颞骨内主要结构的螺旋CT三维重建观测及临床意义
本文关键词:颞骨内主要结构的螺旋CT三维重建观测及临床意义,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背景颞骨内的中耳、内耳和面神经管的发育畸形,是临床上造成神经性耳聋和面瘫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螺旋CT具有MPR等三维重建功能,特别是螺旋CT对骨性结构显示良好,在CT影像上颞骨及其内的主要结构能够完整显示,其微细结构也能够较清晰显示。但有关MPR重建颞骨主要结构的资料较少。目的利用螺旋CT图像后处理的MPR等技术,观测中耳和内耳的鼓室、乳突窦、锤骨、砧骨、镫骨、耳蜗、前庭、半规管、圆窗、前庭窗和面神经管的迷路段、前膝部、鼓室段、后膝部、乳突段的位置、形态、径线、角度等,为颞骨内结构病变的临床诊断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信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影像科进行颞骨螺旋CT扫描的检查者影像300例,分为2个年龄组,(1)≤6岁组(8月~6岁),100例(200耳,其中男性50例,女性50例),平均年龄(4.2±0.3)岁;(2)6岁组,200例(400耳,其中男性100例,女性100例),平均(38.5±3.8)岁。将被检查者的影像数据输入CT三维重建工作站,使用ADW 4.2重建软件的MPR技术,分别沿颞骨内主要结构进行影像后处理,显示出所观测结构的全程或最大程度地显示出其全程。使用三维重建工作站内的测量软件,测量颞骨内主要结构的径线等。采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结果1.在中耳的MPR影像上,可以清晰显示镫骨、砧骨、锤骨、砧镫关节、锤砧关节、前庭窗等主要解剖结构。中耳结构的左、右侧和男、女性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小于6岁年龄组和大于6岁年龄组之间的上鼓室的上下径和乳突窦的左右径、前后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他如听小骨等在年龄组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小于6岁年龄组的上鼓室的上下径和乳突窦的左右径、前后径分别为(6.41±1.07)mm、(8.06±1.71)mm、(10.81±1.20)mm,大于6岁年龄组分别为(9.08±0.63)mm、(6.70±0.66)mm、(8.36±0.72)mm。2.在内耳的MPR影像上,可以清晰显示前骨半规管、外骨半规管、后骨半规管、耳蜗、前庭等主要解剖结构。内耳结构的左右侧之间、男女性之间和小于6岁年龄组、大于6岁年龄组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前、后、外骨半规管的周长和圆窗、前庭窗的直径分别为(13.02±1.68)mm、(13.59±1.60)mm、(13.05±1.23)mm和(2.08±0.55)mm、(2.70±0.49)mm,耳蜗高度、长度和前庭长径、宽径分别为(3.50±0.52)mm、(6.21±1.04)mm和(5.75±0.50)mm、(2.90±0.67)mm。3.面神经管的MPR斜矢状位影像可以清晰显示面神经管的乳突段、后膝部和鼓室段,斜轴位影像可以清晰显示鼓室段的起始部、前膝部和面神经管的迷路段。面神经管的左、右侧和男、女性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小于6岁年龄组和大于6岁年龄组之间的面神经管的迷路段长度、鼓室段长度、乳突段长度、后膝部角度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前膝部角度等大多数结构在年龄组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小于6岁年龄组的面神经管的迷路段长度、鼓室段长度、乳突段长度、后膝部角度分别为(3.31±0.73)mm、(10.64±0.77)mm、(12.09±1.1)mm、(115.62±6.44)°,大于6岁年龄组分别为(3.66±0.39)mm、(11.50±1.06)mm、(13.68±1.05)mm、(110.10±6.13)°。结论1.颞骨内的上鼓室的上下径和乳突窦的左右径、前后径及面神经管的迷路段长度、鼓室段长度、乳突段长度、后膝部角度在年龄组之间存在差异,有其年龄特点,提示在临床诊断及手术时应充分考虑到年龄因素。2.颞骨内的听小骨、骨半规管、耳蜗和面神经管的宽度、前膝部角度等无年龄组之间差异,说明这些结构在出生时已达到成人水平,为人工耳蜗等手术提供了解剖学依据。
【关键词】:颞骨 螺旋CT 三维重建
【学位授予单位】:新乡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816.96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0
- 前言10-11
- 材料与方法11-13
- 结果13-28
- 讨论28-33
- 小结33-35
- 附图35-46
- 参考文献46-49
- 综述:常用影像技术在耳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49-58
- 参考文献56-58
- 附录58-59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59-60
- 致谢60-61
- 个人简历6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瑞云,王德文,张振声;全国形态定量和三维重建讲习班在北京举办[J];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1997年03期
2 万明;;多层螺旋CT及三维重建在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1年08期
3 赵安东;连国云;刘志刚;;三维重建技术在寄生虫研究中的应用[J];热带医学杂志;2012年03期
4 王素梅,陈巨坤,蔡祖龙;颅底病变的CT三维重建[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7年11期
5 方驰华,钟世镇,原林,唐雷,王博亮,王兴海,吴坤成,黄文华,张刚庆;数字化虚拟肝脏图像三维重建的初步研究[J];中华外科杂志;2004年02期
6 潘展鹏;杨国敬;丘海胜;戴鸣海;李阳;;螺旋CT扫描和三维重建在胫骨Pilon骨折中的应用[J];浙江临床医学;2006年04期
7 胡荣慧;巫北海;张绍祥;谭立文;王健;陆明;;髋关节CT三维重建与可视化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7年14期
8 马卫华;张树栋;王诗军;盖青竹;赵中原;王维光;刘克贵;;骨盆CT三维重建下髋臼形态的初步研究[J];中国骨与关节外科;2009年01期
9 刘明海;方智鹏;高江平;;单排螺旋CT三维重建在泪道造影中的应用[J];江西医药;2012年06期
10 刘凯;张学燕;;3D打印机与CT三维重建的结合应用[J];实用医技杂志;2013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颖颖;张伟成;;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三维重建技术[A];第三届全国数字成像技术及相关材料发展与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2 彭贞;汪时机;;岩土体CT图像三维重建方法研究[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2)[C];2009年
3 陈昊;焦红杰;康晓鹏;原建荣;周平;胡熙;梅舒婷;;螺旋CT三维重建在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术前应用[A];第六届西部骨科论坛暨贵州省骨科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4 曹治;;多层螺旋CT二维和三维重建在骨折中的临床应用[A];全国医学影像技术学术会议(CMIT-2004)论文汇编[C];2004年
5 李佳;罗月童;龙鹏程;黄善清;闫锋;孔维华;吴宜灿;FDS团队;;三维放射治疗计划系统中快速三维重建方法的研究与应用[A];第二届全国核技术及应用研究学术研讨会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杨玉模;梁玮;;多视角体三维重建中的分层可视性[A];第十五届全国图象图形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7 胡霞;朱虹;;基于生物图像的三维重建技术研究[A];2007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张爱东;李炬;陈发;孙灵霞;;基于面操作的工业CT图像的三维重建[A];2004年CT和三维成像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胡罢生;谭欢庆;曲华丽;邱士军;张雪林;昌仁民;;多层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后逐层显示解剖结构及临床意义[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6年
10 刘帅;陈军;;一种基于物体横向切片的可量测三维重建方法[A];中国测绘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会成立5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质坚 刘海君;航测局申报“国家863计划”专项课题喜获成功[N];中煤地质报;2011年
2 深圳商报记者 肖晗;“博士后创新讲堂”场场精彩[N];深圳商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王星;还原洞窟佛像[N];文汇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俊;基于无序多视影像的三维重建关键技术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2 孙大为;高功率激光焊接等离子体三维重建及能量传输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3 孙向军;场景三维重建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4 王剑;果树枝干三维重建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年
5 刘道明;利用“中国虚拟人”的三维重建构建外科三维诊疗平台[D];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2003年
6 高剑;三维重建应用系统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7 刘勇;基于非定标图象的三维重建方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1年
8 杨宇;水下多通道真彩色三维重建与颜色还原方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9 吴恩启;微细管道内表面检测及三维重建关键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10 朱新勇;肝脏及其内部血管64排螺旋CT扫描数据三维重建及虚拟手术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晔;基于MRI序列的鲨鱼影像三维重建系统的软件设计与实现[D];燕山大学;2015年
2 倪海明;基于多重分形频谱理论的野生东北虎头骨三维重建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3 方程骏;基于双目视觉的自由曲面三维重建研究[D];江南大学;2015年
4 张建;基于双目视觉的三维重建研究与实现[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5 王伟;基于TerraSAR-X影像的城市建筑物的三维重建[D];长安大学;2015年
6 李琛;基于Kinect的三维重建与形态识别[D];长安大学;2015年
7 钱文秀;基于PAL相机的三维重建[D];长安大学;2015年
8 周立阳;基于多视图的鲁棒人体三维重建[D];浙江大学;2016年
9 刘礼铭;基于三维重建的超高分辨率壁画快速数字化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10 杜海洋;基于Kinect的三维重建与动作交互技术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本文关键词:颞骨内主要结构的螺旋CT三维重建观测及临床意义,,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943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undongyixue/4943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