mm,均显著低于正常组标准。肠系膜上动脉自身病变例34,包括肠系膜上动脉栓塞3例、夹层5例,MSCT上栓塞及血栓的直接征象为肠系膜上动脉腔内见软组织密度充盈缺损,管腔狭窄,远端显影中断。夹层动脉瘤在动脉期管腔内见移位的内膜瓣影并可见真假双腔。动脉瘤4例,表现为病变处呈瘤样扩张。动脉硬化伴狭窄9例,MSCT上见肠系膜上动脉管壁钙化、管腔狭窄及腹主动脉多发钙化斑。出血2例,MSCT上出血的直接征象为对比剂自血管腔溢到肠腔内,延迟扫描造影剂外溢更加明显,CTA重建可清楚显示异常增粗、条状或圆形的出血血管支。肿瘤包埋10例,以胰腺癌侵犯最多见,共7例,占70%,2例淋巴结转移包埋,1例淋巴瘤侵犯。研究中发现肠系膜上动脉气栓1例(该患者未做增强),患者门静脉、主动脉及肠系膜上动脉分支见广泛气体。肠道病变22例,包括肠扭转6例,CTA轴位像见多个圆形或卵圆形强化血管断面聚集在一起,出现典型征象“漩涡征”。肠套叠4例,CTA重建直接显示血管随病变肠管一同卷入套入部。肠道肿瘤12例,CTA多种后处理技术重建皆可清晰显示出SMA细小分支与肿瘤的关系,对病变的定位、定性提供了重要的诊断依据。 结论: 肠系膜上动脉起始、走形、SMA与AA夹角等解剖结构个体差异大。SMA与AA夹角大小、LRV层面SMA与AA距离、DHP层面SMA至AA距离与性别、年龄、SMA不同走形无关。LRV层面SMA与AA距离、DHP层面SMA至AA距离与SMA及AA间夹角大小有关,狭窄型(20。)夹角LRV层面SMA与AA距离及DHP层面SMA至AA距离明显小于正常型及垂直型。SMA与AA夹角小是诱发胡桃夹综合症及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症的病因之一。 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能够全面、清晰显示肠系膜上动脉起始走形、夹角等空间解剖结构特点,能够直接清楚显示肠系膜上动脉血管腔内、腔外病变形态、部位及范围。对肠系膜上动脉自身病变及相关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能更有效的指导临床及介入手术治疗,是目前诊断肠系膜上动脉病变及相关病变的最有效、最直接的检查方法。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R816.5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R816.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宗军!210002南京,陈君坤!210002南京,黄伟!210002南京,苏宏!210002南京;EBCT脑血管成像及其临床应用[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1年05期
2 史景云,肖湘生,欧阳强,董伟华,董生,李惠民;肺动脉不参与支气管肺癌供血——CTA和DSA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2年12期
3 谢娟,邓星奇,高育瑶;肺隔离症的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J];中国临床医学;2005年03期
4 刘军;王海亮;王世杰;刘丽丹;刘占川;;CTA诊断颈动脉狭窄疾病的实验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7年10期
5 孟晓峰;史保中;陆兆丰;;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双期16层螺旋CTA与3D-DSA对比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0年18期
6 朱弋,张卫东,杨舒波;CT血管造影初探[J];中国医学装备;2005年08期
7 刘军;王海亮;刘丽丹;刘占川;杜志君;;CTA诊断颈动脉狭窄疾病可靠性研究[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6年03期
8 周丹;李澄;颜虹;杜先懋;何玲;袁红梅;;MSCT冠状动脉成像对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的诊断价值[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11期
9 罗学军;郑海军;;颅内动脉瘤的CTA和MRA评价[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8年02期
10 胡承雷;刘s
本文编号:27337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undongyixue/2733769.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