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人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关联性负变与失配性负波的变异
本文选题:军事人员 + 应激障碍 ; 参考:《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4年22期
【摘要】:目的 :探讨军人创伤后应激障碍 (PTSD)患者关联性负变 (CNV)及失配性负波 (MMN)的变异 .方法 :应用美国NicoletBravo脑诱发电位仪 ,采用光和声成对刺激、反应时间以及听觉靶 非靶刺激序列技术 ,检测 6 6例PTSD和 36名正常人 (NC)的CNV及MMN .结果 :(1)CNV :M1潜伏期PTSD组 [(5 0 3 4± 139 2 )ms]长于NC组 [(42 0 1± 12 3 6 )ms;P 0 0 1],M2 波幅PTSD组 [(18 9± 7 9) μV]高于NC组 [(11 7± 5 8) μV ;P 0 0 1],指令信号后负变化 (PINV)的出现率PTSD组 (39% )高于NC组 (3% ;P 0 0 1) .(2 )MMN :潜伏期PTSD组 [(2 14 2± 2 5 7)ms]长于NC组[(193 7± 2 2 6 )ms;P 0 0 1],波幅PTSD组 [(8 5± 1 8)μV]高于NC组 [(5 4± 2 2 ) μV ;P 0 0 1].结论 :CNV与MMN的变异特点可作为PTSD辅助诊断的脑电生理学标志 .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variation of associated negative mutation (CNV) and mismatched negative wave (MMN) in patients with 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 Methods: the CNV and MMN of 66 patients with PTSD and 36 normal controls were detected by using Nicolet Bravo brain evoked potentiometer and photo-acoustic stimulation, reaction time and non-target stimulation sequence technique. Results the latency of CNV: M1 in the PTSD group [5034 卤139.2 Ms] was longer than that in the NC group [42001 卤12.36 Ms P0.01] M _ 2 amplitude in PTSD group [18 9 卤7 9 渭 V]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NC group [11 7 卤5 8) 渭 V P 0 01]. The occurrence rate of PINV in PTSD group (39%)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NC group (3% P0 01). The latent period of PINV in PTSD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NC group [2142 卤25 7)ms], and the amplitude of amplitude in PTSD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NC group [8.5 卤1.8 渭 V]. 22) 渭 V (P 0 01). Conclusion the variation of CNV and MMN can be used as a marker of electroencephalogram (EEG) in PTSD.
【作者单位】: 解放军91医院全军精神疾病防治中心 解放军91医院全军精神疾病防治中心 解放军91医院全军精神疾病防治中心 解放军91医院全军精神疾病防治中心
【分类号】:R8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夏俊杰,刘志荣,施建国,黄宏前;高速公路车祸创伤后应激障碍18例临床分析[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5年06期
2 黄国平,张亚林;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睡眠障碍[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4年04期
3 陈树林,李凌江,卢原,高雪屏,张锦黎,李晏,李卫晖;火灾灾民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5年03期
4 张学芳,张建球,马世民,杨永杰,赵厚锋;矿难受害者及家属创伤后应激障碍研究[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4年05期
5 李敏,胡厚源,胡建林,汪涛,李彦章,张俐,胡华;重庆开县天然气井喷事故创伤后住院患者应激障碍的心理学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2004年27期
6 翟金国,赵靖平;创伤后应激障碍药物治疗新进展及临床评价[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5年02期
7 高洁,伍亚民;创伤后应激障碍中创伤记忆的研究进展[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5年01期
8 梁家国!276005;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简易筛选量表简介[J];中国民政医学杂志;2000年02期
9 刘琰;伤后应激障碍对综合健康的影响及早期危险度评估[J];国外医学.骨科学分册;2000年02期
10 尹海辉,周建芬,黄晓元;烧伤病人应激障碍的研究现状[J];护理研究;2003年1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许春景;高亚丽;;骨折后病人出现应激障碍的护理体会[A];河南省精神科护理风险管理培训班及学术交流会资料汇编[C];2011年
2 陈广华;王长玉;王菲;;颅脑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与法医临床学[A];中国法医学会司法精神病学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全国司法精神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3 陈树林;李凌江;;精神创伤性记忆与脑结构功能的关系[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4 刘冬娟;石玉秀;;PTSD样大鼠中缝背核神经元细胞凋亡的超微结构研究[A];中国解剖学会2011年年会论文文摘汇编[C];2011年
5 陈妙;王嫦娟;;催眠疗法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作用[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王静;杨红梅;梁瑛琳;;预防急性创伤住院患者并发应激障碍的护理体会[A];第12届全国骨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7 李松蔚;徐凯文;钱铭怡;;高低PTSD症状个体的定向遗忘效应[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张月平;苗丹民;朱霞;孙云峰;杨业兵;;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相关的社会心理因素的研究进展[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林冠群;韩天民;陈媛;施旺红;;抗震救灾一个月后的PTSD与人格倾向相关性分析[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范一鸣;孙源泉;王鹏;宫瑞莹;李莉;祈冬燕;孙妮;高峰强;;异地复学震区中小学生PTSD及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江苏省盐城市中医院主任医师 柏正宏;应激障碍种种[N];中国医药报;2002年
2 本报记者 李卫芹;遇到重大事件心理不要太坚强[N];中国消费者报;2008年
3 华南师范大学派往四川地震灾区的心理干预志愿者 张炯理;一例震后PTSD儿童的心理矫正[N];医药经济报;2009年
4 星辰 编译;应激障碍患者脑部萎缩[N];大众科技报;2003年
5 张生 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抗战时期中国受害者PTSD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通讯员 刘静;北京首批心理救援专家赴青海[N];北京日报;2010年
7 张荔子;关怀精神创伤[N];健康报;2003年
8 孝文;做噩梦的原因[N];农村医药报(汉);2009年
9 主任医师 孙清廉;抚平受伤的心灵[N];上海中医药报;2008年
10 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 师建国;把灾害对心灵的创伤降到最低[N];健康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王禾;PTSD动物模型的制备及其发病机理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3年
2 高洁;PTSD大鼠闯入性记忆神经信息编码及病理机制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1年
3 王海涛;PTSD大鼠海马和下丘脑5-HT1A受体活性及前额皮质ERK变化的实验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4 雷鸣;PTSD大学生的认知情绪特征与心理复原[D];西南大学;2011年
5 程晓刚;Calpain inhibitor I对创伤应激相关功能调控的实验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4年
6 隋双戈;性侵害创伤干预模式、性侵害PTSD患者心理社会因素及脑结构功能特征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7 侯彩兰;矿难后创伤后应激障碍流行病学及神经影像学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8 陶嵘;创伤后应激障碍大鼠模型的情景恐惧记忆神经机制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梦竹;上海市青少年PTSD状况调查及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2 李繁;80例留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PTSD关系的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07年
3 支惠;PTSD中闯入记忆的机制:以自发自传体记忆为视角[D];吉林大学;2011年
4 刘刚;认知行为疗法对一例青少年PTSD的探讨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1年
5 安飞;救援官兵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发生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0年
6 孙燕;SARS患者PTSD相关因素分析及追踪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5年
7 刘琦;泥石流灾后中学生PTSD共病重症抑郁症状及与心理弹性的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8 张萍;PTSD样大鼠酒精条件性位置偏爱的获得及其与多巴胺D1受体的关系[D];河北医科大学;2010年
9 王罡;电针头穴加耳治疗5.12地震后创伤应激障碍(PTSD)的临床RCT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年
10 穆允凤;急性PTSD的磁共振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0475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xlw/20475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