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散加权成像表观弥散系数预测肺癌放疗疗效与预后分析
本文关键词:弥散加权成像表观弥散系数预测肺癌放疗疗效与预后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肺癌 放射疗法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表面弥散系数 疗效
【摘要】:目的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可反映放疗前后肿瘤内部的功能变化及肿瘤细胞的存活情况,从而为肺癌疗效评价及预后评估提供重要参考信息。本研究通过测量肺癌患者放疗前后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WI)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的大小及变化情况,探讨该技术在预测肺癌放疗疗效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1-01-01-2013-10-31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收治接受三维适形或调强放疗的Ⅲ期肺癌患者34例。处方剂量50~66Gy,单次2~2.2Gy。放疗前后1周内行CT扫描及磁共振检查,应用CT、DWI ADC表观弥散系数评价放疗疗效,并与生存相结合进行预后分析。结果全组患者治疗前后可测量原发灶ADC值分别为(1.03±0.12)×10-3和(1.41±0.10)×10-3 mm2/s,治疗后ADC值明显高于治疗前,z=-4.541,P0.001。非小细胞癌组与小细胞癌组肿瘤退缩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038,P=0.002。非小细胞癌组与小细胞癌组治疗前(z=-0.527,P=0.598)及治疗后(z=-1.353,P=0.176)原发灶AD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小细胞癌组治疗前后ADC值变化更显著,z=-3.337,P=0.001。非小细胞癌组治疗前ADC值、ΔADC与肿瘤退缩率之间存在关联性,r值分别为-0.432和0.604,P值分别为0.016和0.001。治疗前低ADC值组(≤1.03×10-3 mm2/s)和高ADC值组(1.03×10-3 mm2/s)1年生存率分别为69.2%和17.7%,2年为23.1%和0,3年为23.1%和0,χ2=5.577,P=0.018。低ΔADC值组(≤0.41×10-3 mm2/s)和高ΔADC值组(0.41×10-3 mm2/s)1年生存率分别为29.4%和62.5%,2年为0和37.5%,3年为0和37.5%,χ2=6.989,P=0.008。治疗后低ADC值和高ADC值组,1年生存率分别为27.3%和57.1%,2年为0和21.4%,3年为0和21.4%,χ2=7.626,P=0.006。Cox回归模型单因素分析显示,非小细胞癌患者放疗前和放疗后ADC值大小、治疗前后ADC值变化为预后影响因素。小细胞癌组仅ΔADC值与肿瘤退缩率存在负相关,r=-0.840,P=0.005;Cox回归模型单因素分析显示,治疗前后ADC值变化、治疗后ADC值大小为预后影响因素,Wald=3.935和4.495,P=0.047和0.034。结论肺癌患者放疗前后ADC值变化、治疗末ADC值大小为预后影响因素,经治疗后ADC值变化显著者及治疗末高ADC值表达者提示预后良好,对于非小细胞癌患者治疗前高ADC值表达者提示预后不良。
【作者单位】: 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放疗科;
【关键词】: 肺癌 放射疗法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表面弥散系数 疗效
【分类号】:R730.55;R734.2;R445.2
【正文快照】: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6,23(4):253-257Chin J Cancer Prev Treat,2016,23(4):253-257当前肺癌非手术治疗后近期疗效主要通过CT、MR和PET等影像学检查来进行疗效评估及预后判断。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WI)是核磁共振的一种功能成像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继红;ウツトハムス玲子;丁军;蒋世旭;杨海山;早川和重;;细胞密度与表观弥散系数的相关性探讨[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6年04期
2 魏友平;沈钧康;张彩元;;正常人脑表观弥散系数值定量测量的方法[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年01期
3 邹松;余庆华;沉东挥;陈春霞;;新生儿及儿童脑白质发育磁共振表观弥散系数均值的变化[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2010年03期
4 威晋;陈光亮;段青;薛蕴菁;;表观弥散系数在前列腺良恶性病变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科学;2011年20期
5 李琢;薛华丹;何泳蓝;雷晶;金征宇;;基于磁共振表观弥散系数分布的淋巴结良恶性鉴别方法研究[J];磁共振成像;2011年05期
6 董洋;王秀河;黄耀熊;黄力;;不同弥散梯度方向在人脑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中的应用(英文)[J];中国临床康复;2006年10期
7 曾旭;周芷溪;董国礼;许林;肖兵;高才良;;正常腰椎表观弥散系数值大小及其变化规律[J];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2012年05期
8 马得廷;王君霞;孔庆奎;谢元忠;;中脑脚间区弥散加权成像信号与表观弥散系数的分析研究[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4年02期
9 牛蕾;刘学军;隋庆兰;;表观弥散系数评价脑内病变周围水肿性质的价值[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10 陈杰;邢伟;生晶;田建明;陈明;;相对表观弥散系数鉴别兔良、恶性淋巴结[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0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杜鲲;管生;王志伟;刘朝;彭强;;磁共振表观弥散系数评价肝癌TACE术后疗效的临床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放射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2 鲁宏;章士正;胡惠;何健;赵峰;吴涛;;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水通道蛋白-4表达与弥散加权成像表观弥散系数的相关性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16次全国放射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烁;全身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的动物模型及临床初步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姚逸琦;不同放射敏感性荷人鼻咽癌裸鼠照射后表观弥散系数变化规律及其与组织病理学特征的相关性分析[D];福建医科大学;2012年
2 牛蕾;表观弥散系数评价脑内病变周围水肿性质[D];青岛大学;2012年
3 徐琳;磁共振DWI及其ADC值在乳腺病变良恶性鉴别方面的价值[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4 张思聪;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下咽癌中的应用价值[D];浙江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5156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undongyixue/5156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