蒽醌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对肿瘤细胞的细胞毒活性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蒽醌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对肿瘤细胞的细胞毒活性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兰州大学》 2014年
蒽醌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对肿瘤细胞的细胞毒活性的研究
胡观明
【摘要】:肿瘤仍是当今世界直接危及人类生命的最常见、最严重的疾病之一。在我国肿瘤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越来越多的学者致力于研制更有效、毒副作用较小的抗肿瘤药物。 蒽醌类化合物具有极好的抗肿瘤活性,20世纪80年代以来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目前,蒽醌类抗肿瘤药物种类繁多,最具典型性的药物有柔红霉素和阿霉素。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就是通过运用化学方法合成一个具有潜在抗癌活性的蒽醌类小分子化合物库,然后通过MTT法检测,筛选出其中抗肿瘤活性较好的化合物,从而发现更好的具蒽醌结构的抗肿瘤药物。本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在蒽醌母体结构的基础上,我们对其进行了化学修饰,首先对左右两个苯环给以不同种类的取代基,合成了化合物1-34,然后运用MTT法检测了它们分别对3种肿瘤细胞HL-60, SMMC-7721, HepG2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其中左边结构是四氯的化合物31效果最好,其浓度为50μM时,对3个肿瘤细胞的抑制率都达到80%以上,抗肿瘤效果明显。 在化合物31的基础上,我们又合成了一系列四氯蒽醌结构的化合物35~67,其中化合物59以ICso值为0.59μM而优于其他化合物。另外,在这一系列化合物中,化合物60对肿瘤细胞SMMC-7721表现出了很好的抑制作用,并对其他的肿瘤细胞没有明显的活性,说明其可以选择性的抑制SMMC-7721细胞。 为了得到抗肿瘤活性更好的结构,我们继续合成了被酰胺基取代的化合物68~82,其中90%的化合物对SMMC-7721细胞的IC50值都在nm级别(化合物82最好,其IC50值为300nM),抗肿瘤活性比被甲基取代的四氯蒽醌化合物更好。同时鉴于F原子半径小、易于运用到生物体系中等优点,我们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含有四个氟原子结构的化合物83~91,并检测了它们对肿瘤细胞SMMC-7721的抑制作用,计算IC50值,结果表明化合物87的活性最好,IC50值为0.825μM,说明蒽醌环被F取代后也可以提高蒽醌的抗肿瘤活性。通过合成及测定,筛选出生物活性好的蒽醌小分子,为今后合成结构多样性的蒽醌类化合物铺平了道路。而以上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化合物将会被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96;TQ460.1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斌;葛金芳;朱娟娟;黄晓晖;李俊;;小议在MTT法测细胞增殖抑制率中IC_(50)的计算方法[J];安徽医药;2007年09期
2 袁瑞荣,孙燕;蒽环类抗肿瘤药物研究进展[J];癌症;1989年06期
3 张胜梅,韩士田,刘彦钦;光核酸酶-蒽醌衍生物的研究进展[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4 孙兆姝,曹爱民,张振秋,方晓明,袁昌鲁;三承气汤中蒽醌类成分的含量分析[J];辽宁中医杂志;2005年05期
5 张鹏,陈家福;羊角藤抗肿瘤蒽醌类化合物的分离及其性质[J];四川肿瘤防治;1996年03期
6 姜彬;;细胞培养技术简介及避免污染的策略[J];生物学通报;2008年03期
7 马培奇;;抗肿瘤靶向药物概述[J];上海医药;2009年12期
8 段淑娥,李敏;中草药中蒽醌化合物的研究进展[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9 李焰;司徒镇强;吴军正;刘斌;;研究生《细胞培养技术》教学实验课程实践与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05年01期
10 杨新颖,倪沛洲,陆涛;蒽二酮类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J];药学进展;2002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蕾;孙婷;宋启霞;刘申康;;锌-柠檬酸铵还原体系用于氢化偶氮苯合成[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1期
2 姚日生,陈民;乙醇-水混合溶剂法合成三溴苯酚[J];安徽化工;2000年01期
3 高和平;半煤渣处理间二氯苯生产废水的试验研究[J];安徽化工;2001年02期
4 陆庆松;高纯度苯乙腈及其衍生产品的制备[J];安徽化工;2001年03期
5 李俊辉;有机合成中间体1,2-环氧环己烷的开发与应用[J];安徽化工;2001年03期
6 王德法;间氨基酚生产与开发建议[J];安徽化工;2001年05期
7 何节玉;负载型硫酸钛催化合成醋酸丁酯[J];安徽化工;2002年01期
8 陆庆松,潘为胜;苯乙酸合成工艺述评[J];安徽化工;2002年04期
9 孔林,吴勇,夏兵;2-甲基苯并噁唑的合成[J];安徽化工;2003年04期
10 徐汝云,边侠玲;稀硫酸控制定向溴化合成2,4—二溴苯酚[J];安徽化工;200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艾臻;张靖;施云海;;醋酸甲酯和甲醇混合物的加盐萃取精馏分离过程的研究[A];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裴晓华;李桃花;;粉防己碱对人乳腺癌MDA-MB-435S细胞抗肿瘤作用与机制研究[A];第十二次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乳房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3 李家明;赵永海;马逢时;何勇;张德帅;任海波;;川芎嗪芳酸衍生物的合成及抗血小板聚集活性[A];中医药理论与应用研究——安徽中医药继承与创新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8年
4 赵瑞君;刘颜岗;程璟侠;樊宏英;冀霞;;黄粉虫抗菌肽对K562细胞周期的影响及与羟基脲对细胞增殖抑制的比较[A];格莱姆抗菌肽——抗菌肽开发与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杨国玉;朱海林;周文峰;蒋登高;;内标法测定环己烯氧化产物中环己烯和环氧环己烷含量[A];首届中国中西部地区色谱学术交流会暨仪器展览会论文集[C];2006年
6 陈永生;于海滨;;生产频那酮新型环保工艺的研究[A];第六届全国工业催化技术及应用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曾艳平;戈伟;;乳腺癌分子靶向治疗现状及展望[A];第二届湖北省肿瘤靶向治疗学术会议论文选[C];2007年
8 曾艳平;戈伟;;关于调控胃癌细胞生长、增殖分子靶向治疗的靶点研究进展[A];第二届湖北省肿瘤靶向治疗学术会议论文选[C];2007年
9 赵美姿;;大孔弱碱性树脂对H酸吸附行为的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09年
10 黄建军;张博;朱建民;郑红朝;陈晓祥;;亚磷酸二甲酯—草甘膦联产尾气的连续回收[A];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2007年度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丽;具有多重孔结构的MFI型分子筛的合成及其催化性能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丽;运动相关基因与越野滑雪选材关联性研究及枣黄饮对运动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3 鲁英;乌鲁木齐市生活饮用水中有机物现状及其类雌激素效应的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0年
4 彭燕;海燕和中华疣海星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张玉冬;Th1/Th2漂移在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变化及抵当汤干预机制的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6 王占奎;清泻浊毒法对实验性高尿酸血症和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影响及机理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7 刘晓峰;鹿茸多肽纳米复合材料对成骨细胞及骨愈合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1年
8 郑亚东;PARP-1抑制剂对骨肉瘤细胞生物学活性的影响及其联合顺铂对骨肉瘤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张玮;基于微针给药的靶向黑素细胞抗色素沉着纳米粒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1年
10 曹长姝;中药臭灵丹中HTMF体外抗肿瘤机制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群;Genistein对Tca8113舌癌细胞株增殖、侵袭影响的初步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9年
2 沈晓冬;芳烃侧链的选择性氧化反应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3 王文天;Gemini型季铵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4 曹磊;四种真菌多糖抗氧化和抗肿瘤及免疫调节活性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5 王俊芳;两种有机化合物氧化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亚亚;掌叶大黄根腐病病原物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7 张帅;美白保湿乳液祛皱配方和美白配方的安全性评价[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8 胡耀华;Pt/ZrO_2和SO_4~(2-)/ZrO_2-Al_2O_3的制备及在硝基苯加氢重排过程中的应用[D];湘潭大学;2010年
9 李娜;败酱有效部位PHEB抗肿瘤作用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D];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10 沈振东;毛脉酸模内生真菌体外抗肿瘤活性菌株筛选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ArmandJP,孙燕,管忠震,鞠利雅;草酸铂 (奥沙利铂 )治疗大肠癌的研究进展[J];癌症;1999年06期
2 黄灶华,洪筱坤;TLC-SRS技术在中药大黄蒽醌甙类成分分析中的应用[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8年06期
3 纪松岗,柴逸峰,吴玉田,李玲,殷学平,朱斌,梁东升,许自明;超临界流体萃取-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法分离测定大黄中蒽醌类组分的含量[J];分析化学;1998年11期
4 张蓉颖,庞代文,蔡汝秀;DNA与其靶向分子相互作用研究进展[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9年08期
5 赵妍;邓意辉;孟胜男;王欣;;硫酸长春新碱脂质体的释放度和药效学研究[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6 卢文彪,曾元儿;大承气汤颗粒剂质量控制研究[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2年04期
7 赵飞浪,袁倚盛,李开吾;RP-HPLC法同时测定大黄及其他样品中的五种游离蒽醌含量[J];金陵医院学报;1999年02期
8 于超,兰红梅,王宇;HPLC法测定不同产地决明子中五种蒽醌类化合物[J];基层中药杂志;2002年02期
9 刘秀峰;秦叔逵;王琳;钱军;陈映霞;何泽明;龚新雷;杨柳青;;恩度与化疗联合治疗多种晚期恶性肿瘤的临床观察[J];临床肿瘤学杂志;2007年04期
10 施斌;方超;游美羡;裴元英;;聚乙二醇修饰对羟喜树碱隐形纳米囊泡的肿瘤靶向和抑瘤作用的影响[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06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申野;李坦;张成义;孙晓萌;王明科;高东阳;;猕猴桃根蒽醌类化合物提取工艺的研究[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2 曹高山;魏泉增;薛建平;;茜草组织培养生产蒽醌的研究进展[J];中国酿造;2008年13期
3 汪丽;陈景文;林晶;黄丽萍;乔显亮;;蒽醌类化合物对大型溞(Daphnia magna)的急性光致毒性研究[J];生态毒理学报;2006年01期
4 韩艳梅;林红;陈宇岳;;芦荟蒽醌类化合物用于真丝绸抗紫外处理[J];丝绸;2009年02期
5 张景;王涛;张春枝;;决明子中蒽醌类物质的提取和TLC检测[J];大连轻工业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6 郎中敏;索全伶;吴刚强;;蒽醌类食用色素的研究进展[J];中国食品添加剂;2006年06期
7 殷卫峰;欧植泽;高云燕;郝平;郭创龙;王中丽;;1,4-二羟基蒽醌及其Y~(3+)配位聚合物与DNA相互作用研究[J];化学学报;2010年14期
8 靳丹虹;梁芳慧;李敬筠;张寒琦;;微波辅助提取-HPLC测定决明子中的5种蒽醌类化合物[J];分子科学学报;2007年06期
9 谭倪;邵长伦;陶李明;何丽仙;佘志刚;林永成;;南海红树林内源真菌#2240的3个蒽醌类次级代谢产物的鉴别和药理活性[J];应用化学;2009年03期
10 刘全德;唐仕荣;宋慧;王营;邢洪伟;;芦荟蒽醌类化合物的超声提取及其抗氧化性研究[J];食品与机械;201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丽;黄丽萍;乔显亮;陈景文;;蒽醌类化合物对大型溞的光致毒性[A];中国毒理学会第四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周宇红;汪会玲;杨华;高芃;;决明子亚慢性毒性病理实验[A];中国毒理学会第四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王莹;陈景文;李斐;边海涛;;蒽醌类化合物对大型溞的急性光致毒性机制及QSAR研究[A];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C];2009年
4 董静;王弘;陈世忠;万乐人;端裕树;;葸醌类化合物的电喷雾串联质谱研究[A];第九届全国中药和天然药物学术研讨会大会报告及论文集[C];2007年
5 高晓燕;姜勇;卢建秋;屠鹏飞;;HPLC-DAD法同时测定大黄中7个蒽醌类化合物的含量[A];2008年《药物分析杂志》第三届普析通用杯论文集[C];2008年
6 赵晓倩;张丹参;;大黄酚益智抗衰老的研究进展[A];2011全国老年痴呆与衰老相关疾病学术会议第三届山东省神经内科医师(学术)论坛论文汇编[C];2011年
7 胡正海;;药用植物的结构、发育及与其主要药用成分积累的关系[A];第九届全国植物结构与生殖生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8 朱钦翥;陈维;张立实;;大黄素和大黄酸的体外遗传毒性评价[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9 孙向红;纪恒胜;韩建香;王路平;;从何首乌致肝损伤看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特点及预防措施[A];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0年
10 黄洪波;陈子明;姚月良;罗明和;任香梅;周俊勇;马俊英;王博;宋永相;张长生;鞠建华;;海洋微生物活性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及其生物活性研究[A];2011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11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玉和 许 吟;[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2 刘 斌;[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3 北京中医医院制剂室副主任药剂师 李卫敏;[N];健康时报;2003年
4 霍劲松;[N];中国中医药报;2002年
5 本报记者 胡亦馨;[N];中国食品质量报;2003年
6 胡献国;[N];健康报;2000年
7 刘共华;[N];中华合作时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陈永杰;[N];北京科技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胡美兰;[N];中国食品质量报;2004年
10 刘国应;[N];中国医药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贯羽;用于烃类选择加氧化反应的仿生催化体系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005年
2 徐丽娜;中药单体化合物中CFTR激活剂的筛选及药理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3 张逢春;肿瘤标志物检测方法及药用植物羊蹄品质生态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郑彩娟;四株南海肉芝软珊瑚共附生真菌次级代谢产物及其化学生态作用与药理活性[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5 向梅先;中华抱茎蓼次生代谢产物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吴晓辉;决明子的化学成分、质量控制以及体内代谢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张涛;肺形草抗H5N1禽流感活性成分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3年
8 沈硕;活性海洋真菌的鉴定及其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9年
9 王磊;中药胃肠安丸原料药材质量及作用物质基础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10 胡瑞琳;复杂天然药物有效成分的逆流色谱分离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杰;分散液相微萃取对复杂样品中蒽醌类化合物的浓缩、富集及色谱分析[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2 郑言博;蒽醌类化合物抗菌及抗肿瘤生物活性的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2年
3 胡观明;蒽醌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对肿瘤细胞的细胞毒活性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4年
4 汪丽;蒽醌类化合物对大型溞(Daphnia magna)急性光致毒性与QSAR[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5 曹亮;虎杖中白藜芦醇和蒽醌类提取分离工艺研究[D];陕西理工学院;2010年
6 陈金铭;毛脉酸模化学成分的研究(Ⅳ)[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8年
7 刘瑛;广西何首乌中蒽醌类化合物GXHSWAQ-1单体对鼻咽癌的放射增敏作用及其机制[D];广西医科大学;2009年
8 李莎莎;低温引发乙腈-水体系相分离萃取药物的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9 李明华;心肌细胞膜与中药朱砂七水溶性成分作用的色谱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10 谢亚;中药决明子有效成分提取分离及结构的电喷雾串联质谱(ESI-MS~n)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蒽醌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对肿瘤细胞的细胞毒活性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009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xlw/2009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