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特种医学论文 >

肌筋膜触发点疼痛与脊髓中枢P物质和突触素关系探究

发布时间:2020-11-13 23:58
   研究目的:肌筋膜触发点是骨骼肌上可以触摸到的容易被激惹的挛缩结节,其相关临床症状包括疼痛、关节受累、神经麻木、易疲劳、失眠以及一些自主神经症状,其中疼痛是肌筋膜触发点的主要特征,在对触发点局部进行深部按压时可出现局部疼痛或者远处牵涉痛。触发点的形成因素很多,包括各种急慢性损伤、疲劳、营养匮乏、精神压力、遗传等,都会诱发触发点的形成,因而在大众人群中触发点的发生几率较高,有相当一部分运动系统的慢性疼痛都是由触发点活化导致的。关于肌筋膜触发点疼痛的形成机制主要有两个假说:能量危机假说和中枢敏化假说,其中对于触发点疼痛中枢敏化的相关机制仍然处于假设阶段。该假说认为疼痛敏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中枢而不是外周,包括P物质等神经递质的过量释放以及假突触的形成。而在一些其它动物模型中,研究者通过对P物质或突触进行分析,从突触传递效率和突触结构变化等方面来对中枢敏化进行了探讨,但是触发点疼痛是否存在着类似的机制不得而知。并且值得注意的是,疼痛作为触发点的重要诊断标准,在触发点动物模型中却几乎没有研究对疼痛进行评定,而在一些其它的动物模型中,比如坐骨神经疼痛模型、足底切口疼痛模型等,大量的研究都对动物的疼痛进行了评定,方法包括足底刺激后的缩腿阈值、累积评分法、观察大鼠缩腿+舔爪时间之和等。在触发点动物模型中,模型的构造一般位于股内侧肌和腓肠肌,然而对于该两处肌肉进行疼痛的测量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根据触发点相关理论,腓肠肌出现触发点后除了该肌肉本身出现疼痛以外,还会在足底、足跟部形成牵涉痛(筋膜力学思路、牵涉痛思路),这使得通过缩腿阈值来观察动物模型触发点的疼痛情况成为可能。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是将外周触发点疼痛阈值与脊髓背角P物质、突触进行联系,初步探索肌筋膜触发点疼痛在脊髓中枢的生理生化、结构形态学的改变,对Mense的中枢敏化假说进行验证;同时本文还对手法按摩、针刺两种常用治疗方式对触发点的治疗效果进行了比较,为患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将64只雄性SD大鼠(7周龄,体重220-260g)观察一周后随机为空白对照组(16只)和模型组(48只),然后对模型组大鼠进行触发点模型的构造:每周三对大鼠左后肢腓肠肌进行钝性打击,打击后第二天进行离心跑,造模时间共计8周。造模完成后将模型组随机分为3组(造模对照组16只、按摩治疗组16只、针刺治疗组15只),所有大鼠休息4周,不做任何干预。4周后进行疼痛阈值的测量和触发点的诊断,然后对两个治疗组分别进行为期4周、每周一次的手法按摩或针刺治疗,空白对照组和造模对照组则正常喂养。再次对疼痛阈值和触发点进行诊断和评价后取材、进行免疫组化和免疫印迹实验。研究结果:疼痛阈值结果显示治疗前造模对照组、按摩治疗组以及针刺治疗组的平均疼痛阈值分别为:30.08g、29.55g、30.35g,要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的48.08g(P0.05),而该三组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干预期之后该三组的疼痛阈值都有所升高,但是治疗组的值要明显大于造模组,并且针刺治疗组大鼠疼痛阈值明显高于手法治疗组(P0.05)。在对触发点进行诊断时发现治疗前造模对照组与治疗组大鼠之间触发点结节、异常自发电位的出现率同样没有显著差异,但是治疗后治疗组大鼠的触发点和自发电位情况明显好转,其发生率要明显低于造模对照组(P0.05)。免疫组化和免疫印迹结果显示,造模对照组大鼠脊髓背角的P物质含量要明显高于其余三组(P0.05),而其余组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各组大鼠脊髓背角突触素含量未出现显著差异,但与造模对照组相比,针刺治疗组的突触素表达倾向于减少。结论:1肌筋膜触发点模型大鼠对于疼痛较健康大鼠要更敏感,其对疼痛的耐受性要明显低于一般大鼠;触发点模型大鼠疼痛阈值的变化趋势与肌电、触发点触诊等指标较为吻合,因而疼痛阈值可以较为客观直接的反映触发点的活化情况。2肌筋膜触发点的疼痛与脊髓背角P物质的释放有着密切的关系,P物质的过量释放可能是触发点模型大鼠疼痛阈值下降的重要原因。3针刺与手法治疗对于缓解肌筋膜触发点症状都有着积极的效果,并且针刺治疗在缓解疼痛方面可能效果更佳。
【学位单位】:上海体育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R87
【部分图文】:

示意图,大鼠,示意图


大鼠造模系统示意图

示意图,测痛仪,肌电,采集设备


引自 http://www.bio-equip.com/show1equip.asp?equipid=4011832图 2 A 肌电采集设备;B 电子测痛仪及示意图B

流程图,实验技术,流程图,大鼠


脊髓中枢 P 物质和突触素关系探究10图 3 实验技术流程图3.2.3.1 触发点模型的建立将 64 只 SD 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16 只)和造模组(48 只),造模组进行钝性打击+离心跑进行模型的建立。在前 8 周的周三进行打击处理:首先用医用无菌记号笔在大鼠左后肢腓肠肌进行标记,然后按照 1ml/100g 比例用 0.3%戊巴比妥钠进行腹腔麻醉,当大鼠处于麻醉状态后将大鼠置于打击器下方并双手固定,将重量为 1200g 的自由部位从 20cm 的高度落下,击打标记部位,每只大鼠每周仅打击一次。每周四进行离心跑,要求为:在大鼠低速适应(5m/min)5 分钟后逐渐加大速度至 16m/min,在此速度下计时 90min,跑台角度为-16°,途中为保证运动效果是适量给予声音和电刺激,到达规定时间后缓慢降低速度,在低速情况下运动 5min 后归笼。接下来的一周内正常喂养,不进行其它干预,与此同时对照组正常喂养,不作干预。3.2.3.2 疼痛阈值的测量在 8 周的造模时间结束后给予大鼠 4 周休息时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任惠民,卢守祥,贺建广,王俊明;人和鼠脊髓中的P物质阳性结构—PAP法[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1988年02期

2 姜恩魁;李志山;常志杰;孙德玉;;大白鼠垂体P物质含量与卵巢孕酮生成关系的研究[J];锦州医学院学报;1988年02期

3 朱家祥;刘庆莹;卢金活;张喜京;朱长庚;;红核至脊髓的P物质能纤维投射——HRP逆行追踪和免疫组化结合法的研究[J];解剖学报;1988年02期

4 张惠华,陈慰峰;P物质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功能的调整作用[J];中国免疫学杂志;1989年02期

5 崔仁麟;马春红;周宇瑛;;电针镇痛对大鼠脑和脊髓中P物质含量水平的影响[J];针刺研究;1989年Z1期

6 李素荣;陈翠荣;杨杰;田菲;卢懿;魏冉;;免疫臭氧自体血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病人血清P物质的影响[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8年08期

7 肖文明,吴伯瑜,陈晓东,王顺宾;P物质对血管内皮细胞一氧化氮分泌及表达的影响[J];福建医药杂志;2005年05期

8 傅开元,边景檀,马绪臣,张震康;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关节液P物质及其临床意义[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1996年01期

9 陈刚;孙浩;谭镇忠;刘薇;;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血清神经肽Y、P物质和5-羟色胺水平与焦虑抑郁的相关性[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9年03期

10 罗湘闽,廖美红,陈国瑞,林宝杏,陶耕,杨惠芳;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血浆P物质的变化[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洪伟;P物质在小鼠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复发中的作用研究[D];武汉大学;2016年

2 王继江;心迷走节前神经元氨基酸能传入的相互影响及P物质和开胃素的调制[D];复旦大学;2007年

3 邓耀邦;体针结合气功治疗无先兆偏头痛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年

4 于挺敏;P物质及其受体在偏头痛大鼠中脑的变化及硫酸镁对其变化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王扬;电针深刺次髎抑制膀胱过度活动的特异效应及其感觉神经调控机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2年

6 何文智;微痛泻要方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胃肠激素影响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09年

7 卢平;P物质与大鼠结肠动力紊乱的相关研究[D];武汉大学;2016年

8 周云丽;神经激肽受体-1与乳腺癌侵袭转移的相关性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0年

9 高彩荣;过敏性休克和猝死的法医病理学诊断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8年

10 彭平;大鼠多西他赛化疗所致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特点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解志强;纳布啡用于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术后镇痛效果的观察及对外周血P物质、组胺的影响[D];华北理工大学;2018年

2 徐安乐;肌筋膜触发点疼痛与脊髓中枢P物质和突触素关系探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9年

3 张锐红;基于肥大细胞和P物质探讨哮喘大鼠腧穴敏化的机制[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9年

4 王奕润;P物质在糖尿病大鼠胰腺内的变化及其对胰岛细胞物质分泌的影响[D];中国医科大学;2018年

5 郑欣;基于神经肽P物质的抗菌肽设计和抗菌活性研究[D];兰州大学;2014年

6 王武臣;辣椒素对变应性鼻炎大鼠鼻粘膜P物质的表达及其作用的影响[D];宁夏医科大学;2017年

7 朱博驰;头痛宁胶囊对偏头痛大鼠中脑P物质mRNA表达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2年

8 洪有建;Cajal间质细胞及P物质在大鼠脊髓损伤后肠功能障碍中的作用[D];第三军医大学;2017年

9 崔晓燕;羟考酮用于前列腺汽化电切术患者术后PCIA的效果及对外周血P物质和5-HT的影响[D];华北理工大学;2017年

10 李璐希;药物和手术对青光眼患者眼表及其泪液中P物质的影响[D];天津医科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8828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undongyixue/28828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574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