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颌窦解剖结构及形态的锥形束CT影像学分析
发布时间:2017-07-02 11:16
本文关键词:上颌窦解剖结构及形态的锥形束CT影像学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一、研究背景 上颌后牙区的单牙或多牙缺失是口腔种植修复治疗中经常遇到的病例,同时也是口腔种植修复的难点之一。上颌后牙区牙齿长期缺失后由于上颌窦窦腔气化及牙槽骨的吸收常常造成种植可用骨高度不足,加之该区域为上颌窦腔,更增加了手术的难度系数,多数情况下需进行上颌窦骨增量手术,从而增加额外的费用及手术并发症的风险,降低了种植手术的远期成功率。目前临床上多采用两种上颌窦的相关骨增量手术达到增加种植可用骨高度的目的:一种是侧壁开窗法,另一种是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法,这两种手术方法均有相对应的手术适应证及优缺点,在临床上可根据患者具体的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手术方案。 不管是上颌窦外提升骨增量手术还是上颌窦内提升手术,手术的难度系数均与上颌窦的相关解剖结构密不可分,由于上颌窦的不可直视性及可能存在的变异情况,该区域的骨增量手术操作难度系数也会随之增加,故术前对上颌窦的影像学检查分析十分重要。通过观察上颌窦有无解剖结构变异及病态情况,分析上颌后牙种植区牙槽骨的高度、宽度、密度以及相邻解剖结构,可及时修整手术方案及操作术式。头颅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rized tomography)简称CBCT,是近期发展较快、应用较广的一项新型影像学检查方法,最早由意大利和日本学者于20世纪末各自独立研发得出,近年来,在欧美发达国家,已被广泛应用于口腔种植、正畸术前方案制定和术后疗效评价、复杂牙槽外科手术、口腔局部系统重建及牙体牙髓复杂疾病的处理等。锥形束CT的使用不仅缩短了检查时间,而且分辨率大大提高,三维重建图像更加清晰准确,有效放射剂量较传统CT明显降低,并能进行多个层面的切取观察等,这些优势均使得其在临床上不同专业领域的应用日益普及。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人体各组织器官的三维重建有相当多而精细的研究报导,但对上颌窦的大样本的锥形束CT检查及三维重建的研究相对较少,缺乏相关可靠的数据来指导制定上颌后牙区种植手术的上颌窦区骨增量手术方案。应用CBCT技术能准确定位并重组拟种植区的三维图像;能清晰显示检查部位与周围重要解剖结构的位置关系;能准确测量线距和角度;此外还能运用特殊软件模拟植入种植体,从而大大提高了种植手术的准确性和可预期性。 二、目的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通过锥形束CT观察汉族人群上颌窦结构的解剖形态,并进行相关的线性测量: 1、上颌窦骨分隔、骨瘤的发生率、形态、位置分布、高度以及骨分隔走向与腭中缝的夹角,比较不同性别、年龄组、缺牙组有无统计学差异; 2、上颌窦内壁近远中径距离的平均值、最小值和最大值及不同性别、年龄组、缺牙组有无统计学差异; 3、上颌窦内外径宽度的平均值、最小值和最大值及不同性别、年龄组、缺牙组有无统计学差异; 4、上颌窦经颧牙槽嵴水平位的形态特征及分类,比较得出不同性别、年龄组、缺牙组有无统计学差异。 三、材料与方法 1.建立问卷调查信息库: 制作患者问卷调查表:对广东省口腔医院特诊中心收治的因种植治疗需要进行头颅锥形束CT检查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建立问卷调查信息库。 2.实验仪器: 研究使用的测量仪器为QR-DVT9000NEWTOM颌面专用CT,及其随机自带的QR-NNT Version3.00英文版专用测量软件 3.测量方法: (1)校准 打开Volumetric Data模式下检查者的Dicom文件,进入原始数据模式,点击出现矩形框(AP,LL),调整矩形框的大小和基准线,使矩形框包括整个上颌窦及部分下牙列;在矢状切面时,矩形框的水平基准线与前鼻棘点与后鼻棘点的连线平行;在水平切面时,调整矩形框的基准线,使基准线的水平线均经过上颌窦前外侧壁与后外侧壁及颧骨颧弓的交界处,垂直线与鼻中隔平行;在冠状位时,调整矩形框的倾斜角度,使左右侧上颌窦前外侧壁与后外侧壁及颧骨颧弓的对称的交界点同时出现在同一切面。调整合适的对比度和灰阶度,完成最终校准。 (2)上颌窦骨分隔、骨瘤 进入检查者校准后的CBCT三维重建后的影像资料数据库,打开观察栏,在各层面调整观察位置,若存在骨分隔、骨瘤,将骨分隔、骨瘤平均三等分,切取对应的矢状切面,以该切面的上颌窦作为观察和测量的对象,观察骨分隔、骨瘤的形态,在该矢状切面做上颌窦底壁的切线,顺骨分隔走向划线与底壁切线相交于B点,骨分隔最高点为H点,用软件中的距离测量工具测量H点至B点的距离作为骨分隔的高度测量数值,测量值大于2.5mm计入存在骨分隔;用角度测量工具测量骨分隔走向与腭中缝的夹角,取锐角或直角作为角度测量值。 (3)上颌窦内壁近远中径距离 Study模式下的MPR栏,记录此页面中冠状切面栏中平齐硬腭鼻腔侧皮质骨最低点对应的水平切面所在的层数号Ax(n),在Freecut栏在该水平切面上方10mm处,截取轴面,用软件长度测量工具测量上颌窦内壁垂直向近远中径距离。 (4)上颌窦内外径宽度 Study模式下的MPR栏,转入Freecut栏中,截取以ZAC line为基准线的冠状切面,在该切面中用工具栏中的软件长度测量工具,以硬腭水平面为基准,测量上颌窦内壁至外侧壁的距离为上颌窦内外径宽度。 (5)上颌窦形态 点击Study模式下的3D栏,进入New3D后Load3D,正面观上的Cutting模式截取去除双侧眶下孔上方骨质结构,Top观截取余留上颌窦区域,记录此轴位的上颌窦的形态特征并归类。 4.统计方法 采用SPSS16.0软件包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对骨分隔高度与角度测量进行统计描述,平均值用(X±S)表示。上颌窦骨分隔、骨瘤左右侧比较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上颌窦骨分隔、骨瘤的发生情况与性别、年龄、后牙缺失的关系采用χ2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上颌窦内壁近远中径距离、上颌窦内外径宽度进行统计学描述,并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左右间比较,采用单个重复测量因素方差分析对不同年龄组间及缺牙分组进行组间比较。上颌窦形态进行统计描述。P0.05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四、结果 本临床试验收集调查问卷523份,其中有效数据484份,再排除无效锥形束CT数据33份,最终纳入数据为451例。其中男性278人,女性173人,年龄最大者为86岁,最小为18岁。 1.上颌窦骨分隔 (1)骨分隔、骨瘤发生率 451例研究对象中,以检查者例数为对象,有147例检查者(32.59%)存在上颌窦骨分隔,18例(3.99%)存在骨瘤;以上颌窦数为对象,有205个(22.73%)上颌窦发现骨分隔,19个(2.11%)上颌窦发现骨瘤;58例检查者(12.86%)出现2个或2个以上骨分隔或骨瘤,36例(7.98%)双侧上颌窦同时出现骨分隔或骨瘤,12例同时出现骨分隔和骨瘤。男女之间骨分隔、骨瘤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不同缺牙分组和年龄组的上颌窦骨分隔、骨瘤的发生率进行χ2检验,结果显示差异无显著性。 (2)骨分隔、骨瘤形态 451例研究对象中,骨分隔的形态以锯齿型为主,共91例(40.44%),嵴状和三叶状分别是70例(31.11%)和64例(28.45%)。骨瘤的形态随所在位置而异,以卵圆形为主,共18例(85.72%),附着于上颌窦底壁者有豌豆形1例(4.76%)、类碗状形2例(9.52%)。 (3)骨分隔、骨瘤位置 骨分隔、骨瘤的位置主要位于上颌窦中部,分别为112例和15例(发生率分别为49.78%、71.43%),其次为前部,分别为65例和5例(发生率分别为28.89%、23.81%),骨分隔和骨瘤均最少在后部发生,共发现了48例骨分隔和1例骨瘤(发生率分别为21.33%、4.76%)。 (4)骨分隔高度及角度 骨分隔的高度平均为5.91mm±3.01mm,男性为6.09mm±3.32mm,女性为5.66mm±2.56mm;骨分隔与腭中缝的平均夹角为67.07°±16.000,男性为67.47°±15.78°,女性为66.43°±16.36°。男女之间骨分隔高度和角度无显著性差异;骨分隔不同分型的高度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三叶状与嵴状、锯齿状之间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位于前份的骨分隔与腭中缝的夹角同位于中份和后份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2.上颌窦内壁近远中径距离 排除两份特殊病例外,共获得449份数据数据,其中上颌窦内壁近远中径距离右侧最大值为44.40mm,最小值为12.80mm,平均为34.41mm±4.41mm;左侧上颌窦内壁近远中径距离最大值为46.10mm,最小值为4.00mm,平均为34.40mm±4.71mm.左右侧上颌窦内壁近远中径距离间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P0.05,表示上颌窦内壁近远中径距离左右侧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及缺牙分型等比较显示均无统计学差异。 3.上颌窦内外径宽度 451例检查者中有43例单侧上颌窦内外径宽度无法进行测量,74例双侧无法进行测量,对双侧均有测量值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为:右侧上颌窦内外径宽度最小值为3.80mmm,最大值为32.50mm,平均为16.44mm±5.11mm;左侧上颌窦内外侧宽度最小值为5.20mmm,最大值为31.00mm,平均为16.64±4.87mm。 4.上颌窦形态 总共有451对上颌窦,大部分上颌窦左右侧基本对称,部分上颌窦内可见骨分隔形状,水平面观上颌窦形态有类三角形、半月形、类椭圆型。其中类三角形占多数,为358例(79.38%),类椭圆形者71例(15.74%),半月形者22例(4.88%)。 五、结论 应用锥形束CT能较准确的的观察上颌窦骨分隔、骨瘤的情况,并进行准确的线性测量,同时观察上颌窦的形态特征,通过本实验的锥形束CT数据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以检查者例数为对象,有32.59%的例数存在上颌窦骨分隔,3.99%存在骨瘤;以上颌窦数为对象,有22.73%的上颌窦存在骨分隔,2.11%的上颌窦存在骨瘤,骨分隔及骨瘤多见于上颌窦中份区域。 2.上颌窦内壁近远中径距离变化范围在右侧为12.80mm-44.40mm,左侧为4.00mm-46.1Omm,左右侧对比无统计学差异。 3.右侧上颌窦内外径宽度最小值为3.80mmm,最大值为32.50mm;左侧上颌窦内外径宽度最小值为5.20mm,最大值为31.00mm。 4.上颌窦形态水平面观以类三角形多见,类椭圆形其次,类半月形最少见。
【关键词】:锥形束CT(CBCT) 上颌窦 种植 骨分隔
【学位授予单位】:南方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783.6;R816.98
【目录】:
- 摘要3-9
- ABSTRACT9-20
- 前言20-25
- 材料和方法25-34
- 1. 研究对象25-26
- 2. 测量仪器26
- 3. 测量内容及方法26-33
- 4. 统计学方法33-34
- 结果34-45
- 1. 上颌窦骨分隔36-41
- 2. 上颌窦内壁近远中径距离41-42
- 3. 上颌窦内外径宽度42-43
- 4. 上颌窦形态43-45
- 讨论45-53
- 1. 锥形束CT的应用45
- 2. 测量基准的制定45-47
- 3. 上颌窦骨分隔、骨瘤47-50
- 4. 上颌窦内壁近远中径距离50
- 5. 上颌窦内外径宽度50-51
- 6. 上颌窦形态51
- 7. 小结51-53
- 全文总结53-55
- 参考文献55-62
- 附录62-67
- 成果67-68
- 致谢68-7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袁小平;谢榜昆;林笑丰;梁碧玲;张帆;李洁婷;;颌骨肿瘤多层螺旋CT的诊断价值[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8年09期
2 侯敏;王洪云;宋大立;蔡智芳;张洪杰;肖玲;;锥束CT在正颌外科中的应用[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09年05期
3 王卫红;邵聪吉;马开宇;黎明;许彪;;CT三维重建在诊治上颌骨埋伏牙中的应用[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8年03期
4 徐梅;杨帆;王仁飞;;正常人上颌窦CBCT影像学特征分析[J];上海口腔医学;2011年02期
5 刘天涛;黄建生;王险峰;刘琼;戚娟娟;谢宇;连珊;;基于CBCT对汉族人群上颌窦骨分隔的影像学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2年10期
本文关键词:上颌窦解剖结构及形态的锥形束CT影像学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096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undongyixue/509687.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