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特种医学论文 >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灶内炎症反应对血管结构的影响及其与冠心病猝死的关系

发布时间:2020-08-25 06:52
【摘要】:目的:动脉粥样硬化被认为是慢性炎症过程,我们通过检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灶内炎症相关细胞及因子的表达,分析其与病灶结构变化及冠心病猝死的关系,探讨炎症反应在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灶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与冠心病猝死的联系。方法:收集贵州医科大学法医司法鉴定中心经尸体检验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认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血管组织,根据死因是否为冠心病猝死及是否伴有血栓形成、斑块破裂、斑块内出血等继发病变将其分为三个实验组:L1组: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但非冠心病猝死者30例;L2组:冠心病猝死但无上述任一种继发病变者35例;L3组:冠心病猝死且伴有上述任一种继发病变者35例。对照组为冠状动脉无病变者25例。石蜡切片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各组冠状动脉的组织结构,采用图像分析软件测量粥样斑块结构的相关指标,计数病灶内炎症细胞的种类及数量:白细胞所共有的抗原(CD45)、单核-巨噬细胞的表面抗原(CD68)、B淋巴细胞表面抗原(CD19)、NK细胞的特异性分子(NCAM)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蛋白免疫印迹法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炎症相关因子:血管黏附分子(ICAM-1)、细胞趋化因子(MCP-1)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表达和分布,分析炎症反应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灶结构变化及冠心病猝死的关系。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血管内纤维帽厚度变薄,内膜厚度、坏死灶厚度扩大,血管腔面积分数降低(P均0.05);(2)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灶内白细胞、B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及自然杀伤细胞数量组间比较,对照组L1组L2组L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冠状动脉组织内CD45、CD68、CD19、ICAM-1、MCP-1及TNF-α蛋白表达在对照组、L1、L2、L3组呈递增的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冠状动脉组织内上述蛋白的mRNA水平在对照组、L1、L2、L3组呈递增趋势,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冠状动脉病灶内上述蛋白的表达在组间呈递增趋势:对照组L1组L2组L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阳性表达部位主要分布于斑块的肩部和底部有棕黄色着色;(6)冠状动脉组织及病灶内NCAM蛋白表达在对照组、L1、L2组呈现递增趋势(P0.05),在L3组呈现降低改变。结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灶内存在不同程度的炎症细胞的浸润和炎症因子表达增强,炎症反应强度与病灶结构变化存在相关性;炎症反应的程度可能影响了病灶结构的改变;病灶内斑块稳定性降低是引起继发病变的主要原因,也是冠心病猝死的发生机制。
【学位授予单位】:贵州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D919
【图文】:

冠状动脉,HE染色,厚度,统计学意义


外膜可见结缔组织增生及少量淋巴细胞浸润(图 1A~H)。形态学检测指标显示,对照组内膜平均厚度为 1.52 mm,未见脂纹形成、纤维组织增生等病理变化,血管腔面积较大,无血流运行障碍。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冠状动脉内膜厚度、坏死灶厚度均升高,纤维帽厚度、血管腔面积分数降低;纤维帽厚度在发生继发病变的 L3 组中,厚度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组内上述指标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 4)。

血管组织,相关因子,冠状动脉,炎症


义(P<0.05)。病灶内炎症细胞 CD45、CD68 及 CD19 蛋白在对照组、L1、L2、L3 组呈递增的趋势,而 NCAM 在 L3 组中表达量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图 2A~D)。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因子,炎症,免疫组化


注:A~G 依次为 CD45、CD68、CD19、NCAM、ICAM-1、MCP-1、TNF-α 因子的免疫组化图像;A~G(1)-A~G(4)依次为对照组、L1 组、L2 组、L3 组。图 3 炎症相关因子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的表达Fig. 3 The expression of inflammation-related factors in 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lesions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亚玲;李双;;冠心病猝死的法医学鉴定[J];法制博览;2016年27期

2 郭妍;;冠心病猝死能预防吗?[J];祝您健康;2017年02期

3 翟盛煜;梁建峰;经广鑫;;冠心病猝死4例法医学分析[J];广东公安科技;2014年01期

4 任立权;高列花;周敏;李智红;欧阳庆武;张莉;;冠心病猝死的相关危险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年05期

5 吴美凤;;老年冠心病猝死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海南医学;2009年06期

6 曹保卫;;28例青壮年冠心病猝死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09年13期

7 谢先奇;金玉石;;驾驶车辆时冠心病猝死一例[J];广东公安科技;2008年01期

8 谭业文;周卫国;林端瑜;;冠心病猝死一例浅析[J];广东公安科技;2007年01期

9 杨科;老年人冠心病猝死28例临床分析[J];社区医学杂志;2005年04期

10 陈华飞;10例冠心病猝死病人的临床特点及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2004年1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余娜;胡春林;黄燕梅;;3例非典型冠心病猝死患者救治的临床体会[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17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2 张文轩;;浅谈老年人冠心病猝死的有关因素(摘要)[A];'96全国急诊医学和重症抢救护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6年

3 郭郢;单亚明;王广川;;青少年冠心病猝死2例[A];全国第六次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4 陶立华;陶佳南;王燕;吴法尧;李从仁;;无心脏病史的9例冠心病猝死的讨论[A];第四次全国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集(上卷)[C];1991年

5 隋官杰;益西加措;曲珍;罗含欢;德吉;;高原缺氧诱发冠心病猝死的病理学研究[A];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6 陈新山;胡俊;;冠心病猝死心肌肌动蛋白缺失的免疫组化定量研究[A];第五次全国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6年

7 王基锋;陈新山;张毓锵;;房间隔缺损合并肺心病、冠心病猝死1例[A];全国第七次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8 陈新山;黄光照;秦启生;胡俊;;冠心病猝死的病理学研究——(附128例尸检分析)[A];第四次全国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集(上卷)[C];1991年

9 黄瑞亭;;介绍二种冠状动脉阻塞程度的检测方法[A];第五次全国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6年

10 廖国营;;老年猝死86例临床分析[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叶子;人过中年冠心病猝死易发[N];保健时报;2005年

2 贾建军;中年男性警惕冠心病猝死[N];中国医药报;2004年

3 张 禹;冠心病猝死可预防[N];中国中医药报;2002年

4 涂晓文;预防冠心病猝死“宝典”[N];家庭医生报;2006年

5 北京军区总医院主任医师 张禹;冠心病猝死可防[N];光明日报;2001年

6 徐澄;50岁前多吃肥鱼[N];健康时报;2008年

7 徐澄;50岁前多吃肥鱼[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傅悦 吴天飞;成威胁健康“三大杀手”[N];哈尔滨日报;2008年

9 蒲昭和;导致猝死的原因有哪些?[N];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

10 本报记者 王凯;什么是健康生活方式[N];中国妇女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予;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相关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灶内炎症反应对血管结构的影响及其与冠心病猝死的关系[D];贵州医科大学;2019年

2 张慧;369例冠心病猝死的法医学回顾性研究[D];郑州大学;2018年

3 邓英松;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猝死患者冠脉造影特点分析[D];广西医科大学;2009年

4 曾强;proBNP、NTproBNP及sST2在冠心病猝死者体内的表达[D];山西医科大学;2017年

5 叶永维;影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院内猝死患者复苏效果的相关因素分析[D];广西医科大学;2009年

6 付立平;类胰蛋白酶和类糜蛋白酶表达在过敏性反应死亡与冠心病猝死中的法医学意义[D];南方医科大学;2012年

7 孙鑫;冠心病猝死的法医病理学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8 岳霞;冠心病猝死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反应蛋白表达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9 吴华;冠状动脉内膜和内弹力膜病变与冠心病猝死关系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10 刘恺怡;冠心病猝死者冠状动脉与心肌中性激素受体表达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8034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undongyixue/28034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fec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