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军医论文 >

快速减压对豚鼠外周微循环和大脑血流量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11-15 20:13
【摘要】:目的 :探讨动物处于减压病 (DCS)临界发病状态时微循环及其血流动力作用的改变。方法 :采用小型化激光微循环综合参数测量仪及LDF 3微区血流量仪 ,以检测动物高压暴露前及快速减压后微循环和血流动力作用的改变。结果 :快速减压后动物微血管明显收缩 ;毛细血管开放数量减少 ;微循环中可见气泡并有血栓形成 ;白细胞、血小板与血管内皮细胞粘附 ;血流中有较多白色微小血栓 ;细动脉血流速度平均比正常状态减慢 0 .9mm/s,细静脉流速减慢 0 .7mm/s,脑血流量可下降 5 0 %以上 (P 0 .0 1)。结论 :快速减压后溶解在体内的惰性气体不能进行安全脱饱和 ,引起机体超强应激反应和损伤 ,使微循环血流动力作用紊乱 ,造成组织缺血、缺氧 ,并在体内形成了气泡。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hanges of microcirculation and hemodynamics in (DCS) critical state of decompression disease. Methods: a miniaturized laser microcirculation comprehensive parameter measuring instrument and a LDF 3 microregion blood flow meter were used to detect the changes of microcirculation and hemodynamics before and after high pressure exposure and rapid decompression. Results: after rapid decompression, the animal microvasculature was constricted, the number of capillaries was decreased, the bubbles and thrombosis were observed in the microcirculation, the leukocytes, platelets and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adhered to each other. There were more small white thrombus in the blood flow, the blood flow velocity of the arteriole was 0.9 mm / s slower than that of the normal state, and the velocity of the fine vein was decreased 0.7 mm / s, the cerebral blood flow decreased by more than 50% (P < 0.01). Conclusion: the inert gas dissolved in the body after rapid decompression can not be safely desaturated, resulting in superstrong stress response and injury, disturbance of blood flow dynamics of microcirculation, and tissue ischemia and hypoxia. Bubbles are formed in the body.
【作者单位】: 海军医学研究所!上海200433 海军医学研究所!上海200433
【基金】:总后卫生部科研基金!资助课题 (96L0 0 3)
【分类号】:R845.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蔺世龙,刘景昌,吴向宇,倪大智,姜德玺,张振炜;减压病时动态气泡定量检测的实验研究[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1993年06期

2 蔺世龙;;刘景昌;;辛佩珠;;汤炎;;张振炜;;姜德玺;;周扣珍;;高压氧对沙鼠脑缺血时微血管内皮细胞形态及其粘附性的影响[J];微循环学杂志;1996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王艳;唐强;李娟;;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及其康复治疗的研究进展[J];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2008年01期

2 蔺世龙,刘景昌;高压氧对缺血性脑损伤微循环的作用[J];微循环学杂志;2000年04期

3 蔺世龙;;微循环检测技术在减压病诊治中的应用现状及展望[J];微循环学杂志;2006年02期

4 蔺世龙;刘景昌;毕钢;朱祥祺;姚建;李斌;虞春;陈海庭;顾秀良;汪家春;姜德玺;冯磊;黄志强;杨涛;;低水温氦氧潜水对人体温的影响和安全减压的研究[J];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2006年06期

5 蔺世龙,刘景昌;急性减压损伤微血管变化及其高压氧治疗的效用[J];中国微循环;2004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周;高压氧对成年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蔺世龙,刘景昌,辛佩珠,周扣珍,方以群;蝮蛇抗栓酶对沙鼠脑缺血软脑膜微循环的作用[J];微循环学杂志;1994年02期

2 李承晏,任菽芸,李宗南,吴晓翠,孙宏,,杨怡长;脑卒中病人的全血粘度与血液成份[J];微循环学杂志;1994年02期

3 陈开地,王学德;896例脑血栓患者血液流变性分析[J];微循环学杂志;1994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蔺世龙;刘景昌;辛佩珠;周扣珍;吴向宇;姜德玺;倪大智;叶熙亭;张振炜;;实验性减压病时肺微循环变化的研究[J];微循环学杂志;1993年01期

2 张红专,李耸岩,周海维,席允平,魏艾红,孙志勇,许传喜;噻氯匹定对实验性家兔减压病微循环的影响[J];微循环学杂志;2003年03期

3 王国忠,高春锦,葛环;快速减压对小鼠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5年01期

4 余长青;脊髓型减压病13例临床分析[J];中国职业医学;1989年06期

5 蔺世龙,刘景昌;高压氧对快速减压豚鼠微循环血流动力作用的影响[J];微循环学杂志;1999年04期

6 蔺世龙,刘景昌;急性减压损伤微血管变化及其高压氧治疗的效用[J];中国微循环;2004年05期

7 朱祥祺!200433上海,倪大智!200433上海,李慈!200433上海,陈士明,严小敏;高压氧对减压病大鼠肺组织自由基的影响[J];中华理疗杂志;2000年06期

8 王国忠 ,高春锦 ,葛环 ,夏成青;减压病小鼠血小板膜糖蛋白的表达[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03年02期

9 高光凯,吴镝,石永亮,杨鹰,王淑欣,杨仁庆;高压氧对实验性减压病兔脊髓诱发电位的影响[J];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2004年02期

10 刘阳,姜伟,江平,孙建军,汪磊,胡博华;模拟轻潜水耳气压伤与内耳减压病实验研究[J];海军总医院学报;199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光凯;吴镝;石永亮;杨鹰;王淑欣;;高压氧对实验性减压病兔脊髓诱发电位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高压氧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2 高文华;;急性脑型减压病的影像表现[A];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放射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3 王炜;高光凯;吴镝;石永亮;杨鹰;王淑欣;鲍新平;;快速减压对家兔脊髓组织学的影响[A];第六届全国生物医学体视学学术会议暨第九届全军军事病理学学术会议、第五届全军定量病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4 荆岩林;周述尧;高桂珍;;减压病的加压治疗方法[A];救捞专业委员会2004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5 刘进;谌传琴;吕昀;刘侃;;地奥心血康治疗心绞痛甲襞微循环所见64例[A];心脑病药物临床评价专家谈[C];1998年

6 赵文义;孙健;郑增荣;;定域提取红细胞用于分析微循环参数[A];第三届全国现代生物物理技术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0年

7 胡建中;李洋;周峗;徐大启;王锡阳;张俊;;川芎嗪对大鼠脊髓急性损伤段微循环影响的实验性研究[A];第八届全国脊柱脊髓损伤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8 周总光;高贤华;张肇达;严律南;杨品华;刘续宝;肖路加;杜渊;欧可群;;胰腺微循环与胰腺的机能和临床[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9 张庆富;翟君鹤;;回吸收对严重烧伤病人微循环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五次全国烧伤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7年

10 陈绍宗;许龙顺;;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对创面微循环影响的实验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六届全国烧伤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熊昌彪;脉络与微循环关系被揭示[N];中国医药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唐铮;“微循环”激活鼓楼东大街[N];北京日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裴云峰;“平面建立交”:迎泽大街微循环[N];发展导报;2007年

4 记者 梁思奇 戚树;北海奇案:“水鬼”索命,原是“减压病”[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5 记者 李竞立;交通微循环二期工程启动[N];云南日报;2007年

6 早报首席评论员 鲁宁;公交微循环不畅 症结在投入不足[N];东方早报;2007年

7 ;“微循环”式做法有利“双赢”[N];北京日报;2004年

8 晓峰邋小施;南通6890公里村路活了农村“微循环”[N];中国交通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张艳邋田玲翠;开通“微循环公交”填补“盲点”[N];文汇报;2007年

10 舒心萍;用胡同打通交通“微循环”当慎重[N];华夏时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慈;减压病时血小板的功能变化及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1年

2 陈锐勇;快速减压致中枢神经损伤机制及高压氧效用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5年

3 彭兆云;家兔高气压暴露后快速漂浮脱险预吸氧方案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1年

4 赵宁辉;低氧诱导因子1α及其目的基因在实验性脊髓损伤中表达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5 刘谦;激光散斑衬比成像技术及其应用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6 吕田明;血肿周围半暗带及其时间窗的实验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5年

7 陈威;腺苷对心脏停搏后自主循环恢复影响的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6年

8 宋保强;重组血管生成抑制剂Ad-METH-1对增生性瘢痕作用的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5年

9 毛运春;前胸部瘢痕疙瘩微循环与胶原表达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年

10 杨欣;带蒂皮瓣微循环监测及早期断蒂的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皓;Lipo-PGE_1对肠道淤血再灌注时微循环的干预作用与机制[D];东南大学;2004年

2 梁彦;高压电烧伤后深筋膜微循环的实验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4年

3 禹金涛;电针足三里对MCAO大鼠海马微区血流量及微血管内皮细胞NOS、P-GP表达的影响[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5年

4 周剑虹;神经微循环及神经内结缔组织改变与三叉神经脱髓鞘变的关系[D];第二军医大学;2003年

5 柯家祥;高压电烧伤兔软脑膜微循环的实验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5年

6 焦彦超;碟脉灵治疗老年性耳聋的实验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7 张晓琳;高压电烧伤后肠系膜微循环的实验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4年

8 王车江;高压电烧伤肾皮质微循环的实验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4年

9 徐香娜;内皮素在噪声性耳蜗损伤过程中的作用[D];福建医科大学;2005年

10 张海华;高压电烧伤家兔胃粘膜微循环的动态变化及意义[D];河北医科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3343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xlw/23343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ae5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