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对运动性疲劳大鼠中枢强啡肽-A水平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电针对运动性疲劳大鼠中枢强啡肽-A水平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运动性疲劳 电针 中枢神经系统 内源性阿片肽 强啡肽-A
【摘要】:运动性疲劳问题是运动生理学、运动医学以及运动生物化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也是运动训练学所要克服的核心问题之一。运动性疲劳的产生受外周和中枢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人们已提出能量耗竭学说、代谢产物堆积学说、离子代谢紊乱学说和内分泌机能调节下降学说等,从机体外周角度对运动疲劳给予了一定合理的解释。中枢神经系统与运动性疲劳间存在紧密的联系,运动可以导致中枢性疲劳,而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紊乱是造成运动疲劳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运动疲劳的中枢机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研究发现适度的运动可激发中枢多种内源性阿片肽的释放,高强度运动可提高中枢强啡肽水平。内源性阿片肽可能参与运动性疲劳的调节和恢复。强啡肽-A(DYN-A)作为内源性阿片肽家族中的一类,具有多种生理活性作用,其在运动性中枢疲劳中的作用值得研究。电针是治疗运动疲劳的安全、有效手段,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关于电针是否能够通过改变中枢DYN-A水平改善运动疲劳尚不清楚。本实验使用电针预防和治疗大鼠的运动性疲劳,检测DYN-A的免疫样活性以及运动相关生化指标的变化,探讨DYN-A参与电针治疗运动性中枢疲劳的机制。选用5周龄雄性健康SD大鼠84只,体重200±20g,随机分为空白组(C)、电针组(EA)、运动组(EX)和运动电针组(EX+EA)四组。EA组大鼠试验第1天,采用2/100Hz电针大鼠双侧足三里穴,每次15min,每隔2天电针1次。EX组大鼠进行7周的跑台训练。EX+EA组大鼠进行跑台训练,第1次运动训练完休息3h后开始电针,随后运动和电针方式分别同EX组和EA组。C组大鼠不作运动或电针处理。C组和EX组鼠适应和保定同EA组和EA+EX组。各组分别于试验第5、6和7周取7只大鼠采集血液,灌流后采取脑组织样品。采用生化试剂检测血红蛋白(HB)、血尿素氮(BUN)、血乳酸(BLA)和血糖(GLU)含量。采用SABC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苍白球(GP)、尾壳核(CPu)、伏核(ACB)、下丘脑弓状核(ARH)、中缝大核(NRM)、臂旁核(PBN)、中缝背核(NRD)和孤束核(SOL)核团中DYN-A的免疫样活性。结果表明,EX组大鼠HB含量在第7周比C组显著降低(p=0.001),EA组或EX+EA组HB含量在第7周显著高于EX组(p=0.000或0.028);EX组BLA浓度在第6周和第7周显著高于C组(p=0.007或p=0.000),EX+EA组BLA浓度在第7周显著低于EX组(p=0.042);EX组BUN浓度在第6周和第7周显著高于C组(p=0.000),EX+EA组BUN浓度在第6周(p=0.032)和第7周(p=0.028)时显著低于EX组;EX组大鼠GLU浓度在第7周时低于C组(p=1.000),EA组GLU浓度在第7周高于C组(p=1.000),但均不显著,EX+EA组与其它各组间GLU浓度均无显著差异(p0.05)。与C组相比,EX组NRM DYN-A免疫样活性显著减少(p0.05),EA组显著增加(p0.05),EX+EA组NRM DYN-A免疫样活性显著高于EX组。EX组PBN DYN-A免疫样活性则在第6和7周减少(p0.05),EA组在6、7周显著升高(p0.05),EX+EA组PBN DYN-A免疫样活性高于EX组(p0.05)。EX组SOL DYN-A免疫样活性在第6和7周时低于C组(p0.05),EX+EA组SOL DYN-A免疫样活性在第6和7周时高于EX组(p0.05)。与C组比,EX和EA组中ACB、CPu和NRD的DYN-A免疫样活性均显著增加(p0.05),EX+EA组ACB在第7周时以及CPu和NRD在第6和7周时显著低于EX组(p0.05)。EX组和EA组ARH和GP DYN-A免疫样活性在第5和7周时显著高于C组(p0.05)。EX+EA组ARH DYN-A免疫样活性在第6和7周时显著高于EX组(p0.05),GP DYN-A免疫样活性在第5、6和7周时均显著高于EX组(p0.05)。以上实验结果显示了电针治疗运动性疲劳大鼠时生化指标和DYN-A水平的变化情况。表明电针可以有效降低运动疲劳大鼠BUN、BLA,增加GLU和HB,调节运动疲劳时ACB、GP、CPu、ARH、NRD、PBN、SOL和NRM等核团DYN-A的水平,维持DYN-A水平动态稳定,从而使机体更好的适应运动强度。该结果有助于进一步阐明电针治疗运动疲劳的中枢机制以及中枢阿片肽对于运动疲劳的调节机制,在临床应用中有利于人们更好地使用电针治疗运动疲劳,促进身体健康和提高运动员的比赛成绩。
【关键词】:运动性疲劳 电针 中枢神经系统 内源性阿片肽 强啡肽-A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87
【目录】:
- 摘要7-9
- ABSTRACT9-12
- 缩略语表12-13
- 1 前言13-22
- 1.1 文献综述:运动性疲劳13-19
- 1.1.1 运动性疲劳研究的发展过程13
- 1.1.2 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外周机制13-14
- 1.1.3 运动性疲劳中枢机制的研究进展14-15
- 1.1.4 阿片肽与运动性疲劳关系的研究15-18
- 1.1.5 电针对运动性疲劳调节作用的研究18-19
- 1.2 研究内容19-20
- 1.2.1 运动疲劳模型的建立19-20
- 1.2.2 与运动疲劳相关生理生化指标以及中枢强啡肽水平20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20-21
- 1.4 研究创新点21-22
- 2 材料与方法22-33
- 2.1 主要的仪器设备22-23
- 2.2 主要的药品和试剂23
- 2.3 主要的溶液以及试剂的配制23-24
- 2.4 实验动物的准备和分组24
- 2.5 大鼠跑台运动疲劳模型24-25
- 2.6 电针足三里穴位25-26
- 2.7 生化指标的测定26
- 2.8 核团的取材26-27
- 2.9 强啡肽-A蛋白的测定27-32
- 2.9.1 免疫组化片的制备27-31
- 2.9.2 免疫组化过程31-32
- 2.9.3 核团强啡肽-A免疫样活性的观测32
- 2.10 统计分析32-33
- 3 结果与分析33-37
- 3.1 运动疲劳大鼠的生理改变33
- 3.2 运动疲劳大鼠的生化变化33-35
- 3.2.1 血红蛋白含量变化33-34
- 3.2.2 血乳酸浓度变化34
- 3.2.3 血尿素氮浓度变化34-35
- 3.2.4 血糖浓度变化35
- 3.3 运动疲劳大鼠中枢强啡肽-A免疫样活性变化35-37
- 4 讨论37-43
- 4.1 大鼠慢性运动疲劳模型的建立37
- 4.2 大鼠电针的影响因素37-38
- 4.3 电针对运动疲劳大鼠生化指标的影响38-40
- 4.4 电针对运动疲劳大鼠中枢强啡肽-A免疫样活性的影响40-43
- 5 结论43-44
- 参考文献44-53
- 附录53-62
- 致谢6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礼皙,徐晓阳,邓树勋;钙与运动性肌肉疲劳[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2 费宏,谢国玺,韩济生;LOW AND HIGH FREQUENCY ELECTROCU-PUNCTURE STIMULATIONS RELEASE (Met~5)ENKEPHALIN AND DYNORPHIN A IN RAT SPINAL CORD[J];Science Bulletin;1987年21期
3 刘振玉;运动训练与肌酸激酶研究进展[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4 冯炜权;;运动性疲劳和恢复过程几个理论研究概况和应用(综述)[J];体育科学;1992年03期
5 李人,陶心铭;运动性疲劳与脑中γ-氨基丁酸[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85年02期
6 符荣根,陶心铭;运动引起的脑与血浆亮脑啡肽变化的初步观察[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85年03期
7 商品;定量负荷时红细胞膜脂质成分改变与红细胞变形性的关系[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93年01期
8 吴雁,杜继曾;急性低氧条件下血管紧张素Ⅱ对下丘脑CRH和AVP分泌的作用<英文>[J];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2000年11期
9 程谦,王蕴红,朱一力,赵明华,张露芬;针刺足三里对运动大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影响[J];中国体育科技;2005年03期
10 徐礼皙,邓树勋,徐晓阳;运动性中枢疲劳的生化基础[J];浙江体育科学;2000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解现强;针刺不同穴位组合对运动性疲劳大鼠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影响的实验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09年
,本文编号:6960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undongyixue/6960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