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军医论文 >

脊髓火器伤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的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7 11:33

  本文关键词:脊髓火器伤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的实验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脊髓火器伤 高温高湿环境 体温 血气分析 免疫组织化学


【摘要】: 在近代战争中脊柱脊髓火器伤约占伤员的0.3-4.6%,在美国,每年因火器伤而致脊髓损伤的约占总数的13-17%。脊髓火器伤的特点是病情急、创伤重、变化快,对机体影响比较大,残废率、死亡率均比较高。军事作战及长时间剧烈运动将大量产热,在高温高湿环境下机体汗液蒸发困难,加之持续暴露于高温环境下接受大量的外加热,导致体热平衡失调、水盐代谢紊乱、血液循环衰竭等,进而造成体内温度增高、代谢率增加、体液丧失和内环境失衡紊乱等;在此基础上合并脊髓火器伤,脊髓病理损害将更显著,同时损伤又加重了内环境的紊乱和全身重要脏器的负荷与损害,使脊髓火器伤后伤情更重、更为复杂。我国东南部沿海常形成典型的高温高湿气候,台海的危机、南海领地的保卫,面临着医疗保障的迫切需要。因此脊柱脊髓火器伤在高温高湿条件下的研究,对于未来南方战区军事作战及伤病员救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的 1、建立满意的脊髓火器伤模型。 2、探讨脊髓火器伤在高温高湿环境下早期生命体征和肺功能的变化。 3、观察脊髓火器伤在高温高湿环境下早期的病理变化。 方法 1、建立胸腰段猪脊髓火器伤的全瘫模型,进行麻醉和非麻醉下的生命体征观察。 2、建立高温高湿条件下胸腰段猪脊髓火器伤的全瘫模型,对动物进行生命体征、血气分析进行监测及肺部病理学检查。 3、对火器伤脊髓进行超微结构改变的及病理学检查(GFAF、NSE、S-100蛋白和CD34)。 结果 1、麻醉组与清醒组对照研究 (1)MAP变化:两组动物伤后MAP进行性下降,在伤后4小时麻醉组MAP下降比清醒组明显。 (2)HR变化:两组动物伤后HR进行加快,伤后6h麻醉组的心率加快比清醒组明显。 (3)肛温变化:麻醉组伤后平均体温在伤后两小时较伤前下降近2℃。 (4)PaO2和PaCO2变化:PaO2在伤后均持续下降,PaCO2在伤后2小时内因过度通气,PaCO2短暂下降,2小时后进行性增高。 2、高温高湿环境下脊髓火器伤的生命体征及肺功能变化 (1)MAP变化:两组动物伤后MAP均进行性下降(P0.05)。对照组在伤后两小时与伤前差别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伤后各时间点H组的MAP下降与对照组差别具有统计学(P0.05)。 (2)HR变化:伤后两组动物的HR都进行加快,与伤前相比,心率在伤后各时间点均与伤前存在差别(P0.05);H组心率在伤后不同时间变化均比对照组快(P0.05)。 (3)肛温变化:对照组肛温在伤后有轻微波动,但伤后各时间点与伤前比较无差异(P0.05);H组的平均肛温在伤后进行性增高,伤后6h较伤前增高2.4℃,P0.05,存在明显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 (4)PaO2和PaCO2变化:PaO2在伤后均持续下降(P0.05)。H组的PaO2在伤后个时间点均比对照组低(P0.05)。对照组在伤后2小时内因过度通气,PaCO2短暂下降,2小时后进行性增高,H组PaCO2伤后持续性增高并比对照组组高(P0.05)。 (5)大体标本两组均出现大量点、片状出血,高温高湿环境组出血明显。镜下观察高温高湿组:肺泡结构消失,肺泡上皮溶解变性,可见片状出血及炎性细胞浸润。支气管上皮变性脱失,管腔内出血物及分泌物明显。常温组:肺泡间质血管广泛性充血,肺泡腔大小不一,伴有少量出血及炎性细胞浸润,支气管轻度扩张。 3、高温高湿组(H)与常温常湿组(C)损伤脊髓病理改变对照研究 (1)光镜检查:两组脊髓硬脊膜血管明显扩张,硬膜下淤血明显,部分蛛网膜破裂,脊髓白质外露,组织疏松、水肿,小血管扩张,伴散在单核细胞浸润,白质轴突以纤维变性为主,病变不明显,脊髓灰质中神经元细胞变性,部分尼氏体消失,严重者神经元消失溶解,形态不规则,部分标本脊髓中央管附近部分组织广泛出血变性,正常结构消失H组病变相对严重。 (2)电镜检查:两组均可见不同程度细胞核增大,染色质边集部分空洞形成,线粒体轻至重度水肿溶酶体增多,部分细胞内线粒体明显消失;髓鞘板层结构增厚、扭曲、松散、分层、破裂及出现不规则排列,轴索与髓鞘之间由于水肿出现间隙,轴索肿胀,部分轴浆溢出,可见较多水肿、髓内出血、坏死区及炎性细胞浸润。C组明显轻于H组。 (3)尼氏体:两组均有损伤表现:出现尼氏体数目的减少、淡染,C组明显轻于H组。 (4) NSE:H组表达明显比C组下调。 (5) GFAP:H组表达明显比C组上调。 (6) S-100:H组表达明显比C组上调。 (7)CD34两组均可见零星散在阳性标记物,H组单个视野平均血管数明显少于C组。 结论 1、麻醉对猪脊髓火器伤早期生命体征存在影响,随着实验动物的体重的增加其伤后早期的存活时间也逐渐延长。 2、高温高湿环境下,机体通过对流、传导和辐射排热障碍,代偿性出汗排热增加,导致机体代谢率增加、体热平衡失调、水盐代谢紊乱和血液循环改变等,高温高湿环境引起脊髓火器伤动物体温升高,呼吸频率和心率增加等明显生命体征改变,加剧了火器伤所带来的肺功能损害及加重脊髓火器伤的病理损害但脊髓损伤的同时也存在着脊髓损伤的修复。
【关键词】:脊髓火器伤 高温高湿环境 体温 血气分析 免疫组织化学
【学位授予单位】:第二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R82
【目录】:
  • 摘要7-10
  • Abstract10-14
  • 缩略词表14-15
  • 引言15-16
  • 第一部分 脊髓火器伤模型的建立16-40
  • 一、材料与方法16-19
  • (一) 材料16-17
  • (二) 实验方法17-19
  • 二、结果19-30
  • (一) 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不同时间点变化19-21
  • (二) 平均体温在不同时间点变化21-22
  • (三) 血气分析中的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变化22-23
  • (四) 生存率23
  • (五) 病理检查23-30
  • 三、讨论30-37
  • (一) 脊髓火器伤动物模型的建立30-32
  • (二) 脊髓火器伤的致伤机制32-37
  • 四、结论37-38
  • 参考文献38-40
  • 第二部分 脊髓火器伤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生命体征及呼吸功能改变40-55
  • 一、材料与方法40-43
  • (一) 材料40-41
  • (二) 实验方法41-43
  • 二、结果43-48
  • (一) 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不同时间点变化43-44
  • (二) 平均肛温在不同时间点变化44-45
  • (三) 呼吸频率在不同时间点变化45-46
  • (四) 血气分析中的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变化46-47
  • (五) 肺脏病理改变47-48
  • 三、讨论48-52
  • 四、结论52-53
  • 参考文献53-55
  • 第三部分 脊髓火器伤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改变55-78
  • 一、材料与方法55-59
  • (一) 材料55-57
  • (二) 实验方法57-59
  • 二、结果59-66
  • (二) 超微结构60-62
  • (三) 尼氏染色62-63
  • (四) NSE检测63-64
  • (五) GFAP检测64
  • (六) S-100蛋白检测64-65
  • (七) CD34检测65-66
  • 三、讨论66-73
  • (一) 高温高湿环境下脊髓火器伤早期的光镜下的改变66-68
  • (二) 脊髓火器伤后早期的超微结构改变68
  • (三) 脊髓枪伤后早期尼氏体的改变68-69
  • (四) 高温高湿环境下脊髓火器伤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查69-73
  • 四、结论73-75
  • 参考文献75-78
  • 脊髓火器伤的实验研究78-87
  • 参考文献84-87
  • 研究生在读期间主要学术活动87-89
  • 致谢8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德选,徐如祥,朱红胜;湿热环境下猫颅脑火器伤早期血液流变学的变化[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3年02期

2 余俐,徐如祥,彭苹,王松青,简卫红,郭再玉,周青,陈镇洲;高温高湿环境下颅脑火器伤对狗呼吸系统的损害作用[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4年01期

3 梁朝革;贾连顺;陈长青;陈梓峰;;椎体火器伤对挫伤脊髓组织铁蛋白表达的影响[J];创伤外科杂志;2006年06期

4 陈长青;郭林新;练克俭;翟文亮;;胸腰段脊髓火器贯通伤后Bcl-2基因的早期表达[J];创伤外科杂志;2006年06期

5 陈长青,李家顺,贾连顺,梁朝革;脊髓火器伤动物模型的建立[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5年09期

6 梁朝革;陈长青;丁真奇;陈梓峰;贾连顺;;椎体火器伤对脊髓细胞凋亡的影响[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6年11期

7 张安民;猪的全身麻醉[J];湖北畜牧兽医;1998年03期

8 陈长青;练克俭;贾连顺;李家顺;;猪胸腰段脊髓火器贯通伤后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早期表达[J];脊柱外科杂志;2006年04期

9 陈长青;丁真奇;练克俭;贾连顺;李家顺;;猪胸腰段脊髓火器贯通伤后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早期表达[J];临床骨科杂志;2006年03期

10 宋海涛,贾连顺,陈哲宇,陈坚,刘传云,何成;脊髓火器伤后GDNFmRNA表达的实验研究[J];实用医药杂志;2003年11期



本文编号:10486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xlw/10486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517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