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军医论文 >

药物及生物大分子与环糊精超分子体系的研究及应用

发布时间:2016-10-19 13:37

  本文关键词:药物及生物大分子与环糊精超分子体系的研究及应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内蒙古大学》 2008年

药物及生物大分子与环糊精超分子体系的研究及应用

赖斯琴  

【摘要】: 超分子研究是当代化学研究的前沿,超分子识别、组装、反应性和催化等基本功能的研究,为分析化学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方法。主体(受体)对客体(底物)分子具有高度的分子识别能力,对从分子水平上模拟生物功能,研究生物体内各种生理现象具有重要意义,它的应用也为发展特异性、专一性、选择性高的药物分子、生物大分子分析方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环糊精(Cyclodextrin,CD)作为分子识别领域中的优良主体,广泛地应用在药物制剂中。药物分子被环糊精包合后,物理化学性质得以显著改善,有利于促进药物分子在人体内的消化吸收,达到药物的靶位释放,从而提高药效。环糊精主体分子对客体药物分子、生物大分子的识别包合超分子作用,可极大的改善光谱性质进而提高测定药物及生物大分子的选择性和灵敏度。本文以β-CD作为主体,四环素类药物及生物大分子(蛋白质)作为客体分子,完成了以下三方面的研究工作: (1)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β-CD主体与四环素类药物的包合作用,用双倒数曲线分别求得包合物的包合比和包合常数,推测出包合物可能的空间结构,由包合常数对温度的依赖关系得到热力学参数,提出包合过程属自发性质,温度升高,包合物稳定性降低,主要驱动力是焓。同时根据β-CD包合四环素类药物使其体系荧光增强这一特性,建立了测定四环素类药物的新方法,与目前测定四环素类药物的方法比较,线性范围变宽及灵敏度得以提高。在确定的最佳测试条件下,测定了药物制剂中四环素类药物的含量,对照分析结果与标示量较一致,回收率在95%~105%。 (2)以荧光光谱法研究了MTC、DBS与β-CD之间的多重识别超分子作用,并详细探讨了各种测定条件得以优化的原因及本质,结果表明:在pH10.55Tris-HCl条件下,β-CD、MTC及DBS在水溶液中生成1:1:1的三元包合物,用双倒数法求出表观结合常数为3.24×10~3 L~2·mol~(-2)。与MTC-β-CD二元包合物体系相比,该体系具有较强的包合能力,提高了药物的水溶性与稳定性。同时,三元包合物的生成更加有效地保护了MTC激发态,使体系荧光强度显著增强,由此建立了测定MTC的DBS-β-CD协同增敏荧光光度法,同MTC-β-CD二元包合物体系比较,该法拓宽了线性范围、灵敏度提高了10倍。用拟定的方法测定了药物制剂及生物样品中MTC的含量,结果满意,回收率在94%~105%。 (3)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MTC-β-CD包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在pH10.6的Tris-HCI介质中,MTC、β-CD与BSA形成1:1:2的超分子包合物,测定了MTC-BSA和MTC-BSA-β-CD的结合常数,发现β-CD的存在有利于药物与蛋白质的结合。包合物的生成大大增强了体系的荧光强度,据此首次建立了以MTC-CD包合物为荧光探针测定BSA的新方法,并详细探讨了测定蛋白质的反应条件,与测定蛋白质的其它光谱探针法比较,本法提高了灵敏度,且简便、快速,选择性高。用于合成样品中BSA含量的测定,回收率在95%~105%。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R94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2
  • 第一部分:绪论12-22
  • 1、超分子化学概述12-14
  • 1.1 超分子化学与超分子作用12-13
  • 1.2 环糊精简介13-14
  • 1.3 超分子化学的发展14
  • 2、四环素类药物研究现状14-15
  • 3、环糊精超分子包合物的应用15-17
  • 3.1 药物改性中的应用15-16
  • 3.2 环糊精-药物二元包合物的分析应用16
  • 3.3 环糊精三元超分子体系的研究应用16-17
  • 4、研究内容及意义17-18
  • 参考文献18-22
  • 第二部分:β-环糊精与四环素类药物的包合作用研究与应用22-34
  • 1、前言22-23
  • 2、实验部分23-24
  • 2.1 仪器与试剂23-24
  • 2.2 实验方法24
  • 3、结果与讨论24-30
  • 3.1 荧光光谱24-25
  • 3.2 体系荧光强度的影响因素25-26
  • 3.3 包合物形成机理26-29
  • 3.4 工作曲线、检出限与精密度29
  • 3.5 干扰测定29-30
  • 4、样品分析30-31
  • 4.1 样品溶液制备30
  • 4.2 样品测定结果30-31
  • 4.3 回收率的测定31
  • 5、结论31
  • 参考文献31-34
  • 第三部分:β-环糊精/表面活性剂/药物多重超分子体系机理研究及其分析应用34-43
  • 1、前言34-35
  • 2、实验部分35
  • 2.1 仪器与试剂35
  • 2.2 实验方法35
  • 3、结果与讨论35-40
  • 3.1 荧光光谱35-36
  • 3.2 体系荧光强度的影响因素36-38
  • 3.3 β-CD、MTC和DBS多重识别超分子作用机理38-39
  • 3.4 工作曲线、检出限与精密度39-40
  • 3.5 干扰测定40
  • 4、样品分析40-41
  • 4.1 药物制剂样品溶液制备40
  • 4.2 样品的测定及回收率40-41
  • 4.3 生物样品中MTC的测定41
  • 5 结论41
  • 参考文献41-43
  • 第四部分:β-环糊精-美他环素包合物为光谱探针研究蛋白质的荧光特性及应用43-51
  • 1、前言43
  • 2、实验部分43-44
  • 2.1 仪器与试剂43-44
  • 2.2 实验方法44
  • 3、结果与讨论44-49
  • 3.1 荧光光谱44-45
  • 3.2 体系荧光强度的影响因素45-46
  • 3.3 β-CD、MTC和BSA三元超分子化合物形成机理46-48
  • 3.4 干扰测定48
  • 3.5 工作曲线、检出限与精密度48-49
  • 3.6 BSA合成样品的测定49
  • 4、结论49
  • 参考文献49-51
  • 总结51-52
  • 致谢52-53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文及已被接受文53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月馨;;鲍氏不动杆菌对四环素类药物耐药机制研究进展[J];吉林医学;2010年23期

    2 郝久民;;四环素类药物对孕期及婴幼儿影响的讨论[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83年06期

    3 朱明理,吴合芳;八岁以下儿童不应再使用四环素类药物[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0年07期

    4 刘洛生,张虞毅,王兴坡;头孢哌酮与人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机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5年09期

    5 黄勋;孙爱民;丁雪琴;许秀成;方鲁延;;荧光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物的荧光光谱及测试应用[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6年06期

    6 林琳;刘睿;李永红;苏慧敏;;稀土离子铈(Ⅳ)分子荧光光谱法测定血清白蛋白的含量[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7 霍彩霞;白林;任建坚;;头孢他啶与牛血清白蛋白结合的光谱法研究[J];甘肃科学学报;2008年04期

    8 ;四环素、红霉素[J];中国社区医师;2009年09期

    9 尚永辉;杨格格;胡文婷;杨婷;李进;;荧光光谱法研究虎杖苷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J];光谱实验室;2010年04期

    10 尚永辉;杨格格;;荧光光谱法研究美托拉宗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J];化学分析计量;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春芳;黄承志;;金纳米颗粒等离子体共振吸收法测定典型四环素类药物[A];中国化学会第十届全国发光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刘江斌;党亮;;X射线荧光光谱法同时测定土壤样品中的36种元素[A];甘肃省化学会二十六届年会暨第八届中学化学教学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3 刘江斌;;X射线荧光光谱法快速测定矿石中的锰及杂质组分[A];甘肃省化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暨第九届甘肃省中学化学教学经验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付招娣;刘红岩;程桂芳;白金叶;关慕珍;;激光光纤荧光光谱法对光敏剂福大赛因注射后不同时间在裸鼠肿瘤及周围组织内含量分布的研究[A];全国第十二届生化与分子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5 陈静;韩丛晏;钟莅湘;;凯氏蒸馏法和X射线荧光光谱法测定土壤中全氮的比较[A];河南省地质调查与研究通报2007年卷(上册)[C];2007年

    6 张淑杰;吴文琪;蒋天怡;赵长玉;;X荧光光谱法分析稀土铝铁合金中稀土、铝、硅、磷[A];第十三届全国稀土化学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刘江斌;党亮;余宇;;X射线荧光光谱法测定钒钛磁铁矿石中的主次量组分[A];甘肃省化学会二十六届年会暨第八届中学化学教学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8 曲月华;王一凌;亢德华;王铁;邓军华;王翠艳;;锰矿中主次成分的X射线荧光光谱法测定[A];全国冶金物理测试信息网建网30周年学术论文集[C];2011年

    9 曲月华;王一凌;亢德华;王翠艳;;X射线荧光光谱法测定镁砂及其矿物原料中主次成分[A];全国冶金物理测试信息网建网30周年学术论文集[C];2011年

    10 党亮;刘江斌;和振云;;X射线荧光光谱法测定铜钼矿石样品中的Cu、Mo[A];甘肃省化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暨第九届甘肃省中学化学教学经验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江苏省无锡市第一人民医院 陆基宗;[N];健康时报;2009年

    2 ;[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9年

    3 魏东;[N];瓜果蔬菜报.农业信息周刊;2009年

    4 ;[N];山东科技报;2009年

    5 金慰鄂 教授;[N];中药报;2000年

    6 黄玲玲;[N];中国消费者报;2001年

    7 常怡勇;[N];医药经济报;2004年

    8 韦明;[N];农民日报;2002年

    9 王道坤;[N];河南科技报;2009年

    10 副主任药师 邱世犹;[N];医药经济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国梅;环糊精及杯芳烃超分子组装与识别的光谱研究[D];山西大学;2006年

    2 周翠松;核酸识体荧光光谱法研究及其关联数据库的构建[D];四川大学;2006年

    3 李晓松;应用荧光光谱技术对光动力学治疗过程中光敏剂含量的监测[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7年

    4 焦龙;化学计量学方法在毛细管电泳与荧光光谱定量分析及中药质量控制中的应用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5 高德江;蛋白质的光谱法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6 乔春玉;药物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7 孙艳涛;药物小分子及其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光谱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8 余欢;动物可食性组织中兽药多残留检测关键技术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9 王云侠;手性分子识别新方法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10 黄建蓉;磁场影响有机介质中酶促合成柚皮苷酯机理及其特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赖斯琴;药物及生物大分子与环糊精超分子体系的研究及应用[D];内蒙古大学;2008年

    2 何晓媛;南海区平台石油指纹信息系统建立的初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3 裴若会;抗凝药物华法林的荧光光谱法测定及其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4 廖律;米糠中阿魏酸的提取分离与测定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5 王莹;荧光和共振瑞利散射法在有机物测定及某些物理化学参数求算中的应用[D];西南大学;2007年

    6 李慧;荧光光谱法研究磺化杯芳烃与药物分子的相互作用[D];山西大学;2008年

    7 曾礼娜;槐米和五味子的指纹图谱及部分有效成分与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8 关一富;脱氢松香基-1,3,,4-噁二唑衍生物的合成及其与DNA相互作用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9 韩一秀;维生素K_3及美洛培南的荧光分析研究[D];湘潭大学;2008年

    10 陈丁滢;基于X射线荧光光谱法测定饰品中的有害元素[D];天津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药物及生物大分子与环糊精超分子体系的研究及应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457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xlw/1457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8ad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