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特种医学论文 >

应用FTIR-mapping技术检测弥漫性轴索损伤的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03 21:52
【摘要】:背景:在临床医学、法医学等领域,对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的诊疗与鉴定都是核心工作及研究热点。对于DAI发生后存活时间较短的案例,更需要能够及早发现病因、客观表征病变、准确剖析病理。本研究旨在探寻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逐点扫描面成像技术(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mapping,FTIR-mapping)检测DAI的特异性光谱指标,从化学键的红外光谱角度探讨DAI的病理改变,并尝试建立一种更为直观、准确、灵敏的DAI法医病理学检测方法。在当前的实际工作中,尤其在法医学鉴定上,研究人员对DAI的认定主要通过观察大体标本、组织切片,对损伤病变从宏观到微观进行综合判断。由于DAI的病理改变在形态学上呈现得往往较为复杂,这对全面认识病变,准确判断损伤部位与程度提出了较高的技术要求。一方面是制作组织切片与组织染色要求高。要观察DAI后轴索的形态学改变,或检测DAI引起的一些生物学标志物的表达改变,主要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银染等在亚细胞水平进行的检测方法。这些方法的高准确度一定程度上依赖检材的科学取样、切片的标准制作及染色过程的精细操作,这需要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来完成。另一方面是镜下图像分析水平要求高。在显微镜下分析切片的染色情况,判断染色阳性强度,是一种较为主观的组织病理学查验过程。若经验不足就常常难以准确地辨识和认定轻度改变或微小病变。另外,传统方法在用于诊断DAI时自身存在不足之处。譬如,各种生物标志物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可能显示出轴索断裂,但不能表明系原发性还是继发性,而且倘若轴索尚未出现明显形态改变,标志物则不能呈阳性表达表现,无法发挥出诊断价值。每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只能对单一某项生物学标志物进行分析,不能同时联用标志物体系加以诊断。银染法对急性期DAI的轴索损伤也不能及时反映。因此,本研究计划通过动物实验,利用FTIR-mapping技术,打破依赖轴索形态诊断DAI的局限性,探索一种能快速、准确地从分子层面检测DAI的方法,服务法医病理学司法鉴定工作。神经细胞具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结构,其化学组分的物理性质在不同部位展现出不同特点。许多疾病、损伤的发生发展,会引起组织成分发生不同变化,并可以表现出红外光谱的差异。红外光谱与其它分子光谱类似,能辅助确定分子组成、空间结构。FTIR是将干涉图经傅里叶转换所形成的红外光谱,既可以用于定性分析,又可以用于定量分析,还可以对未知物质进行解读。红外吸收峰的位置、形状及强度,都透露了未知分子的功能基团构成,甚至组成的化学结构。FTIR技术在样品制备、检测操作、数据分析、经济效益等方面都具有显著优势,检测限低、适用范围广,在化工、医药、珠宝鉴定、法庭科学等诸多领域都有所应用。利用FTIR技术检测DAI分子变化,目前报道极少,而利用面成像(mapping)技术对DAI的分子特征进行测定,目前只有杨天潼博士报道过蛋白酰胺Ⅱ带的检测成果。用FTIR-mapping技术探索DAI的分子特征,不仅可以了解分子振动模式、基本基团组成,还可以绘制2D、3D化学图像,通过红、黄、绿等色彩差异表现蛋白质、核酸等分子基团的含量与分布,与特殊染色的病理组织切片相对应。本研究属于化学技术与法医病理学、神经科学的交叉性创新研究。目的:建立大鼠DAI模型,观察大鼠伤后神经行为反应,研究DAI大鼠脑组织β-APP特殊染色、GFAP特殊染色的特征;研究大鼠脑损伤后DAI病变发生发展过程,通过FTIR显微镜检测DAI大鼠脑白质化学物质成分,寻找特异性红外光谱指标;研讨mapping图像与组织病理之间的对应关系,提炼有价值的数据结果,为将来应用FTIR-mapping技术在分子层面上鉴定DAI打下基础。方法:实验材料及仪器SD大鼠;落体打击装置;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Nicolet TM 7500-Ⅱ)及显微镜附件;红外光谱工作站(OMNIC 6.0);虚拟显微成像系统(Dotslide 2.1);脱水机、包埋机、切片机、展片机、烤片机等;苏木素、伊红、天然树胶、二甲苯、乙醇、氨水、硝酸银等。研究方法及实验手段实验第一部分:建立轴索损伤模型。选取雌雄不限的SD大鼠共24只,按随机抽样原则分为2组,每组12只,建立Marmarou打击负荷损伤模型,落体打击后24h处死大鼠取脑。对照组只采取手术,不进行打击,直接处死取脑。实验第二部分:对各组别脑组织进行红外光谱、生物学标志物检测,并进行数据分析。(1)对样本脑组织切片进行FTIR红外光谱逐点扫描,绘制mapping图像:(2)将连续切片的脑片进行β-APP染色,从组织病理学上确认轴索损伤区域,提取损伤区域内光谱信息,进行定量、定性数据分析,筛选出DAI特异性红外光谱参数。结果:经FTIR-mapping检测,实验组的蛋白质仲胺N-H伸缩振动、胶原蛋白三螺旋结构的高吸收区与β-APP验证的DAI区相符合,与低吸收区域相比,高吸收区吸收度差异性极其显著(P0.05),二者光谱高低吸收区的吸收度比率分别较对照组明显增高;蛋白质中CH_3对称收缩、核酸和磷酸脂质PO_2对称伸缩振动的吸收度与验证组差异性不显著(P0.05)。FTIR-mapping的逐点扫描面成像技术绘制的化学图像基本可以反映DAI各大分子分布特征,并且与β-APP验证的弥漫性轴索损伤区基本一致。结论: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显微光谱是从组织切片中获取化学信息的强大技术。红外光谱化学图像以色彩差的方式揭示基团分布情况,并与组织病理相对应一致。应用FTIR-mapping技术能直观表现DAI的分子特征,分析分子指标的变化,从分子振动模式、振动频率推测DAI的发展过程,从病理形态学角度诊断DAI病变的部位,并根据红外吸收度值的改变情况判断脑组织DAI的损伤程度。蛋白质仲胺N-H伸缩振动、胶原蛋白三螺旋结构可以作为诊断DAI的特征性红外指标。经过进一步深入研究,有望应用FTIR-mapping技术进行DAI病理学诊断。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D919
【图文】:

碰撞项,头部运动,碰撞损伤,颞下颌关节


生物力学机制。(1)正向撞击。在交通事故中,由于紧急刹车或追尾车辆,驾驶人头部撞向前风挡玻璃或乘客头部撞向前排座椅都属于此种类型。当头部迎面撞击前方物体时,双侧大脑半球因惯性作用继续向前移动,双侧方牵拉可使胼胝体发生撕裂性轴索损伤。若一侧半球比另一侧位移较快,则胼胝体易发生偏心性出血,损伤常累及穹隆、扣带回、透明隔、尾状核头部和丘脑背侧等近中线组织结构。(2)暴力扭转。擒拿术中扭颈动作,做滚团动作时头部位置不正等情形,均可能导致 DAI。暴力扭转头部,大脑、小脑、脑干等各部位相连接处,由于组织密度差异,稳定性相对低,在外力拉伸过程中,位于交界区的小脑上脚背侧、导水管下端等最容易受到损害,同时其间穿插的神经纤维束也会发生轴索损伤。成角加速伤常常导致脑深部 DAI,表现为弥漫性脑白质变性,而无颅内血肿等局灶性病变。在不同剪切力下,肉眼或 CT 检查可见灰质白质交汇区、基底节区轴索损伤,并可伴有毛细血管的撕裂、出血。

轴膜,轴突,细胞外液,内流


头部瞬时加速或减速时产生脑内创伤性剪切力,可以牵其通透性及运输物质的功能,出现轴索转运障碍(impaired axonal DAI 逐步进展。这种剪切力可能发生在道路交通事故、跌倒及暴力],也可能是由于虐待儿童的结果[6],如摇婴综合征等。从损伤发生机制看,DAI 轴索断裂可为原发性,也可为继发性[7、8],可以观察到轴突的完全离断,但 DAI 的主要损害是在时间延续过性轴突断裂[9]。虽然涉及继发性脑损伤的详细病理生理机制仍不清楚伤过程中拉伸轴突会引起细胞骨架的物理破坏和蛋白质水解降解。当轴索遭受外力损害时,轴膜通透性明显增高,在轴突中开放钠离门控钙通道打开,Ca2 +流入细胞[2]。Ca2+存于细胞将启动几种不同关蛋白酶或蛋白激酶去磷酸化[10],破坏线粒体和细胞骨架,使得神轴浆运输密切相关的细胞骨架结构重排或水解[11、12],激活第二信使离和细胞死亡[13]。这种继发性损伤为非离断性轴索损伤。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亚北;李春晖;耿连婷;;对弥漫性轴索损伤临床诊治方案的研究进展[J];当代医药论丛;2019年14期

2 谢乐辉;李汉城;邱平华;谢昭太;;重症弥漫性轴索损伤的早期诊治[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6年07期

3 邱炜;郭志旺;姚雪峰;彭卫华;常会民;;镁离子结合机械通气早期治疗重型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疗效[J];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2016年05期

4 杨安强;杨晓滨;倪霞;;持续颅内压监护在儿童弥漫性轴索损伤治疗中的作用[J];四川医学;2014年01期

5 姚庆和;孙艳;;轻型弥漫性轴索损伤的早期诊治[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3年12期

6 刘继东;陈杰;肖祥东;;弥漫性轴索损伤临床诊治体会[J];吉林医学;2012年16期

7 郭利民;;弥漫性轴索损伤重症监护的策略及患者预后相关性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2年14期

8 高晶玫;张晓林;路阳;;弥漫性轴索损伤20例的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年05期

9 刘培东;宋厚侠;贾继强;李贵侠;褚衍胜;王绪超;;弥漫性轴索损伤28例诊治体会[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年07期

10 许建新;张斌;;重型弥漫性轴索损伤的救治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年1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翟俊忠;王新民;王润起;李军伟;桂世涛;韩立志;王亮;范军;;弥漫性轴索损伤31例临床分析[A];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第四届全国代表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张弩;;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和治疗(附82例报告)[A];浙江省医学会创伤学分会成立大会暨2009年浙江省创伤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3 张弩;;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和治疗(附82例报告)[A];2009年浙江省神经外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4 方向明;;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与治疗[A];2009年浙江省神经外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5 李永领;张荣;朱烈烈;陈大庆;;小儿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与救治[A];2009年浙江省急诊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6 李永领;张荣;朱烈烈;陈大庆;;小儿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与救治[A];第七届全国创伤学术会议暨2009海峡两岸创伤医学论坛论文汇编[C];2009年

7 王魁先;席忠义;;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与治疗[A];第七届全国创伤学术会议暨2009海峡两岸创伤医学论坛论文汇编[C];2009年

8 黄万振;刘超;;弥漫性轴索损伤70例临床诊治分析[A];第七届全国创伤学术会议暨2009海峡两岸创伤医学论坛论文汇编[C];2009年

9 张双领;张飞;朱永辉;王彦彬;;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治体会(附126例报告)[A];第七届全国创伤学术会议暨2009海峡两岸创伤医学论坛论文汇编[C];2009年

10 冯东福;李甲;顾磊;李雪元;朱志安;;弥漫性轴索损伤大鼠易损区微结构损伤的定量研究[A];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九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本报记者 唐闻佳;探索颅脑损伤“不治”困局[N];文汇报;2011年

2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 程敬亮 白洁;急诊选CT 重症选MRI[N];健康报;2010年

3 卢志坚;顾晓生:善于创新的老法医[N];检察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王福磊;应用FTIR-mapping技术检测弥漫性轴索损伤的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8年

2 尹卫东;环孢霉素A治疗大鼠弥漫性轴索损伤的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2年

3 张竞文;弥散张量成像及磁敏感加权成像对创伤性脑损伤的实验与临床动态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1年

4 李上勋;弥漫性轴索损伤弥散张量成像及免疫组织化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5 孙林;孕酮调控内皮祖细胞水平促进弥漫性轴索损伤大鼠神经功能修复的实验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美玉;弥漫性轴索损伤后胶质细胞的反应变化[D];河北北方学院;2019年

2 牛德营;创伤性脑室内出血与弥漫性轴索损伤的相关性研究[D];滨州医学院;2017年

3 刘海萍;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不同频段局部一致性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研究[D];南昌大学;2018年

4 蔡宇;大鼠弥漫性轴索损伤后引起血脑屏障通透性变化机制的研究[D];皖南医学院;2018年

5 倪柯;尼莫地平用于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D];华中科技大学;2016年

6 候国涛;不同压力高压氧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D];安徽医科大学;2017年

7 姚顺;RS-fMRI联合DTI在弥漫性轴索损伤意识障碍患者中的早期应用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8 卢海涛;弥漫性轴索损伤后迟发性神经元死亡的实验观察[D];重庆医科大学;2003年

9 宋玉成;钙离子信号在弥漫性轴索损伤发生发展中的初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10 李元朋;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程度和预后与髓鞘碱性蛋白(MBP)含量的相关性研究[D];佳木斯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7402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undongyixue/27402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0d1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