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军医论文 >

灯心草抗焦虑菲类有效部位和有效成分的制备及菲类成分相互作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7-02-20 19:52

  本文关键词:去氢厄弗酚在小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和体内过程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年

灯心草抗焦虑菲类有效部位和有效成分的制备及菲类成分相互作用研究

李贵云  

【摘要】:灯心草为灯心草科植物灯心草(Juncus effusus L.)的干燥茎髓,甘、淡,微寒,归心、肺、小肠经。具有清心火,利小便之功效,可用于水肿,心烦不寐等症。课题组前期对灯心草进行了系统的提取分离,并证实灯心草95%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位具有抗焦虑作用,同时证实灯心草乙酸乙酯部位中含量较高的菲类成分去氢厄弗酚、厄弗酚、灯心草酚、去氢灯心草酚具有显著抗焦虑作用。灯心草乙酸乙酯部位中菲类成分是否为抗焦虑的主要有效部位,其他成分是否也具有抗焦虑作用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另外,不同产地的灯心草中厄弗酚和去氢厄弗酚的含量差别较大,这种差异对其抗焦虑作用有何影响也值得探讨。针对上述问题,本课题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建立了灯心草菲类有效部位和有效成分的分离方法;利用小鼠高架十字迷宫实验,研究去氢厄弗酚和厄弗酚的抗焦虑相互作用类型,为不同产地灯心草质量的评价奠定一定基础。 论文主要包括两部分。 第一部分为综述部分: 1.对国内外灯心草属菲类成分结构及其生物活性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2.对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方法进行了综述; 3.对药物相互作用研究方法进行了综述。 第二部分为实验部分:包括灯心草中菲类有效部位的制备、灯心草中菲类有效成分的分离、去氢厄弗酚和厄弗酚的相互作用研究。 1.借助“敲入/敲除”技术,对灯心草乙酸乙酯部位进一步分离,通过小鼠高架十字迷宫实验,明确菲类部位为抗焦虑作用有效部位。基于经典柱色谱法和高速逆流色谱法,建立了较为简便的分离灯心草菲类有效部位的方法。 2.采用柱色谱法和高速逆流色谱相结合的方法,分离得到了去氢厄弗酚、厄弗酚、灯心草酚3个菲类有效成分。 3.根据前期灯心草药材指纹图谱的研究结果:目前灯心草的主产区为湖南安仁江西抚州,国内市场流通的以江西抚州为主。两产地的指纹图谱最大的差别是含量较高的菲类成分去氢厄弗酚、厄弗酚的变化差异大。为了后续灯心草药材制剂标准的制定做铺垫。本论文利用小鼠高架十字迷宫实验,借助方差分析方法对空白组、去氢厄弗酚ED25组、厄弗酚ED25组、去氢厄弗酚ED25和厄弗酚ED25混合组进行了药效学研究,明确两者联合用药时具有相加作用。 以上结果表明:灯心草抗焦虑作用的有效部位为菲类部位;含量较高的菲类成分去氢厄弗酚和厄弗酚联合用药时相互作用为相加作用。 本文在前期明确灯心草的乙酸乙酯部位具有抗焦虑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灯心草抗焦虑的物质基础为菲类有效部位,同时阐明灯心草中含量较高的菲类有效成分去氢厄弗酚和厄弗酚的相互作用类型为相加作用。研究成果不仅为构建灯心草质量评价体系提供理论支撑,也为合理利用灯心草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284.2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海红,陈鸿,潘宁玲;等辐射分析法研究麻醉诱导时依托咪酯、咪哒唑仑的相互作用[J];华北国防医药;2005年05期

2 沙宏;;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分离方法研究进展[J];黑龙江医药;2004年05期

3 刘家良,崔英德,黄慧民;丹参酮 ⅡA 的 CO_2 超临界流体萃取工艺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8期

4 李红霞;钟芳芳;陈玉;杨光忠;;灯心草抗菌活性成分的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5 王衍龙;黄建梅;张硕峰;孙建宁;;灯心草镇静作用活性部位的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6 杨桂林;袁叶飞;;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分离方法的研究进展[J];泸州医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7 陆风;沈建玲;;灯心草抗氧化活性成分研究[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8年08期

8 陈瑞战;张守勤;张永宏;白鹤龙;孟繁磊;;超高压提取丹参素的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8年01期

9 李淑莉,欧兴长,毛德法,杜启云;超滤法与传统的醇沉法对黄连解毒汤纯化效果的比较研究[J];水处理技术;2000年01期

10 惠建国;孙秀梅;张兆旺;;苦参半仿生提取法与水提取法的比较[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文斌;谭永星;林高翔;;丙泊酚、依托咪酯靶控输注全麻诱导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海南医学;2009年S1期

2 陈筱瑜;黄庆德;;中药固体制剂防吸湿方法研究进展[J];海峡药学;2008年11期

3 李海红,陈鸿,潘宁玲;等辐射分析法研究麻醉诱导时依托咪酯、咪哒唑仑的相互作用[J];华北国防医药;2005年05期

4 刘艳华;邓业成;邓志勇;;天然有机化合物提取与分离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进展[J];化学与生物工程;2007年08期

5 吕帮玉;杨新河;毛清黎;;银杏叶黄酮提取与测定研究进展[J];河北农业科学;2007年03期

6 董安珍;侯美林;;黄芩生品和炮制品中多糖提取工艺的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11年05期

7 肖淑娟;于守武;;现代中药提取分离新技术[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8 李莉;;分子印迹技术在药学中的应用[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9 苏静慧;胡金山;肖淑娟;李红霞;;分子印迹技术在药物分离分析中的应用[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10 陈立勇;骆玉涵;李红霞;;用于纯化大黄素的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与性能测试[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学军;魏永明;程亮;李峰;许振良;;膜分离技术在中药生产现代化中的应用[A];第4届全国医药行业膜分离技术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李平华;赵汉臣;闫荟;;膜分离技术在中药研究开发中的应用[A];第4届全国医药行业膜分离技术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李士博;王兰霞;;丹参酮ⅡA和隐丹参酮稳定性研究[A];西北地区第五届色谱学术报告会暨甘肃省第十届色谱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刘阳;苗春柳;;黄芪多糖的研究进展[A];畜牧业环境、生态、安全生产与管理——2010年家畜环境与生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王衍龙;张硕峰;李梢;黄建梅;;灯心草镇静作用活性部位的化学成分研究[A];2006第六届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郑文钟;于勇;李建平;朱松明;;农产品超高压加工新技术研究与发展[A];纪念中国农业工程学会成立30周年暨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CSAE 2009)论文集[C];2009年

7 冯青然;陈燕军;;中药提取、精制工艺研究进展[A];中华中医药学会制剂分会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3年

8 朱海升;蔡光明;郭慧玲;游荣辉;;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分离技术研究进展[A];中药化学研究与药物创新——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化学分会2006年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陈晓飞;;决明子中蒽醌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A];2009浙江省中药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王杨;黄建梅;段天璇;詹雪艳;沈蒙;;灯心草中菲类化合物的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青年药学工作者最新科研成果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兴良;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材料的制备及应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姚闽娜;魔芋葡甘聚糖结构与其稳定性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3 朱立才;植物多酚的高速逆流色谱分离及特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曲平;分子印迹微流控手性分离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5 田壮;食品中甾体激素残留免疫分析技术与方法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6 侯丽丽;朝鲜淫羊藿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孔维军;基于成分敲出/敲入的中药(牛黄)药效物质辨识和质量控制模式的初步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年

8 赵珂;攀西地区药用植物内生及根际放线菌的多样性与抗菌活性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0年

9 李海燕;基于水处理的壳聚糖树脂的制备、表征及功能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10 刘迪;杜仲叶抗疲劳功效分子机制与抗氧化作用关联性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禹华娟;莲原花青素的酶辅助提取技术及其在油脂中的抗氧化活性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银珍红;2,,4-D、柚皮素、防落素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应用[D];湘潭大学;2010年

3 李晓鹏;姜黄素的提取、分离及抑菌、抗肿瘤活性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陶婷婷;番茄红素的提取及抗氧化协同作用的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5 王宝秋;黄芪中药种衣剂及包衣技术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6 洪美花;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的制备及特性评价[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7 鲍磊;淫羊藿有效成分提取工艺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0年

8 巨建云;苦参配方颗粒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控制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9 陈安;金属配位分子印迹膜制备及其膜色谱的应用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10 王小平;麻黄附子细辛汤抗病毒活性部位及其血清指纹图谱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佳华;;微波萃取技术在中药有效成分提取中的应用[J];海峡药学;2008年07期

2 陈瑞战,张守勤,王长征;常温超高压提取人参总皂苷[J];化工学报;2005年05期

3 霍鹏;张青;张滨;郭超英;;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J];河北化工;2010年03期

4 刘建军;杨柯;曾春晖;赵一;林启云;;莨菪亭祛暑功效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J];环球中医药;2009年01期

5 卞杰松;邓斌;王存嫦;章爱华;刘志伟;;微波辅助提取马鞭草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条件研究[J];化学工程师;2008年06期

6 孔维军;赵艳玲;山丽梅;肖小河;郭伟英;;左金丸及类方HPLC指纹图谱与生物热活性的“谱-效”关系研究[J];化学学报;2008年22期

7 ;Microcalorimetric investigation of the effect of berberine alkaloids from Coptis chinensis Franch on Staphylococcus aureus growth[J];Science in China(Series B:Chemistry);2008年07期

8 范志刚,李玉莲,杨莉斌,匡丽萍;微波技术对槐花中芸香甙浸出量影响的研究[J];解放军药学学报;2000年01期

9 陈勇川,钱元恕,朱卫民;氟喹诺酮类药物在人肝微粒体对环孢霉素A代谢影响的研究[J];解放军药学学报;2003年05期

10 贾立革,刘锁兰 ,李秀青 ,宋蔚 ,初锋,李红平;中药提取分离新技术的研究进展[J];解放军药学学报;2004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宏志;酶法提取黄芩有效成分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东哲;闵知大;孔令义;邱春亿;;灯心草科植物中的二萜成分[J];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1995年05期

2 王同昴;徐桂荣;;砂埋保温煅灯心炭法[J];中医药学刊;1988年03期

3 王炎;;酷暑服点“小草”清热毒[J];家庭中医药;2011年08期

4 王同昴;砂埋保温煅灯心炭法[J];中国中药杂志;1989年02期

5 刘桂莲;;《本草纲目》有关不眠药物分析[J];黑龙江中医药;2007年03期

6 孙继和;;失眠的中草药简方[J];东方药膳;2007年06期

7 石磊;吴亚东;;警惕灯芯草的变相掺假现象[J];新疆中医药;2011年03期

8 赖仰雄;止血合剂治疗内痔出血[J];福建中医药;1995年03期

9 周程艳;郭莹;李闻新;上官丽娟;;唐山地区野生药用单子叶植物资源的调查[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8年12期

10 庄丰平,于小霞;砂埋保温煅灯心炭[J];中国药师;199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陈玉;李红霞;杨光忠;;灯心草芘类化合物分离与结构鉴定[A];第六届全国药用植物和植物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杨光忠;李红霞;陈玉;刘建超;;灯心草酚性成分的分离与结构鉴定[A];第六届全国药用植物和植物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高鹤;刘建秀;;观赏草种类、观赏价值及其用途[A];草坪与地被科学进展论文汇编[C];2006年

4 孙崇波;刘玫;郭方其;黄普乐;黎侠;;杭州土著水湿生植物资源调查与园林利用[A];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2008——中国园艺学会观赏园艺专业委员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草业中心 袁小环;[N];中国花卉报;2005年

2 朱银辉 张建国;[N];中国花卉报;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简伟杰;灯心草药材质量控制方法的探索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2 郭珍玉;两产地灯心草中菲类化合物的含量比较和积累规律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年

3 李贵云;灯心草抗焦虑菲类有效部位和有效成分的制备及菲类成分相互作用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年

4 王彩霞;毛细管电泳测定食品中有害物及灯心草吸附行为与分析应用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5 魏东慧;龙祠泉域主要水生植物对水体修复的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2年

6 赵丹丹;去氢厄弗酚在小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和体内过程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年

相关机构

>北京中医药大学

>西北大学

>山西师范大学

相关作者

>李贵云 >王彩霞

>简伟杰 >郭珍玉

>魏东慧 >赵丹丹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京ICP证040441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008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9993 010-62982499
服务热线:010-62985026 010-62791813
在线咨询:
传真:010-6278036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475号



  本文关键词:去氢厄弗酚在小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和体内过程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442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xlw/2442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930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