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军医论文 >

湿热环境暴露对氰化钠毒性和组织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10-24 05:18

  本文关键词:湿热环境暴露对氰化钠毒性和组织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湿热环境 氰化钠 中毒 氧化应激 超氧化物歧化酶 丙二醛


【摘要】:目的探讨湿热环境下氰化物毒性作用变化规律及其对组织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以小动物湿热环境试验箱模拟高温高湿环境,测定不同温、湿度[温度(Ta)(20±0.5)℃、相对湿度(50±5)%,温度36℃及38℃、相对湿度(RH)(60±3)%]条件下氰化钠经腹腔注射KM小鼠的LD50。另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常温对照、常温中毒、湿热对照、湿热中毒及药物预防组,各组受试动物分别按以下因素单一或联合处理:(1)湿热应激:模拟箱内[温度(38±0.5)℃,相对湿度(60±3)%]60 min;(2)氰中毒:动物腹腔注射氰化钠3.6 mg/kg;(3)药物预防:给予谷胱甘肽、维生素C灌胃5 d。各组受试动物于热应激后60 min和(或)中毒30 min后测定脑、肝组织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结果与20℃,RH50%时KM小鼠氰化钠中毒LD50(4.77 mg/kg)相比,(36±0.5)℃或(38±0.5)℃,RH 60%湿热环境中毒动物的LD50分别下降至4.66 mg/kg(P0.05)及4.17 mg/kg(P0.05)。20℃RH 50%条件下NaCN中毒后肝、脑组织SOD活力下降(P0.01),MDA含量增加(P0.01),而38℃RH 60%环境下NaCN中毒所致氧化应激改变更明显(P0.01)。药物预防可缓解相同条件下上述指标的改变(P0.01)。结论暴露于湿热环境下,小鼠氰化纳中毒的LD50可随环境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湿热环境和(或)氰化钠中毒两因素均可导致氧化应激指标的明显改变,二者同时作用可能具有联合效应。服用抗氧化药物可提高组织抗氧化应激能力。
【作者单位】: 第三军医大学军事预防医学院毒理学研究所;
【关键词】湿热环境 氰化钠 中毒 氧化应激 超氧化物歧化酶 丙二醛
【基金】:全军医学科技“十二五”重大项目资助(BWS11R021)
【分类号】:R82
【正文快照】: 我国地处欧亚大陆东端、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其中华南、东南沿海大部地区夏季湿热多雨。湿热环境刺激既可造成机体产生非特异性适应反应,也能使能量代谢、血液流变、氧化应激等多项生理、生化指标发生改变[1~3]。在湿热环境中,汗液不易蒸发,皮肤不易散热,调节体温的能力下降,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叶华虎;袁菊芳;王艳静;李晓辉;董兆君;;缺氧环境下氰化物的毒性变化及4-DMAP的解毒效果研究[J];高原医学杂志;2006年01期

2 李权超,何英强,谭终意,陈飞华,王身笏;湿热应激对小鼠脂质过氧化反应的影响[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1997年05期

3 葛常英,戴胜归;沙漠干热环境对人体生理机能的影响[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03年01期

4 阎立芬,王国荃,姜明,李莉,,艾赛提,尔西丁;干热环境中人体水电解质代谢状况及其与血压的关系[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1994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王灿,王悦妮,刘大为,邓岩辉,李延龙;高温对大鼠血管活性物质含量及脂质过氧化的影响[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2004年01期

2 翟惠敏,李亚洁,陈光忠,罗炳德,赵卫东,尹东;湿热复合创伤应激对兔血浆胰高血糖素含量的影响[J];南方护理学报;2002年03期

3 赵志远,徐刚;抗湿热胶囊对热损伤大鼠脂质过氧化的影响[J];四川中医;2004年09期

4 王灿,王悦妮,李延龙,邓岩辉;两种热暴露对大鼠脂质过氧化反应的影响[J];沈阳医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5 尚琪,王金敖,刘颖,李延平,甘永祥,祝学礼,戴自祝;中国热环境与健康研究的进展[J];卫生研究;2001年06期

6 李亚洁,王影,翟惠敏,徐彩霞,罗炳德;复合营养素干预对湿热复合创伤应激大鼠脂质过氧化反应的影响[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4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冯京海;环境高温对肉鸡线粒体功能及胸肌品质的影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

2 姜忠玲;热应激对雄鼠生殖机能损伤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翟惠敏;湿热环境下创伤兔应激反应与胃肠激素变化的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2年

2 王影;湿热环境下创伤大鼠的应激反应与复合营养素的保护作用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4年

3 赵岚;碱性离子水提高热耐受能力的作用及其机制[D];第二军医大学;2005年

4 廖晓艳;湿热环境下创伤兔应用低温输液疗法的可行性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5年

5 周爱军;精氨酸对热应激损伤大鼠胸腺和巨噬细胞保护作用机制探讨[D];第一军医大学;2005年

6 吴婧;室内空气流速与人体舒适及生理应激关系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7 陈露;夏热冬冷地区室内热环境与人体热舒适及热健康的关系研究[D];重庆大学;2006年

8 王舟;异丙酚对全身高温疗法致兔急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D];山东大学;2006年

9 王大磊;“清暑益气汤”对运动热应激大鼠脑组织自由基代谢影响的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

10 张建东;清暑益气中药对热应激大鼠心肌自由基代谢及心肌酶谱的影响[D];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德选,徐如祥,朱红胜;湿热环境下猫颅脑火器伤早期血液流变学的变化[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3年02期

2 陆松敏,李伟文,王正国;缺血缺氧与线粒体DNA损伤[J];创伤外科杂志;2001年04期

3 董兆君,吴强,赵吉清,林海,蔡颖,刘勇,李云鹏,袁菊芳,王仕丽,杨书,恽榴红,阮金秀;化学中毒与急性缺氧的双因素联合效应的实验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3年12期

4 祖国栋,刘兴旺,赵净,李北利,朱文涛,刘铁夫,宋家滨,孙桐凤,钱程,许尚博;鞍钢高温作业工人水和无机盐代谢的调查研究[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1989年04期

5 蔡明春,柳君泽;大鼠缺氧过程中脑线粒体超微结构变化及形态计量学研究[J];高原医学杂志;2000年02期

6 李继红,朱国标;生化指标及小肠上皮细胞膜结构在热应激中的变化规律[J];西南军医;2003年01期

7 王艳林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基础医学研究所,医学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05,沈s輙2;热休克基因mRNA定量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应用[J];科学通报;1999年18期

8 马宝玺,崔金山,柏松,郎艳燕,杨衍凯,付守林,朱峰,刘杰;丙烯腈对男工脂质过氧化作用研究[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2003年01期

9 袁建国;纪福民;郝静;杨超;;某厂锻热作业人员血压和心电图变化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2005年06期

10 徐彩霞,李亚洁,王影,肖文星,罗炳德;湿热环境下烫伤兔早期低氧血症的实验研究[J];护理研究;2003年19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房晓;任浩;刘小冬;张雷;孙t煷

本文编号:10872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xlw/10872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955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