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行任务负荷模型和睡眠剥夺模型的生理心理评估
本文关键词:飞行任务负荷模型和睡眠剥夺模型的生理心理评估
更多相关文章: 飞行疲劳 任务负荷 睡眠剥夺 中枢组织血氧饱和度 静态立位平衡
【摘要】:飞行疲劳是引发飞行事故的重要推手,飞行疲劳评估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如果能够有效地评估飞行人员生理心理功能状态,界定飞行疲劳,及时实施预警,对于预防人为事故具有重要的意义。本团队旨在构建一套准确、无创、便捷的飞行人员生理心理功能状态评估、飞行疲劳预警系统。近年来,针对疲劳状态下中枢组织血氧参数变化以及静态立位平衡功能改变的研究,受到了广泛关注。我们希望在团队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结合新兴的技术,能够建立新型飞行疲劳评估指标,为飞行人员生理心理功能状态评估及预警系统的研制打下基础。本阶段,我们主要通过常用模型进行研究,从飞行疲劳的诱发因素入手,我们采用了飞行任务负荷模型和睡眠剥夺模型。本课题进行了以下方面的研究:第一部分:模拟飞行任务的挑选目的:针对飞行任务负荷模型,目前尚无统一的构建标准,我们希望通过实验及分析,挑选出现有条件下负荷水平尽可能贴近真实飞行任务的模拟飞行任务,为任务负荷模型的构建打下基础。方法:本实验要求30名飞行员在完成真实飞行任务和不同模拟飞行任务后使用NASA-TLX量表对各项任务的负荷水平进行评价,分析真实飞行负荷水平,并对比分析各类模拟任务的负荷水平。结果:对被试的真实飞行负荷NASA-TLX评分和多任务负荷NASA-TLX评分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两者在心理需求,努力程度以及总分三个维度呈线性相关(p0.05)。多任务测试的成绩在飞行人员群体中呈正态分布(KS检验,α=0.2)结论:从现有条件来讲,人机功能多任务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模拟真实飞行任务的负荷水平。同时飞行人员多任务负荷的成绩呈正态分布,说明多任务负荷在飞行员群体内有较好的分布形态,不存在天花板效应和地板效应,其难度和可操作性较好。第二部分:飞行任务负荷模型的生理心理评估目的:构建飞行任务负荷模型,探索任务负荷状态下中枢组织血氧参数的变化规律,验证静态立位平衡功能对任务负荷模型评估的可行性,同时揭示其他生理、心理学指标的变化规律。方法:某军校男性学员,选取50人作为被试,将他们随机分配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5人。本实验选择2h持续人机功能多重任务来构建任务负荷模型。实验前和实验后被试分别进行作业绩效测验、NASA-TLX评分及静态立位平衡功能评估,实验过程中,对被试进行实时中枢组织血氧参数监测。数据使用多变量检验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实验后,实验组NASA-TLX量表总分高于对照组(p0.01);同时,实验组任务负荷后的NASA-TLX量表总分明显高于实验前静息状态(p0.01)。实验后,实验组作业绩效的正确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作业绩效的错误率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任务负荷后,相对于静息状态,作业绩效的正确率下降(p0.01),作业绩效的错误率升高(p0.01)。实验后,两组PO姿势下平衡指数-1(BI-1)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实验组在任务负荷后,平衡指数-1(BI-1)相对于静息状态升高(p0.01)。实验过程中,实验组的中枢组织血氧饱和度与对照组存在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中枢组织血氧饱和度与静息状态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被试主观评价及作业绩效的变化表明本模型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模拟飞行疲劳。验证了PO姿势下平衡指数-1(BI-1)对任务负荷所致疲劳评估的准确性,初步认为平衡指数-1(BI-1)可以用来对任务负荷所致疲劳状态进行评估。揭示了中枢组织血氧参数在飞行任务负荷疲劳模型下的变化规律。为后期继续使用近红外组织血氧监测手段对飞行疲劳进行研究打下了基础。第三部分:睡眠剥夺模型的生理心理评估目的:探索睡眠剥夺模拟飞行疲劳状态下中枢组织血氧参数的变化规律,探索静态立位平衡功能在该模型评估中的作用,同时揭示其他生理心理学指标的变化规律。方法:选取符合招募条件的37名大学生作为被试,每名被试者睡眠剥夺时间为40小时。第一天10点左右采集完所有测验的基础数据,之后每隔12小时采集一次数据,采集数据包括作业绩效成绩、立位平衡功能参数及中枢组织血氧参数。结果:被试各个数据采集点的作业绩效与基础状态比较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被试中枢组织血氧饱和度以及各类血红蛋白的浓度变化量与基础状态比较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24h睡眠剥夺后,被试在睁眼站立(NO)姿势下的静态立位平衡指标变化最为明显,该姿势下的8个频域参数(F1-F8)和5个时域参数(CA、EVA、RA、SDY、UAPL)相对于基础状态都发生了改变(p0.05)。我们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将发生改变的指标综合,形成平衡指数-2(BI-2),并发现各阶段BI-2与基础状态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BI-2=2.835F1+3.962F2+5.352F3+6.774F4+8.769F5+7.741F6+42.652F7+101.157F8+457.7CA+155.406SDy+30.639结论:在睡眠剥夺所致的疲劳模型中,脑组织血氧参数未发生明显改变;NO姿势下静态立位平衡功能指标变化最敏感,并构建了NO姿势下平衡指数-2(BI-2)这一新的指标,初步认为该指标可用来评估睡眠问题、生物节律紊乱等导致的飞行疲劳。
【关键词】:飞行疲劳 任务负荷 睡眠剥夺 中枢组织血氧饱和度 静态立位平衡
【学位授予单位】:第四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856
【目录】:
- 缩略词表5-7
- 中文摘要7-10
- Abstract10-14
- 前言14-16
- 文献回顾16-25
- 整体研究设计25-29
- 1 问题提出25
- 2 研究意义25-26
- 3 立题依据26-27
- 4 技术路线27-28
- 5 研究重点及创新点28-29
- 第一部分:模拟飞行任务的挑选29-35
- 1 实验目的29
- 2 实验对象29
- 3 实验工具29-30
- 4 实验计划30-31
- 5 实施过程31
- 6 数据处理方法31
- 7 实验结果31-33
- 8 讨论33-35
- 第二部分:飞行任务负荷模型的生理心理评估35-48
- 1 实验目的35
- 2 实验对象35
- 3 实验工具35-38
- 4 实施过程38
- 5 数据处理方法38-39
- 6 实验结果39-45
- 7 讨论45-47
- 8 小结47-48
- 第三部分:睡眠剥夺模型的生理心理评估48-58
- 1 实验目的48
- 2 实验对象48
- 3 实验工具48-50
- 4 实施过程50
- 5 数据处理方法50
- 6 实验结果50-56
- 7 讨论56-57
- 8 小结57-58
- 全文总结58-61
- 1 研究结果58-59
- 2 研究不足与展望59-61
- 参考文献61-67
- 附录67-70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70-72
- 致谢7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晓翠;沙志晶;;睡眠剥夺对飞行员的影响及预防[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9年11期
2 付兆君,马瑞山;睡眠剥夺对工作绩效的影响[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0年04期
3 王明时,刘瑾,诸强,朱险峰,刘忠国,周凯;睡眠剥夺对脑认知和脑电复杂性的影响[J];天津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4 陈晓翠;沙志晶;;睡眠剥夺对飞行员的影响及预防[J];空军总医院学报;2009年04期
5 马如梦;马进;李津强;;24h睡眠剥夺前后平衡能力变化的初探[J];医学研究杂志;2010年10期
6 张舒,吴兴裕,韩厉萍,李学义,姚永杰;48h睡眠剥夺对追踪作业工效、双手协调能力的影响[J];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1997年03期
7 李宁;张九妹;刘锡禹;;睡眠剥夺对视觉短时记忆的脑电信息传输影响研究[J];现代仪器与医疗;2014年01期
8 李砚锋,詹皓,李彤,韦四煌,辛益妹,葛朝丽,王若永;48h睡眠剥夺对正常人双重任务能力和疲劳感的影响[J];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2005年02期
9 刘学勇;白延强;刘芳;王峻;景晓路;秦海波;吴斌;;72h睡眠剥夺和社会隔离的心理效应和对抗措施研究[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8年03期
10 张恒义;邵晓卓;周骏;;睡眠剥夺疲劳模型大鼠脑电分析[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1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金彩;林子江;刘文;蒋索;;睡眠剥夺对人的不同范畴记忆的影响[A];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换届选举暨“‘治未病’及亚健康防治论坛”论文集[C];2008年
2 林子江;何金彩;蒋索;;睡眠剥夺对人的不同范畴记忆的影响[A];2007年浙江省神经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3 张宜静;刘学勇;吴斌;;睡眠剥夺复合情境对模拟航天应急操作绩效的影响[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第七次学术年会会议手册及文集[C];2009年
4 宋国萍;苗丹民;皇甫恩;陈足怀;冯学文;;睡眠剥夺对大鼠学习和行为的影响[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5 杨素荣;孙慧;姚明辉;;连续睡眠剥夺对未成年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及机制[A];中国药理学会第十次全国学术会议专刊[C];2009年
6 常大川;赵忠新;包旭芳;郑良成;张鹏;;30小时全睡眠剥夺后不同时长恢复性小睡对青年男性睡眠惯性的影响[A];第三届中国睡眠医学论坛论文汇编[C];2009年
7 赵正卿;向正华;赵忠新;;不同时程REM睡眠剥夺对大鼠下丘脑神经肽S表达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8 李训军;蒋晓江;严家川;张涛;钟代曲;;48小时睡眠剥夺对战士心理状态及血浆皮质醇浓度的影响[A];第四届中国睡眠医学论坛论文汇编[C];2011年
9 李砚锋;詹皓;辛益妹;唐桂香;韦四煌;;48h睡眠剥夺对正常男性青年单、双重任务操作能力的影响[A];中国生理学会第六届应用生理学委员会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10 朱红莲;张静芳;张群芳;赵忠新;;REM睡眠剥夺与恢复睡眠及药物干预对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nNOS免疫阳性细胞表达数目的影响[A];第三届全国睡眠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刘长云;睡眠剥夺影响人体免疫功能[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2 宋国萍 苗丹民;睡眠缺失对医生的影响及其解决方法[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3 宋国萍 苗丹民;关注医生睡眠[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4 金振蓉;睡得少睡得晚的危害不容忽视[N];光明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亚晶;睡眠剥夺对大鼠心脏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9年
2 李贵海;固本培元、养心安神法对慢性睡眠剥夺大鼠模型作用机制的理论和实验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6年
3 雷煜;睡眠剥夺影响大脑认知功能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6年
4 赵秋影;母亲妊娠期间睡眠剥夺对子代行为的影响及其神经炎症途径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5 彭华;REM睡眠剥夺对大鼠空间记忆的影响机制及莫达非尼的干预[D];第二军医大学;2008年
6 李振;GABA能药物干预对REM睡眠剥夺大鼠认知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8年
7 樊双义;连续作业与睡眠剥夺对认知功能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0年
8 叶恩茂;睡眠剥夺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09年
9 王贵平;REM睡眠剥夺对大鼠空间记忆、海马CaN的影响及FK506的干预作用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9年
10 李宁;睡眠剥夺对大脑认知能力及脑电特征的影响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建欧;REM睡眠剥夺对大鼠脑内热休克蛋白70和神经元骨架蛋白表达的影响[D];第二军医大学;2003年
2 赵会利;睡眠剥夺后海马蛋白质组学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3 周瑾;睡眠剥夺大鼠海马蛋白质组学研究及维生素C对其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4 姚朝宗;睡眠剥夺对大鼠不同脑区5羟色胺1A受体、多巴胺受体基因表达的影响[D];新乡医学院;2015年
5 郭兴道;基于蛋白质组学技术对睡眠剥夺大鼠血清的初步研究[D];河北北方学院;2015年
6 呙霞;睡眠剥夺小鼠模型的建立及宁心安神法的干预作用[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5年
7 欧阳靖良;睡眠剥夺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及生物信息学分析[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8 彭燕;孕期睡眠剥夺对子代情感和认知功能影响及机制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5年
9 袁蓉;活血安神法“双心”同调对睡眠剥夺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10 赵典;慢性睡眠剥夺对小鼠认知功能与β样淀粉蛋白及代谢相关分子表达影响[D];遵义医学院;2016年
,本文编号:5501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undongyixue/5501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