坑道空气净化技术应用及其装置研制
本文选题:坑道 + 空气污染物 ; 参考:《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06年03期
【摘要】:目的为解决平战时坑道中化学与生物性空气污染对进驻人员身体健康的影响,探讨应用空气净化技术并研制净化装置。方法利用组合净化技术与方法通过高效过滤单元,去除颗粒物;采用低温等离子体和纳米光催化净化单元,消除或杀灭化学污染物和微生物。结果研制的坑道空气净化装置样机对不同浓度的典型空气污染物1 h平均净化率分别为:H2S 100.0%,SO294.9%,NO292.8%,NH384.3%,CO297.6%,CO 68.8%,甲醛100.0%,苯96.4%,甲苯94.5%,二甲苯90.5%,颗粒物91.3%,细菌总数100.0%。坑道现场试用可有效净化空气微生物、总悬浮颗粒物以及CO、CO2、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等有害气体。结论研制的空气净化装置可对坑道内典型的化学污染物及大肠杆菌代表的微生物进行有效地去除或杀灭,现场试用结果表明可有效保证坑道空气质量。
[Abstract]:Objective in order to solve the influence of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air pollution on the health of personnel in the pit during peacetime war, the application of air purific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urifying device were discussed. Methods combined purification techniques and methods were used to remove particulate matter by high efficiency filtration unit, and low temperature plasma and nanometer photocatalytic purification unit were used to eliminate or kill chemical pollutants and microorganisms. Results the average purifying rate for 1 h of typical air pollutants of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was: 1: H2S 100.0 and so 294.9 and no 292.8% respectively. The average purification rate of NH384.3and CO was 68.8%, formaldehyde 100.0, benzene 96.496, toluene 94.5, xylene 90.5, particulate matter 91.3, bacterial total 100.030 and total bacteria 100.03.Results the average purification rate for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typical air pollutants was: 1: H2S 100.010. 0. 0. 0. The number of particulates was 91.3, and the total number of bacteria was 100.0. It can effectively purify air microorganism, total suspended particulates and harmful gases such as COCO2, TVOC, etc. Conclusion the air purifying device can effectively remove or kill the typical chemical pollutants in the tunnel and the microorganisms represented by Escherichia coli. The field tri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air quality of the tunnel can be effectively guaranteed.
【作者单位】: 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 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 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 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 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 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 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
【基金】:全军“十五”指令性项目课题(No.01L026) 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课题(No.033607111)
【分类号】:R8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杨丹凤 ,袭著革;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公共卫生;2002年01期
2 郑世英,张永良,郑铁钢,李达,阮仕荣;某地下医院真菌污染状况调查[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04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蒋达华,任如山;等离子体技术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研究[J];环境技术;2004年02期
2 张增凤,丁慧贤;低温等离子体-催化脱除室内VOC中的甲醛[J];黑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3 谷宏专,童志权;TiO_2光催化技术在有害气体净化中的应用[J];交通环保;2004年04期
4 张华山,李官贤,袭著革,张伟,杨丹凤,刘颖;低温等离子体发生器净化效果评价[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03年05期
5 王祥生,胡仲明,马建华,运太来,陈溪根,侯顺利,张凤琴;不同部队官兵皮肤病发病情况调查[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05年03期
6 韩旭 ,茅靳丰 ,耿世彬 ,张华;利用O_3-UV-H_2O协同作用消除室内化学污染的研究[J];暖通空调;2005年05期
7 张宗才,戴红,许伟,赵婷,李立新;低温等离子体在蛋白材料表面改性中的应用[J];皮革科学与工程;2004年06期
8 张永良;郑世英;智强;刘东彪;;二氧化氯消毒剂浓度衰减速度检测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7年03期
9 李立新,陈武勇,张宗才;低温等离子技术在制革清洁化工中的应用前景[J];中国皮革;2005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桂华;农作物秸秆表面性能及胶合重组技术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贾媛媛;K_4Nb_6O_(17)的制备及其光催化降解酸性红染料废水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2 朱明;脉冲电晕法处理混合VOC_s实验研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04年
3 何方方;冷等离子体裂解甲烷制C_2烃的实验研究及动力学模拟[D];四川大学;2004年
4 王晓林;二氧化钛光催化材料离子掺杂行为及机理研究[D];广西大学;2005年
5 李兰英;等离子氧化炭黑以及氧化炭黑接枝抗癌药物依托泊苷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6 王鑫;活性炭纤维协同等离子体治理恶臭废气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7 杨景花;纳米二氧化钛改性氟碳涂料及涂装工艺的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8 黄海燕;纳米TiO_2/VACF光催化层净化室内空气中甲醛的实验研究[D];重庆大学;2006年
9 褚海林;电子束辐照处理甲苯废气研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06年
10 余扬晖;非热放电空气净化装置杀菌效果的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谦,宁成,周文俊,李劲;脉冲供能集烟气除尘和脱硫脱硝为一体的机理[J];环境保护科学;1995年01期
2 孙亚兵,任兆杏,何于江;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在三废处理中的应用与研究[J];环境保护科学;1997年05期
3 王淑惠,刘正超,侯健,于勇,潘循皙,侯惠奇;DBD降解CF_2ClBr过程中自由基与电子能量[J];环境科学;2000年01期
4 刘书海;等离子体烟气脱硫技术现状与关键问题讨论[J];环境科学;1996年02期
5 刘正超,张振满,,侯健,侯惠奇,潘循皙,董文博,周祖铭,李长林;CF_2ClBr的火花等离子体降解[J];环境科学;1996年04期
6 周黎明,马虹斌;非平衡放电等离子体治理有害气体[J];环境污染与防治;1996年06期
7 郑世英,奚万山,张永良,朱森树;某地卫生坑道环境卫生学调查分析[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01年05期
8 郑世英,张永良,郑铁钢,吕义;坑道通风与微生物的关系[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1999年03期
9 侯健,潘循皙,赵太杰,侯惠奇;常压非平衡态等离子体降解挥发性烃类污染物[J];中国环境科学;1999年03期
10 任兆杏,丁振峰;低温等离子体技术[J];自然杂志;1996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重贵,李章钧;利用坑道人工培植天麻成功[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1980年02期
2 学齐;;空气污染比指示剂指示的更为严重[J];今日科技;1980年04期
3 陈学敏;;三种主要的空气污染物引起松鼠气管、肺和心的生化变化[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1980年03期
4 林海;;接触臭氧小鼠肺部免疫球蛋白水平及含抗体细胞的变化[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1980年05期
5 汪开治;;鼻腔和鼻窦肿瘤的侧别与病因的关系[J];国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1981年03期
6 袁宝珊;;环境毒理学导论[J];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1983年03期
7 ;加利福尼亚地区灵长类研究中心[J];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1983年01期
8 杨炳连;;线性比色测定CO_2检气管的试制介绍[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1983年01期
9 祝传根;陆雁经;;坑道密闭条件下做饭的卫生学调查[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1983年03期
10 ;1983年《军队卫生》分类总目录[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198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薄燕怀;;空气污染对农村妇女健康危害的相关因素研究[A];妇女·环境·健康——妇女与环境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2 杨建军;李东旭;李庆霖;张治军;汪汉卿;;甲醛光催化氧化机理研究[A];2000'全国光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3 王晓云;潘莉卿;吕伟林;轩春怡;高燕虎;;北京城区冬季空气污染物垂直分布与气象状况的观测分析[A];城市气象服务科学讨论会学术论文集[C];2001年
4 范引琪;韩志成;;石家庄市空气污染潜势预报[A];城市气象服务科学讨论会学术论文集[C];2001年
5 徐胜一;杨艳屏;;气候因子和空气污染物对急性气喘病发之关系研究[A];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6 印木泉;;危险度评定受毒理学家们关注[A];中国毒理学通讯[C];2001年
7 王爱清;韩文霞;;安阳市公共场所甲醛污染状况调查分析[A];新世纪预防医学面临的挑战——中华预防医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8 黄丽红;宋伟民;蒋蓉芳;;大气PM2.5对肺泡巨噬细胞影响的实验研究[A];新世纪预防医学面临的挑战——中华预防医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9 于天荣;牛宪政;;平顶山市空气污染物对档案的危害及控制[A];中国档案学会第六次全国档案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10 何翔;吴祥云;任辉启;李茂生;王励自;曲建波;庞伟宾;;坑道内爆炸宏观破坏现象及冲击波传播规律的实验研究[A];第二届全国爆炸力学实验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标准所 葛大陆;调整污染物排放标准体系应慎重[N];中国环境报;2000年
2 赵斌 周奉超;城市空气质量等级报告是怎么来的?[N];光明日报;2000年
3 李明信;发生在朝鲜半岛的“地下战争”[N];解放军报;2000年
4 相凤翔 李斌 涂学能 张海泉 姜瑞斌 王勇 本报记者 徐双喜;新世纪:让防御盾牌更坚固[N];解放军报;2000年
5 杨开周 叶幼平 涂学能;筑起我们新的“长城”[N];解放军报;2000年
6 末士;室内污染令人咋舌[N];中华工商时报;2001年
7 记者 温后胜;雾都的雾越来越少了[N];中国环境报;2002年
8 苏海河;日本没了煤炭产业[N];中国矿业报;2002年
9 孟伟哉;在战斗序列里[N];解放军报;2002年
10 ;绿化隔热也节能[N];中华建筑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赵利容;广州市城区街道毒害空气污染物暴露特征及其来源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5年
2 韩军;下水道污泥焚烧过程中重金属元素的挥发与回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3 文远高;室内外空气污染物相关性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海涛;包头市青山区和昆区SO_2总量控制方法及方案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1年
2 尹雪云;纳米光催化技术在室内空气净化器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3年
3 陈茂林;甲醛气道刺激作用生物靶分子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4 李金花;环境激素中酚类化合物的监测分析新方法研究[D];东华大学;2004年
5 司瑶冰;呼和浩特市大气污染物变化特征及空气质量预报方法研究[D];南京气象学院;2003年
6 谢丹;生态水泥生产的关键技术、设备及其系统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7 刘永华;建筑装修导致室内空气污染的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8 刘发文;HEV多能源动力总成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9 李晓阁;城市森林净化大气功能分析及评价[D];中南林学院;2005年
10 陈文娟;汽车检测车间内空气污染与空气保洁措施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0475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xlw/20475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