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军医论文 >

简述药品风险管理知识_中国药品风险管理实践研究

发布时间:2016-12-04 14:31

  本文关键词:中国药品风险管理实践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参考文献;集,北京: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2007,7;[34]王毅.张光仁.论述我国药品风险管理中两个;会议论文集,北京: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20;[35]刘树林,张义恩,梁书臣等.药品生产过程质;会议论文集,北京: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20;[36]宋燕萍.药品风险管理的现状与发展趋势[C;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2007,100-10;

参考文献

集,北京: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2007,78—80

[34]王毅.张光仁.论述我国药品风险管理中两个亟待解决的问题[C].第一届中国药物警戒研讨会

会议论文集,北京: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2007,84—85

[35]刘树林,张义恩,梁书臣等.药品生产过程质量风险管理探讨[C].第一届中国药物警戒研讨会

会议论文集,北京: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2007,87—91

[36]宋燕萍.药品风险管理的现状与发展趋势[C].第一届中国药物警戒研讨会会议论文集,北京: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2007,100-103

[37]赵根详,张建明.从注射用甲氨蝶呤事件浅谈我国药品风险管理[C].第一届中国药物警戒研讨

会会议论文集,北京: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2007,114-117。

[38]胡延龄.浅谈药品风险管理[C].第一届中国药物警戒研讨会会议论文集,北京:国家药品不良

反应监测中心,2007,120—122

[39]齐德广.上市药品风险管理的现状与思考[C].第一届中国药物警戒研讨会会议论文集,北京: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2007,122-125

[40]汪宝军,王晓利,张建堂.我国药品风险管理体系与模式的初步探讨Cc].第一届中国药物警戒

研讨会会议论文集,北京: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2007,130—132。[41]邓冲.规范临床药品使用降低药品使用风险[C].第一届中国药物警戒研讨会会议论文集,北

京: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2007,140—143

[42]曹立亚,郭林.美国药品安全监管历程与监测体系[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2006

[43]郭晓听.药品上市后再评价研究[D].天津大学化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4

[44]李军,王静.MedWatch-FDA网站的药物不良反应报告程序[J].药学进展,2001,25(2):108一110[45]孙新,颜敏,王兰明等.药品上市后安全性监测的现状与展望[J].中国新药杂

志,2001,10(5):401—403

[46]【美】菲利普?希尔茨(PhilipJ.Hilts)著,姚明威译.保护公众健康一美国食品药品百年监管历程

[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47]【美】托马斯?穆尔(ThomasJ.Moore)著。但汉松译.致命的药物【M】.北京:中国水【52】利水电

出版社,200fi

[48]曹立亚,郭林.美国药品安全监管历程与监测体系【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2006[49]杜文民,张京华.药物警戒的重要性与药物警戒论[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55

[50]陈丽.我国药品监管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51]杨悦,尹戎,董丽.美国FDA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体系简介[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2003,16(5):

305-307

[52]王建英.美国药品申报与法规管理[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教育出版社,2005

[53]邓剑雄.从近年来药害事件看我国药物警戒系统的建立[R].第一届中国药物警戒研讨会会议

交流资料,北京: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2007年11月

[54]刘文彬,张新平.国外药灾事件回顾与分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7。24(3):154-156[55]邓剑雄,刑欣,熊慧喻.药品安全监测体系建设和技术要素[J].今日药学.2008,18(2):1-3[56]金丹。魏晶,杨华,等.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组织测体系建设的现状及探讨[J].药物警戒,

2008,5(2):86—89

[57]刑蓉.我国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策略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58]刘云涛.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任重道远意识要加强[N].中国医药报,2008年1月24日,第

二版

[59]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修订研究总报告[R].2008年

2月16日

[60]UnitedStatesGeneralAccountingOffice.2002.Foodand

ofuserDrugAdministration:Effectfeesondrugapprovaltimes,withdrawals,andotheragencyactivities.GA0reports.(http://search.ebscohost.com/109in.aspx?direct=true&db=buh&AN=18198222&site=ehost一1ive>[Accessed18May2008])

附录1

中美重大药源性事件摘录

美国发生的重大药源性事件摘录:

1、破伤风事件1901年污染的天花疫苗和白喉抗毒素导致破伤风事件,死亡十三名儿童。1902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生物制品控制法》(BiologicsControlAct),对生物药品及其生产过程和设备进行上市前审批,并确定疫苗和抗毒素制造厂的年度现场检查制度。

2、磺胺酏剂与肾功能衰竭1937年,美国一家公司用工业溶剂二甘醇代替乙醇和糖来生产一种磺胺酏剂,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导致107人服药后死亡,其中大部分是儿童。悲剧的发生结束了五年之久的立法争议,1938年,国会通过《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Food,Drug,andCosmeticAct),第一次要求新药上市前必须提供安全性证明(我国2006发生的齐二药事件的罪魁祸首也是二甘醇)。

3、磺胺噻唑事件1941年,磺胺噻唑片剂被镇静剂苯巴比妥(Phenobarbital)污染,将近300人受害或死亡。该事件促使FDA决定彻底改革医药的生产和控制,这是良好操作规范(GMP)的开始。

4、黄热病疫苗和病毒性肝炎1942年,美国军队里曾普遍接种黄热病疫苗,结果在接受预防注射的300万军人中,有28000人发生传染性肝炎,死亡62人。调查发现,在117批黄热病疫苗中有9批疫苗的血清中混进了患传染性肝炎已痊愈的志愿者的血清(我国2007发生的佰易事件的罪魁祸首也出现采血环节)。

5、孕激素与女婴外生殖器男性化1950年,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医院的医生发现大约有600名女婴出现外生殖器男性化,别的医院也发现类似情况。经过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这种异常现象与女婴的母亲在孕期曾服用黄体酮等孕激素有关。1939年至1950年在美国发现这样的病人达600多例。

6、氯霉素事件1952年,FDA进行的全国性调研结果揭露氯霉素引起了近180例严重血液病(多数为致命性)。FDA开始先后与“美国医院药剂师学会”(AmericanSociety57

ofHospialPharmacists),“美国医学档案图书馆学会"(AmericanAssociationofMedicalRecordLibrarians),以及“美国医学会(AmericanMedicalAssociation)联系参与自愿药物不良反应报告项目。

7、小儿麻痹症疫苗事件1954年,美国人首次使用小儿麻痹症疫苗。由于加利福尼亚州一家制药厂的疏忽,疫苗导致260例4,Jh麻痹症,其中有11人死亡。FDA的调查员停止了疫苗的销售,并且发现生产企业使用了较便宜的渗透装置,使一些活的病毒混进了疫苗中。

8、三苯乙醇与白内障1961年,美国著名的Mayo医院报告,在服用三苯乙醇的16例病人中,有6人出现皮肤干燥、头发脱落、白内障等症状,以后其它医院也有类似报告。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制药公司于1962年被迫宣布停止生产,并从市场上撤回产品。由于该药品的潜伏期长,,估计在几十万服药者中,发生白内障的有1000多人。9、反应停和海豹胎反应停(Distaval),通用名为沙利度胺(Thalidomide)j1956年在西德上市,主要治疗妊娠呕吐反应,期临床疗效明显,迅速流行于欧洲、亚洲(以日本为主)、北美、拉丁美洲的17个国家,1960年左右,上述国家突然发现许多新生儿的上肢、下肢特别短小,甚至没有臂部和腿部,手脚支接连在身体上,其形状酷似“海豹"。通过长时间的流行病学调查,证明这种胎儿畸形与患者的母亲在怀孕期间服用反应停有关。“海豹胎”在日本大约有1000名,在西德大约有8000名,全世界超过1万人。1962年,美国国会通过(Kefauver—Harris药品修正案》(Kefauver-HarrisDurgAmendments),第一次要求药品制造商在药品上市前向FDA证明药品的有效性。10、己烯雌酚与少女阴道癌1966年至1969年间,美国波士顿市妇产医院在短时间里发现了8例少女患有阴道癌,其它医院也陆续有相关报道,其比例远远超过了自然发病率。随后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发现,这些病例的发生与其母亲在孕期服用己烯雌酚有密切的关系。到1972年,各地共报告91名8~25岁的阴道癌病历,其中49名患者的母亲在怀孕期间肯定服用过己烯雌酚。说明己烯雌酚的不良反应要在下一代身上才暴露出来。

11、泰利诺胶囊事件1982年,芝加哥的一名凶手把氰化物放进泰利诺胶囊,导致7人死亡。FDA发明了不用开瓶就能查出有毒胶囊的办法,保证了在几天内对几百万瓶泰利诺胶囊的检查。1982年FDA颁布《反篡改包装规定》(Tamper--ResitantPackaging

Regulations),以防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12、L一色氨酸事件1989年,美国发生了嗜曙红细胞增多一肌痛综合征(Eosinophilia—MyalgiaSyndrome,EMS),临床表现为疲乏、气短、皮疹、极度浮肿,有时甚至充血性心脏衰竭不良反应事件。调查发现此类综合症与服用L_色氨酸(L-Tryptophan)有关,FDA发布全国范围内的市场撤回令:撤回所有作为食品补充剂销售的含量高于100mg的L一色氨酸产品。

13、替马沙星事件替马沙星是第三代喹喏酮类药物,由美国的一家公司生产,1992年2月在美国上市,截止到1992年6月,FDA收到了318例不良反应报告,包括溶血性贫血、弥慢性血管内凝血、急性肾衰、肝损伤、低血糖等。这些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相当于其它喹喏酮类药物的4倍。该药品在美国上市仅4个月,收到8例肝损伤、低血糖休克报告,死亡3人,即迅速从市场上撤除该品种。

14、万络事件万络(Vioxx),通用名为罗非昔布(Rofeeoxib),默克公司于1994年开始研究,1998年11月向FDA提交新药申请,1999年5月获准上市。上市后,ADR监测报告以及临床试验显示,长期高剂量服用万络有增加心血管系统严重不良反应的可能性。全球约有8000万患者服用过此药,2004年9月默克公司宣布在全球范围内撤市。6个月后,FDA正式发布了3个关于药品风险管理的工业指南。

我国发生的重大药源性事件摘录:

l、四咪唑引发迟发性脑病70—80年代,温州市发生原因不明“脑炎"数百例,其他11个省市也报告了四咪唑和左旋米唑引起“脑炎"300多例,经调查,发现四咪唑可引起迟发性脑炎,发病率(4.58/百万),虽不算高,但可致残致死,1982年国家卫生部宣布淘汰四咪唑,之后“脑炎"发病率急剧下降。

2、乙双吗啉与白血病70年代末,乙双吗啉作为治疗银屑病的新药得到应用,80年代起,陆续有文献报道乙双吗啉可能引发白血病,潜伏期为3个月至IJl5年不等。1985年,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禁用药品。但由于乙双吗啉在短时间内疗效显著、价格便宜,一直被部分医疗机构使用。2002年国家药监局公布停止使用,要求制药企业6个月内自行收回、销毁。3、抗生素致聋90年代统计,我国由于药物致聋、致哑儿童达180余万人,药物致耳

 

 

下载地址:中国药品风险管理实践研究_图文56.Doc

  【】

最新搜索

中国药品风险管理实践研究_图文

2017-2022年中国旅游船市场未来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

59初二物理期中考试卷

电阻元件的伏安特性_图文

71信息系统和管理期末复习

人民医院建设投资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广州中撰咨询

三国志12对战版汉化

专题电阻的测量特殊方法训练题

79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活动总结_图文

2013 浙大工程风险与保险在线作业答案


  本文关键词:中国药品风险管理实践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043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xlw/2043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7b2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