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DG-PET动态建模分析对肿瘤、炎症和棕色脂肪组织的鉴别
本文关键词:FDG-PET动态建模分析对肿瘤、炎症和棕色脂肪组织的鉴别
更多相关文章: 动态FDG-PET 假阳性 分室模型 炎症 肿瘤 棕色脂肪
【摘要】:β-2-[F]氟-2-脱氧-D-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FDG-PET)通过注射18F标记的葡萄糖,即示踪剂FDG,反应人体各个器官和组织葡萄糖代谢程度,以达到确定恶性肿瘤,其它疾病或过程在体内分布情况的效果,是目前临床上用于肿瘤诊断以及癌症分期的最佳功能成像技术之一,具有很高的准确度和灵敏度。然而FDG作为非肿瘤特异性的示踪剂,在PET图像扫描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造成癌症假阳性结果,临床上肺部假阳性尤为显著且难以诊断。除了生理上的高摄取以外,主要造成FDG-PET假阳性结果的原因为炎症和棕色脂肪。炎症病灶是机体一种防御反应的表现。炎症发生时,淋巴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在炎症处聚集形成炎性细胞浸润。炎性细胞浸润时葡萄糖转运蛋白表达提高引起葡萄糖代谢提升,从而在PET图像上引起FDG摄取显著提升从而与肿瘤组织混淆。棕色脂肪为哺乳动物体内特有,具有维持体温和能量代谢的功能,是哺乳动物非颤栗性产热的主要能量来源。近年来在肥胖症、糖尿病等治疗的应用上收到很多的关注。棕色脂肪细胞内含丰富的线粒体,通过燃烧脂肪和葡萄糖产生热量,对葡萄糖摄取量大,因此在PET扫描时容易被检测。季节、环境温度以及食物干预对刺激棕色脂肪活性有着很大的影响,在寒冷季节以及禁食的情况下,棕色脂肪活性被激发,此时PET扫描图像上会有FDG的高摄取,从而形成癌症假阳性结果。另外,炎症和棕色脂肪活性本身的研究近年来也在关于老年痴呆症和代谢疾病方面研究中收到更多的重视传统静态PET扫描和双时相PET扫描无法区分炎症或棕色脂肪造成的假阳性结果。使用其他示踪剂替代FDG对诊断结果并没有显著的改善,并伴随着许多其他缺点。因此本课题通过建立小鼠不同身体部位肿瘤和炎症动物模型,以及通过季节和食物干预刺激棕色脂肪活性,并通过使用动态PET扫描和数据分析的方法结合示踪剂动力学模型,估计不同组织的动力学参数,以达到区分炎症或棕色脂肪造成的假阳性的结果。本课题的创新之处在于,除了分析皮下肿瘤与炎症病灶在PET图像上的区别以外,还建立了原位肿瘤与炎症模型进行分析比较,以及区分同种身体部位不同病灶FDG摄取各个参数的不同。本文第二章主要介绍了小鼠不同部位肿瘤和炎症动物模型的建立,以及通过季节和禁食刺激小鼠棕色脂肪模型的过程。小鼠肿瘤模型分为皮下和原位两个组别,分别通过在腋下和肺部原位注射Lewis肺癌细胞获得。炎症分为皮下(腓肠肌)、原位和自发炎症三个组别,皮下炎症通过在小鼠后腿腓肠肌注射松节油获得,肺部原位炎症模型通过吸入脂多糖(LPS)建立,而自发炎症通过小鼠肝炎细胞(MHV)诱导。此外,实验还在肿瘤组别中取出一部分建立炎症模型,观察肿瘤和炎症同时存在时两种病灶FDG的摄取以及互相影响的情况。小鼠棕色脂肪的活性通过长时间禁食以及在冬季扫描的方法刺激。在动物模型建立后进行动态PET扫描,并将小鼠解剖进行冰冻切片和HE染色以观察细胞和组织形态,确认动物模型建立成功,并从生物学的角度与PET图像扫描结果进行互相验证。本文第三章详细介绍了动态PET对已经建立的动物模型进行数据采集的过程。整个采集过程为时长1小时20分钟的PET/CT扫描,并采用不均匀时长的分帧方法,数据采集以及图像重建后对各个组别的PET图像进行直观视觉分析。结果显示小鼠肿瘤和炎症模型中相应病灶都存在FDG的显著摄取,在图像中表现为局部高亮区域。棕色脂肪中有4例存在FDG的高摄取,图像中表现为背部高亮区域。数据采集后的直观图像分析结果并不能从图像上直接区分肿瘤与炎症或棕色脂肪。本文第四章介绍了PET扫描后进一步采用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对各个组织的特定参数进行比较的方法。首先圈定图像上的多个组织和病灶作为感兴趣区域(ROI),静态分析方法为计算各ROI中最大的标准化摄取值SUVmax作为半定量指标并进行统计分析,静态分析结果为:皮下肿瘤与皮下炎症、不同部位炎症、肿瘤与棕色脂肪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余组别皆无法区分。动态分析方法通过使用FDG示踪剂动力学模型模拟FDG在体内一系列的生化反应,估计出各个组织的动力学参数Ki,表示FDG净摄取率。统计分析的结果显示动态分析能显著地区分同一种部位(皮下或原位)的肿瘤与炎症,以及肿瘤与棕色脂肪的区别,动态扫描结果还能体现肿瘤和炎症在小鼠身体不同部位动力学参数的区别。除了分析动力学参数以外,动态扫描得出的组织时间活度曲线(TAC)也能很好地描述各个组织FDG摄取随时间变化的过程,并通过观察这一动态过程区分小鼠体不同病灶。本文第五章总结了全文的工作,得出以下结论,相比于静态PET图像以及相应的半定量静态数据分析,动态PET扫描以及通过示踪剂动力学模型估计不同组织动力学参数Ki能灵敏以及准确地区分肿瘤和炎症与棕色脂肪组织,从而避免了图像诊断中出现的假阳性结果。通过动态PET数据分析,还可以评估身体不同部位肿瘤或炎症的FDG动力学参数。此外,本文对研究的后续工作进行了介绍与展望。
【关键词】:动态FDG-PET 假阳性 分室模型 炎症 肿瘤 棕色脂肪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817.4;R730.44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1
- 第一章 绪论11-23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11-21
- 1.1.1 FDG-PET介绍11-13
- 1.1.2 FDG-PET造成的假阳性诊断结果13-17
- 1.1.3 PET静态扫描与PET双时相扫描17-18
- 1.1.4 PET动态扫描与示踪剂动力学模型18-20
- 1.1.5 现存的问题20-21
- 1.2 本文主要工作21-23
- 1.2.1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21-22
- 1.2.2 本课题创新性22-23
- 第二章 小鼠肿瘤、炎症和棕色脂肪动物模型的建立23-36
- 2.1 前言23
- 2.2 实验试剂和仪器23-25
- 2.2.1 主要试剂和仪器23-24
- 2.2.2 自行配制的试剂24-25
- 2.3 小鼠皮下和原位肿瘤模型的建立25-30
- 2.3.1 实验材料与方法25-28
- 2.3.2 实验结果28-30
- 2.4 小鼠皮下、原位和自发炎症模型的建立30-33
- 2.4.1 实验材料与方法30-32
- 2.4.2 实验结果32-33
- 2.5 小鼠棕色脂肪活性刺激33
- 2.5.1 实验材料与方法33
- 2.5.2 实验结果33
- 2.6 讨论33-34
- 2.7 本章小结34-36
- 第三章 PET动态数据采集36-48
- 3.1 前言36
- 3.2 实验试剂和仪器36
- 3.2.1 主要试剂和仪器36
- 3.2.2 自行配制的试剂36
- 3.3 实验材料与方法36-40
- 3.3.1 实验动物组别36-37
- 3.3.2 MicroPET/CT扫描方案37-40
- 3.4 实验结果40-46
- 3.4.1 肿瘤PET数据采集结果40-41
- 3.4.2 炎症PET数据采集结果41-43
- 3.4.3 棕色脂肪PET数据采集结果43-44
- 3.4.4 肿瘤与炎症假阳性结果分析44-45
- 3.4.5 肿瘤与棕色脂肪假阳性结果分析45-46
- 3.5 讨论46-47
- 3.6 本章小结47-48
- 第四章 PET数据分析48-66
- 4.1 前言48
- 4.2 数据分析方法48-52
- 4.2.1 感兴趣区域(ROI)的确定48-50
- 4.2.2 静态数据分析方法50-51
- 4.2.3 动态数据分析方法51-52
- 4.2.4 统计分析方法52
- 4.3 分析结果52-63
- 4.3.1 肿瘤与炎症病灶结果分析52-60
- 4.3.2 肿瘤与棕色脂肪结果分析60-63
- 4.4 讨论63-64
- 4.5 本章小结64-66
-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66-68
- 5.1 全文总结66
- 5.2 后续工作与展望66-68
- 参考文献68-76
- 附录1 符号说明76-77
- 致谢77-79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79-8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凡贤;;浅谈棕色脂肪[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09年06期
2 吕作宏,赵德才,曲超法;颅内棕色脂肪瘤1例报告[J];黑龙江医学;2001年09期
3 吕祥瑞,张涛;棕色脂肪瘤一例[J];河南肿瘤学杂志;2001年01期
4 严治涛;李南方;;棕色脂肪的来源及形成研究进展[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5 胡淼;刘娟;王龙;吕珊;丁国宪;;匹格列酮对肥胖小鼠棕色脂肪功能的影响[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5期
6 范冬梅;张伟;;~(18)F-FDG PET/CT显像棕色脂肪摄取分析及护理[J];四川医学;2013年06期
7 张韵;肖新华;;棕色脂肪形成的研究进展[J];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2013年05期
8 施亦茹,王宗敏;小儿右肺叶间棕色脂肪瘤一例[J];温州医学院学报;1996年04期
9 李效凯;施一平;李世昌;黄涛;柏慧敏;;~(18)F-FDG PET/CT显像中的棕色脂肪随机活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3年06期
10 杨柯君;;FASEB J:为什么年龄越大越容易长胖[J];上海医药;201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胜超;马兰;安楠;周越;;运动训练对生长期大鼠棕色脂肪重量的影响[A];2013年中国生理学会运动生理学专业委员会年会暨“运动与健康”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3年
2 苗青;Aaron M.Cypess;张朝云;叶红英;张琼月;左传涛;管一晖;李益明;;中国成人棕色脂肪阳性率及其相关因素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内分泌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3年
3 马兰;杨苗苗;汪军;;运动对棕色脂肪影响的相关研究[A];2013年中国生理学会运动生理学专业委员会年会暨“运动与健康”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3年
4 白胜超;马兰;安楠;周越;;运动训练对生长期大鼠棕色脂肪重量的影响[A];2013年中国生理学会运动生理学专业委员会年会暨“运动与健康”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3年
5 马兰;杨苗苗;汪军;;运动对棕色脂肪影响的相关研究[A];2013年中国生理学会运动生理学专业委员会年会暨“运动与健康”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3年
6 徐国琴;;运动对棕色脂肪含量的影响及其在降低体脂中的作用[A];2013年中国生理学会运动生理学专业委员会年会暨“运动与健康”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3年
7 张建;左长京;王少雁;;~(18)F-FDG PET/CT棕色脂肪摄取的影像学表现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核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11年
8 万云;薛瑞丹;叶红英;张朝云;黄海艳;汤其群;李益明;;神经肽Y对棕色脂肪细胞功能基因UCP1表达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内分泌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3年
9 张志国;孟祥健;李博;金丽娜;张会志;李小英;宁光;;小檗碱通过增加脂肪组织产热活性治疗肥胖的作用和机制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一次全国内分泌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10 付鹏宇;龚丽景;段佳妍;方向龙;李斌;;低氧暴露和运动干预对肥胖小鼠体脂率及棕色脂肪含量的影响[A];2013年中国生理学会运动生理学专业委员会年会暨“运动与健康”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编译 姚春霞;棕色脂肪可抵御肥胖[N];医药经济报;2009年
2 记者 于菲;脂肪过多易肥胖患病,但人体有一种棕色脂肪反而能减肥、降血脂和血糖[N];医药养生保健报;2011年
3 黄敏;激活“好脂肪”,“降温背心”或助减肥[N];新华每日电讯;2012年
4 刘海英;一种双单元分子开关可控棕色脂肪细胞生成[N];科技日报;2009年
5 李辉;治疗肥胖症的新方法有望研发[N];农村医药报(汉);2009年
6 朱亚梅 编译;棕色脂肪细胞有助减肥[N];科技日报;2009年
7 荆晶;保持忙碌的社交生活,有利于减肥[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8 记者 胡德荣;防治肥胖药物研发有了新路径[N];健康报;2013年
9 白毅 丁燕敏;LGR4基因可作为肥胖干预新靶标[N];中国医药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薛瑞丹;BMP4在多潜能干细胞向棕色脂肪细胞定向分化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2 于浩;激活棕色脂肪冷敏感通道(TRPM8)预防肥胖的机制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5年
3 秦霞;18:3n-3和22:5n-3对小鼠脂肪细胞中Omega-3多不饱和脂肪酸代谢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5年
4 黄思霞;Wntless调控毛囊发育,,毛发循环和表皮代谢及Foxp1调节棕色脂肪形成与功能的机理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5 刘娟;11β-羟化类固醇脱氢酶1对棕色脂肪功能影响的机制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2年
6 苗青;中国成人棕色脂肪相关因素及活化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7 张琼月;成人棕色脂肪对代谢的影响及棕色脂肪活性调控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8 黄赞;干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调节适应性产热的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闫柄文;生长分化因子11在白色脂肪细胞棕色化和巨噬细胞炎症因子表达中的作用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5年
2 胡明s
本文编号:9775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undongyixue/9775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