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特种医学论文 >

核心区稳定训练对非特异性腰痛体育生肌肉功能的作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14 14:13
   非特异性腰痛是成年人健康问题中最常见、费用最高和造成残疾最多的问题之一。最近的腰痛治疗指南中强调运动疗法为首选治疗手段,而运动疗法形式多样。基于此,本研究首先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体育生核心肌群的肌肉功能变化进行研究,为第二部分研究奠定理论依据。采用核心区稳定性训练对体育生非特异性腰痛进行干预,探讨核心区稳定训练对体育生非特异性腰痛康复效果及肌肉功能的作用,为非特异性腰痛的康复治疗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证依据。第一部分实验目的在于探讨非特异性腰痛体育生的核心区肌肉功能变化,为第二部分研究开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广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及漓江学院招募患有非特异性腰痛的体育生,并随机选取20名男性体育生;另随机选取正常男性体育生20名。测定核心区肌群肌适能,包括核心区背肌力量、静力性力量及静力性力量耐力(俯卧上身起保持时间)与核心区腹肌动力性力量及动力性力量耐力(仰卧起坐个数)、静力性力量及静力性力量耐力(仰卧卷腹保持时间、仰卧举腿保持时间);并采集核心区背肌、腹肌的表面肌电信号。结果:非特异性腰痛组背部力量、俯卧上身起保持时间及仰卧起坐完成个数、仰卧卷腹保持时间、仰卧举腿保持时间均明显差于正常组(P0.05),核心区背肌、腹肌IEMG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结论:非特异性腰痛体育生核心区肌群功能明显弱于正常体育生。第二部分实验目的在于探讨核心区稳定性训练对体育生非特异性腰痛的疗效及核心区肌肉功能作用。方法:在广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及漓江学院招募非特异性腰痛体育生,最终纳入研究的共41名,男女均有。对41名体育生先根据性别进行分层,再随机分组,最终分为实验组(核心区稳定训练组)和对照组(常规力量训练组),实验组与对照组均进行8周的相应运动康复训练。评定VAS得分、疼痛症状积分的变化;评定核心区肌群肌适能变化,包括核心区背肌力量、静力性力量及静力性力量耐力(俯卧上身起保持时间)与核心区腹肌动力性力量及动力性力量耐力(仰卧起坐个数)、静力性力量及静力性力量耐力(仰卧卷腹保持时间、仰卧举腿保持时间)等指标的变化;采集核心区背肌、腹肌的表面肌电信号;此外,进行临床疗效等级评定,对已治愈的体育生进行4个月的跟踪随访。收集整理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实验后,实验组VAS得分、疼痛症状积分显著低于实验前,背部力量、俯卧上身起保持时间及仰卧起坐完成个数、仰卧卷腹保持时间、仰卧举腿保持时间均优于实验前(P0.05),腰椎功能积分及核心区背肌、腹肌IEMG也明显小于实验前(P0.05)。(2)实验后,对照组VAS得分、疼痛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实验前(P0.05),背部力量、俯卧上身起保持时间及仰卧起坐完成个数、仰卧卷腹保持时间、仰卧举腿保持时间等均明显优于实验前(P0.05),腰椎功能积分也明显高于实验前(P0.05)。(3)实验后,实验组VAS得分、疼痛症状积分及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仰卧卷腹静态保持时间、俯卧上身起静态保持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腰椎功能积分、核心区背部、腹部肌群IEMG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此外,临床疗效等级评定情况优于对照组。结论:(1)核心区稳定训能减轻非特异性腰痛体育生的疼痛程度、改善腰椎功能状况,增强核心肌群肌力及耐力;(2)核心区稳定性训练对非特异性腰痛的疗效及核心区肌肉功能的改善作用均效果优于常规力量训练;且复发率也低于常规力量训练。
【学位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R87
【部分图文】:

技术路线图


技术路线图

肌肉力量,耐力,核心区,背部


图 2 核心区背部肌群肌肉力量与耐力测试1.2.1.2 核心区腹部肌群肌适能测试采用 1 分钟改良仰卧起坐个数评定受试者腹部肌群的动力性力量及力量耐力,受试者取仰卧位于按摩床上,双臂交叉负于胸前,小腿内收,双腿屈膝,脚放于按摩床上,膝关节成 90°为初始姿势,运动时,上半身发力,至肩关节、

肌肉力量,核心区,耐力,腹部


图 3 核心区腹部肌群肌肉力量与耐力测试1.2.2 核心区肌群表面肌电图信号采集与指标测试利用 DASYLab 12.0 生物表面肌电测试系统测定受试者肌肉表面电信号变化情况,进行核心区肌群积分肌电(IEMG)比较,并将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选取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史和福;宋为平;;急性非特异性腰痛主动、被动综合治疗50例报道[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4年08期

2 林吕;;非特异性腰痛的骨筋肉并重特色康复疗法[J];健康之路;2017年04期

3 王斌;非特异性腰痛的临床特征(英文)[J];中国临床康复;2005年18期

4 李长文;宋建东;李停;徐红辉;;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术治疗非特异性腰痛18例[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7年01期

5 冯金升;王玲;;航天飞行中航天员非特异性腰痛的机理探讨[J];颈腰痛杂志;2010年05期

6 孙松峰 ,李希臣 ,时荣海 ,梁勇;非特异性腰痛的原因探讨[J];临床医学;2003年05期

7 周理;邹宇聪;张佩;李义凯;黄坚;陈美雄;袁仕国;;急性非特异性腰痛的腰肌横截面积、脂肪浸润与不对称性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7年02期

8 林建强;龚艳菲;吴立红;余芳;吴玉玲;;卧床休息对急性非特异性腰痛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7年03期

9 袁仕国;秦小红;邹宇聪;张佩;陈美雄;黄坚;李义凯;;推拿与卧床休息干预急性非特异性腰痛的比较[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5年10期

10 徐梅香,王学勤;深部冷冻治疗非特异性腰痛[J];河南外科学杂志;2005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王雪强;核心稳定训练对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神经肌肉功能的作用[D];上海体育学院;2016年

2 甘泽民;针刺配合整脊治疗非特异性腰痛的临床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7年

3 吴山;手法治疗非特异性腰痛的系统评价及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邢荣鑫;核心区稳定训练对非特异性腰痛体育生肌肉功能的作用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9年

2 朱华;三种干预方式治疗非特异性腰痛临床对比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7年

3 张瑶;悬吊循经弹拨法治疗非特异性腰痛的临床疗效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7年

4 苏巍;山西省武警战士非特异性腰痛现况调查及其对生存质量影响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7年

5 张伟;特异性腰痛与非特异性腰痛的对比研究[D];泰山医学院;2012年

6 伍亮;基于肌肉失衡理念的慢性非特异性腰痛临床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8835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undongyixue/28835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5b4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