酯化多孔淀粉的普萘洛尔鼻腔黏膜给药系统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新型生物黏附药物载体—酯化多孔淀粉的普萘洛尔鼻腔黏膜给药系统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第三军医大学》 2013年
基于新型生物黏附药物载体—酯化多孔淀粉的普萘洛尔鼻腔黏膜给药系统研究
王霞
【摘要】:多孔淀粉(porous starch,PS),是一种新型的酶变性淀粉,它是在低于糊化温度下被具有生淀粉酶活力的酶作用于生淀粉颗粒的非结晶区,形成的一种多孔性蜂窝状产物。微孔淀粉对药物的包埋作用源于其颗粒表面的微孔,而且其吸附作用无选择性。因此,微孔淀粉能够作为一个极佳的药物载体,对各种药物进行包埋。但是,天然淀粉生物黏附性很差,当其用于鼻腔给药系统中时,由于鼻腔内纤毛的清除功能使天然淀粉在鼻腔内的停留时间更短从而使包合的药物很难充分的发挥药效。为改善这些弊端,可通过化学结构修饰以增强其结构稳定性和生物黏附性。研究表明,硫化聚合物(thiomers)能够与黏膜层形成二硫键,与黏蛋白中半胱氨酸丰富的亚区发生特异性结合。 因此,本课题以多孔淀粉为原料与S-乙酰巯基丁二酸酐发生反应制备出带有乙酰巯基支链的S-乙酰巯基丁二酸多孔淀粉酯(SAMSA-porous starch,SAMSA-PS),可延长多孔淀粉在鼻腔内的停留时间。以盐酸普萘洛尔(PRO)为工具药物,制备出SAMSA-PS的载药微球,考察其纤毛毒性、黏膜黏附性、载药量、体外药物释放以及动物体内药代动力学等指标。目前尚未发现SAMSA-PS的有关报道。 方法 1. SAMSA-PS的制备、最佳工艺条件筛选以及其理化性能表征 以多孔淀粉为原料根据酯化反应的原理制备具有生物黏附性的SAMSA-PS,探讨了SAMSA的用量、无水碳酸钠的用量以及蒸馏水用量对产物取代度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最佳工艺参数。不仅借助红外光谱仪(IR)、X-粉末衍射(XRD)、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以及扫描电镜(SEM)对产物进行表征,而且还考察了产物的取代度以及吸油率。 2. SAMSA-PS的体外黏附性试验 以猪胃黏蛋白(PGM)为模型,测定了SAMSA-PS的体外生物黏膜黏附率,并且以未修饰的多孔淀粉作为对照。 3.在体法考察SAMSA-PS的纤毛毒性以及黏附性 采用在体蟾蜍上腭纤毛试验法,以生理盐水为阴性对照,以未修饰的多孔淀粉为平行对照,通过测定纤毛摆动持续时间来评价SAMSA-PS的鼻纤毛毒性;同样采用在体蟾蜍上腭纤毛试验法,以卡波姆为阳性对照,以未修饰的多孔淀粉为平行对照,测定纤毛输送速率评价SAMSA-PS的黏膜黏附力,纤毛输送速率越大表明黏膜黏附力越小。 4. SAMSA-PS的PRO载药微球(SAMSA-PS-PRO)的制备以及结构表征 以盐酸普萘洛尔(PRO)为工具药物,,采用吸附法将PRO包合到SAMSA-PS内,以载药量与包封率为指标,筛选制备SAMSA-PS的最佳材料与原料药比。借助IR、差示扫描量热仪(DSC)、XRD和SEM进行结构表征。 5. SAMSA-PS-PRO的纤毛毒性以及黏附性考察 采用在体蟾蜍上腭纤毛试验法,以生理盐水为阴性对照,以未修饰的多孔淀粉、PRO原料药为平行对照,通过测定纤毛摆动持续时间来评价SAMSA-PS的鼻纤毛毒性;同样采用在体蟾蜍上腭纤毛试验法,以卡波姆为阳性对照,以未修饰的多孔淀粉为平行对照,测定纤毛输送速率评价SAMSA-PS的黏膜黏附力,纤毛输送速率越大表明黏膜黏附力越小。 6. SAMSA-PS-PRO体外释药性能研究 取SAMSA-PS-PRO在模拟鼻腔溶液中进行体外释药试验,并且以PRO的原料药作为对照。考察SAMSA-PS-PRO在不同介质中的释放情况:1)模拟鼻腔环境的pH6.5的PBS缓冲液;2)模拟肠液环境的pH7.4的PBS缓冲液;3)模拟胃液环境的pH1.2的PBS缓冲液;4)水溶液。计算累计释放率,并绘制药物累积释放曲线。 7. SAMSA-PS-PRO的体内药动学研究 以口服市售PRO片剂作为对照,兔鼻腔给药后,预定时间点采集血样,3000rpm离心15min取血浆。处理血浆后于荧光分光光度计检测其荧光强度,计算每个时间点的血药浓度,绘制血药浓度曲线,分析处理数据。 结果 1.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最佳工艺参数为:SAMSA的用量为多孔淀粉干质量的8%,无水碳酸钠的用量为多孔淀粉干质量的4%,蒸馏水的用量是多孔淀粉干质量的30%;在此工艺下所制备的SAMSA-porous starch取代度(DS)为1.24%,吸油率为32.4%,按照优化条件制备的聚合物通过红外、X衍射、扫面电镜等验证,证明已形成了SAMSA-PS。 2. pH6.5的磷酸缓冲液模拟的是人的鼻腔黏膜的环境,SAMSA-PS在模拟的鼻腔黏膜环境中对PGM的黏附率高于多孔淀粉的黏附率。 3.与未修饰的多孔淀粉相比,SAMSA-PS的纤毛毒性无显著性差异、黏膜黏附性有显著性提高以及黏附率约提高了20%。 4.当盐酸普萘洛尔与载体材料的比例为1:2时微球的载药率最高,可达到13.91%,并且通过红外光谱仪表征,验证了药物是以物理包合的形式进入载体形成载药微球的,通过差示扫描量热仪表征结果说明了PRO是以非结晶的状态存在于载体材料中的,通X-射线粉末衍射与扫描电镜更加证实了PRO已被包合至载药材料内。通过实验证明SAMSA-PS载药微球可以显著地降低盐酸普萘洛尔的鼻纤毛毒性,并且具有良好的黏膜黏附性。 5.模拟鼻腔环境,对比载药微球与原料药体外释药情况,结果表明载药微球具有缓释作用,其释药曲线符合Weibull模型;对比在人工肠液、胃液、鼻腔、水环境中载药微球的释药情况,结果表明在碱性环境中载药微球的累积释放度更高;以日本大耳白为模型动物,以口服市售PRO片剂为对照,考察自制的SAMSA-PS-PRO在鼻腔内使用后动物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实验结果显示鼻腔给药的AUC明显高于口服给药,且鼻腔给药的Tmax比口服给药延长了60min,表明SAMSA-PS-PRO用于鼻腔给药后可显著提高普萘洛尔的生物利用度,且延长其在体内的滞留时间,使药物充分发挥药效。 结论 1.本课题通过酯化反应的原理制备得到的S-乙酰巯基丁二酸多孔淀粉酯,不仅仍保持多孔淀粉的多孔性结构,可使药物分子完全“隐藏”在空穴内,从而起到稳定药物和药物缓慢释放的作用,而且经过酯化后,其亲脂性增加,使其吸油率明显升高;更重要的是,酯化后的多孔淀粉酯的黏膜黏附性明显高于多孔淀粉,且无明显的纤毛毒性。 2.本研究运用吸附法将盐酸普萘洛尔包合到被S-乙酰巯基丁二酸酐酯化后的多孔淀粉内。以载药量与包封率为指标,筛选制备SAMSA-PS的最佳材料与原料药比。结果为当原料药与载体材料的比例为1:2时微球的载药率最高,可达到13.91%。并且通过红外光谱仪表征,验证了药物是以物理包合的形式进入载体形成载药微球的,通过差示扫描量热仪表征结果说明了PRO是以非结晶的状态存在于载体材料中的,通X-射线粉末衍射与扫描电镜更加证实了PRO已被包合至载药材料内,纤毛毒性和黏膜黏附性实验也证实了载药微球可以降低PRO直接用于鼻腔内的纤毛毒性以及可以提高生物黏附性。 3. PRO原料药在体外鼻腔模拟液中快速释药,而被包合至SAMSA-PS中的PRO原料药缓慢释放药物,达到了缓释的效果。体外释药机理研究表明,载药微球释放曲线符合Weibull分布模型。体内动物药代动力学研究发现,SAMSA-PS-PRO用于鼻腔给药后比市售的PRO片剂口服之后的生物利用度有所提高,并且延长了PRO在鼻腔内的滞留时间使得药物充分发挥了药效。 4.综上所述,本课题研究的S-乙酰巯基丁二酸多孔淀粉酯作为一种新型的鼻腔给药系统的载药材料,具有良好的黏膜黏附性、释药性能以及低的纤毛毒性,在黏膜给药系统的领域中有望成为新的载药材料。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第三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96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建春,陈鼎继 ,王原 ,王晖 ,蒋雪涛;口腔粘膜粘附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J];解放军药学学报;2003年02期
2 谷绒;车振明;徐坤;马嫄;;干法酯化多孔淀粉的吸油性研究[J];粮油加工;2008年01期
3 陈均志,银鹏;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的制备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03年10期
4 郑茂强,张燕萍,鲁云霞;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的制备工艺研究[J];食品科技;2002年08期
5 陈丽娟;新型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J];天津药学;2001年03期
6 刘丽萍;黄黎明;马小涛;王柏;何华;;吸附和包埋法制备洛美沙星淀粉微球及其体外释放比较研究[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10年06期
7 莫镇涛;方永奇;;鼻腔给药的优势及影响因素[J];今日药学;2010年07期
8 刘衡,王春龙;口腔颊粘膜给药系统及其质量评价[J];药品评价;2004年02期
9 刘亭;蒋曙光;周建平;;微乳黏膜给药系统的应用与研究进展[J];药学与临床研究;2009年01期
10 杨天智,王向涛,阎雪莹,张强;胰岛素柔性纳米脂质体的口腔给药研究[J];药学学报;2002年1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迪海;张华;傅蕾;张从敬;骆延波;;兽用氟喹诺酮药物长效制剂的研究与应用进展[J];山东农业科学;2012年02期
2 张立颖;黄祖强;刘子杰;杨聪;梁兴唐;;正交设计在机械活化木薯淀粉合成高吸水树脂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8期
3 完茂林;孙玉亮;张群卫;;盐酸普萘洛尔分散片的处方筛选[J];安徽医药;2009年07期
4 桂留中;陈礼明;;以壳聚糖为载体的抗肿瘤药制剂研制进展[J];安徽医药;2010年10期
5 赵莹,张大卫,郑爱萍,于少云,武凤兰;7种吸收促进剂的鼻黏膜毒性及评价方法[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年04期
6 康晓梅;杨延慧;张书杰;张菁;程莉萍;张志斌;;淀粉微球的合成、结构及性能研究[J];材料导报;2011年16期
7 刘勋;宋正富;胡敏;罗合春;张涛;;辛烯基琥珀酸甘薯淀粉酯的制备研究[J];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8 马冰洁,唐洪波;十二烯基琥珀酸淀粉酯的合成工艺[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9 田睿;甘勇军;徐颖;;咪唑安定微乳滴鼻液的制备及质量控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10 奚念朱,陈芝云;安乃近滴鼻剂与药物的鼻腔吸收[J];儿科药学杂志;199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天民;崔慧斐;王凤山;荣晓花;;2003年我国生化药物研究进展[A];2004年全国生物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周云;孙晗笑;王峰;莫雪梅;李秀英;;重组vMIP-Ⅱ鼻腔给药的研究[A];2006年全国生化与生物技术药物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孙文武;汪筠;;复方泼尼松龙滴鼻剂的制备及质量控制[A];2006第六届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周晓宏;李艳;田崇华;;脂质化油脂微胶囊技术研究及其应用[A];第七届中国香料香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曾立斌;任远;;中药鼻腔给药制剂及安全性评价方法研究进展[A];第十届全国中药药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清芳;三七总皂苷高生物利用度制剂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2 张奇志;尼莫地平鼻腔给药的脑内递药特性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3 赵春顺;3-正丁基苯酞体内药动学及脑内转运机理的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3年
4 翟光喜;葛根素磷脂固体分散物的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3年
5 丁志平;珍珠、雄黄和黄连纳米粉体的制备与特性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4年
6 王阳;盐酸去氢骆驼蓬碱生物粘附缓释栓剂的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04年
7 黄涛;化学修饰胰岛素的制备、表征和生物活性[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8 许小红;盐酸伐昔洛韦缓释片的研制[D];四川大学;2005年
9 陈彤;抗癌复方硫酸长春新碱脂质体给药系统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10 韩旭华;白芍有效成分经皮微乳的抗炎镇痛作用及其药效物质基础[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建慧;糯小麦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的制备及其特性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0年
2 李蓉蓉;坎地沙坦酯自微乳软胶囊的制备及评价[D];湖北工业大学;2011年
3 王静;特定寡核苷酸对大鼠实验性牙移动骨改建影响作用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耿桂香;G-6607鼻腔喷雾剂的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年
5 崔旭;血管活性肠肽鼻腔喷雾剂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1年
6 易鸿;白藜芦醇三甲醚(BTM)乳胶的构建及局部施予兔踝关节的药动学评价[D];中南大学;2011年
7 陈翠兰;酶解与化学改性协同制备新型淀粉基吸附材料[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8 彭雅丽;酸解酯化复合变性大米淀粉的制备及其在淀粉膜中的应用[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9 张甲奇;交联酯化多孔大米淀粉的制备、性质及应用研究[D];江南大学;2011年
10 蔡霞;盐酸氟西汀微乳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D];广东药学院;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莹,张大卫,郑爱萍,于少云,武凤兰;7种吸收促进剂的鼻黏膜毒性及评价方法[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年04期
2 刘国勤,马晓蓬,宋培智,刘海英,侯惠民,贺芬;醋酸地塞米松双层缓释贴膜的生物安全性评价[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2年06期
3 丁雪鹰,高申,管斐,张仰眉,高静,俞媛;自制奥昔布宁渗透泵控释片的体内外相关性研究[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4 刘玉玲,何晓玲;地西泮滴鼻治疗小儿惊厥[J];广东医学;2000年02期
5 林观样;潘晓军;王贤亲;;姜黄素多孔淀粉微球的制备[J];海峡药学;2008年09期
6 刘铁民;王小文;陶震;;咪唑安定鼻腔给药治疗小儿惊厥的临床观察[J];海峡药学;2009年04期
7 周天杰,蒋学华,赵语,程小宁,赵劲松;赖氨匹林胶囊的相对生物利用度[J];华西药学杂志;1999年02期
8 张建春,蒋雪涛,邓明德,陈鼎继;口腔速释给药系统研究进展[J];解放军药学学报;2000年04期
9 章杰,陈可桢,邹豪,蒋雪涛;生物粘附释药系统在腔道中的应用[J];解放军药学学报;2002年02期
10 田文辉;高永良;;鼻腔给药吸收促进剂的研究进展[J];解放军药学学报;2006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傅强;左炔诺孕酮脂质体鼻腔给药生物利用度和药效学研究[D];延边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新国;药物的鼻腔黏膜吸收[J];中国新药杂志;2003年11期
2 徐晖,魏培莲;鼻腔给药系统研究进展[J];中国药业;2004年03期
3 顾文涛,武冬梅,赵志龙,张德利,崔景斌;蟾蜍上腭离体法评价药物的纤毛毒性及影响因素[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0年01期
4 蒋新国,崔景斌,方晓玲,韦阳,奚念朱;药物的鼻粘膜纤毛毒性及评价方法[J];药学学报;1995年11期
5 Walter AJJ;蔡亲福;;鼻腔给药制剂——药物对鼻腔纤毛活动的影响[J];世界临床药物;1991年06期
6 张凤翎,邓爱琴,苏天亭;α-干扰素鼻腔给药治疗肝炎的新途径[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5年04期
7 赵义军;鼻腔给药系统生物学概况[J];山东医药工业;1995年04期
8 陈新梅;;壳聚糖鼻腔给药毒性研究[J];齐鲁药事;2011年07期
9 李荣,陈宏珪,黄衍寿,吴伟;中医鼻腔给药法在急症中的应用[J];中国民间疗法;2000年06期
10 武晓玉,高永良;经鼻黏膜进脑给药途径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学杂志;2003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云;孙晗笑;王峰;莫雪梅;李秀英;;重组vMIP-Ⅱ鼻腔给药的研究[A];2006年全国生化与生物技术药物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高永良;;鼻腔递送给药在军事药学中的作用与研究[A];2008年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暨第八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08年
3 仰浈臻;王占璋;吴凯;齐宪荣;;卡巴拉汀及其脂质体鼻腔给药向脑部转运的研究[A];2011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11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1年
4 冯健;李范珠;;低共熔吸收促进剂对神经毒素鼻腔给药脑内递药的影响[A];2010施慧达杯第十届全国青年药学工作者最新科研成果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5 高永良;;鼻腔递送给药在军事药学中的作用与研究[A];2008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暨第八届中国药师周报告集[C];2008年
6 李新平;;鼻腔给药靶向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可行性(摘要)[A];浙江省药剂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7 ;鼻腔给药新剂型研究进展[A];第二届全国药用新辅料与中药制剂新技术应用研讨会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8 甘琴;;安乃近注射液两种鼻腔给药方法效果对比[A];全国传染病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9 郭建明;尚尔鑫;唐于平;钱大玮;段金廒;;川芎挥发油鼻腔给药后脑内藁苯内酯的测定(英文)[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分析分会第三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天龙止痛鼻喷雾剂[A];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龚之;[N];上海中医药报;2004年
2 胡松 李萍萍;[N];健康报;2003年
3 军事医学科学院药剂学博士 陈小平;[N];中国医药报;2003年
4 记者 李柄蔚;[N];重庆日报;2004年
5 王东兴;高永良;[N];中国医药报;2002年
6 程书权;[N];中国医药报;2002年
7 姜致中;[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7年
8 陈小平;[N];农村医药报(汉);2004年
9 ;[N];中国医药报;2006年
10 吴登梅;[N];中国医药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奇志;尼莫地平鼻腔给药的脑内递药特性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2 王东兴;抗肿瘤药雷替曲塞的脑靶向给药系统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5年
3 刘宏伟;磷酸川芎嗪鼻用pH敏感型原位凝胶及其PK/PD结合模型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4 杜玍妮;盐酸纳美芬鼻腔给药系统的设计与评价[D];沈阳药科大学;2007年
5 高小玲;凝集素修饰纳米粒经鼻入脑的递药特性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6 关彩宣;鼻腔给予神经生长因子对铝毒性阿尔茨海默病大鼠模型神经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7年
7 王俏;天麻素和天麻苷元的体内外代谢和脑靶向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8 黄惠锋;安宫牛黄鼻用脑靶向制剂的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9年
9 王晓梅;雌二醇鼻腔给药脑靶向制剂的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8年
10 赵春顺;3-正丁基苯酞体内药动学及脑内转运机理的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霞;基于新型生物黏附药物载体—酯化多孔淀粉的普萘洛尔鼻腔黏膜给药系统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3年
2 刘成程;高吸水性玉米多孔淀粉的制备及其生物相容性和止血效果的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3 王后生;生物可降解高吸附性多孔淀粉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
4 盛志佳;大米淀粉提取及大米多孔淀粉的制备及特性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5 彭飞;冷冻法制备多孔淀粉及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6 张超;玉米多孔淀粉的酶法制备及其作为吸附剂的应用研究[D];江南大学;2012年
7 杨永美;玉米多孔淀粉的交联酯化双改性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2年
8 阮杨峰;玉米多孔淀粉的制备及其对鸡血中金属离子和蛋白水解物的吸附作用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2年
9 刘宇欣;挤压—复合酶法制备多孔淀粉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3年
10 王慧;交联多孔淀粉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D];哈尔滨商业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新型生物黏附药物载体—酯化多孔淀粉的普萘洛尔鼻腔黏膜给药系统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569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xlw/1569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