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谱联用技术在生物样品分析中的应用
本文关键词:质谱联用技术在生物样品分析中的应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质谱分析具有分析范围广、灵敏度高、样品用量少、分析速度快、重复性好、操作简易、损耗低、分离与鉴定可同时进行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环境科学、能源化工、生物医药等领域。本文综述了近3年国内外关于质谱联用技术在生物样品分析中应用的文献,并着重介绍了质谱技术在药物代谢动力学和生物等效性、毒代动力学、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群体药代动力学、药物及代谢物结构确证与裂解规律和代谢组学中的应用,以期为生物样品分析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作者单位】: 沈阳药科大学药学院;《中国新药杂志》有限公司;
【关键词】: 质谱 生物样品分析 药物代谢动力学 生物等效性 毒代动力学 代谢组学
【基金】: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2009ZX09301-012)
【分类号】:R96
【正文快照】: 近年来,质谱联用技术(包括GC-MS、LC-MS、CE-MS、NMR-MS及MSn等)在体内药物分析及代谢组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充分体现了其集定性和定量分析于一体的优势;同时,新的生物样品前处理方法的应用,也使得质谱联用技术能够在测定生物体内极微量的药物或内源性物质的含量方面得到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昌孝;临床前药物安全性评价研究中的药物毒代动力学问题[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1999年02期
2 曲斌,姜宝娜;现代质谱法在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3 刘昌孝;代谢组学的发展与药物研究开发[J];天津药学;2005年02期
4 郝琨,柳晓泉,王广基;临床前毒代动力学研究进展[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5 王全军,颜贤忠,吴纯启,赵剑宇,余寿忠,袁本利,廖明阳;Z24经口染毒大鼠尿液的核磁共振谱代谢组学研究[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04年06期
6 ;亚太国际GLP法规生物样品分析最新进展研讨会通知[J];中国药学杂志;2010年20期
7 张正东;丙烯腈的毒代动力学研究[J];劳动医学;1997年03期
8 覃英尉;药物代谢动力学符号、方程式和术语定义(续)[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85年02期
9 彭双清,廖明阳,颜贤忠;代谢组学方法的建立及其在药物安全评价中的应用[J];卫生毒理学杂志;2004年03期
10 关勇彪,张宝真;毒代动力学在军事毒理学研究中的意义和应用[J];卫生毒理学杂志;199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阿基业;;基于代谢组学技术探索药效学和药物安全性评价的新方法[A];2009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九届中国药师周报告集[C];2009年
2 李小利;李保应;高海青;马亚兵;;代谢组学与药物研究开发[A];山东省微量元素科学研究会第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6年
3 许国旺;;从植物到病人:代谢组学技术用于新药开发和疾病研究[A];第十五次全国色谱学术报告会文集(上册)[C];2005年
4 司端运;;代谢组学技术与药物作用机制研究[A];全国第十一届生化与分子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李小利;郭瑞臣;王本杰;;代谢组学在药物研究开发中的应用[A];2006年山东省医院药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6年
6 王全军;颜贤忠;吴纯启;赵剑宇;余寿忠;袁本利;廖明阳;;Z24经口染毒大鼠的代谢组学研究[A];中国药理学会毒理专业委员会第十次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7 陈立娟;汪江山;彭双清;许国旺;;多柔比星致大鼠毒性损伤的代谢组学研究[A];2006年全国药物毒理学会议论文集[C];2006年
8 朱海波;;核磁共振代谢组学技术在调血脂创新药物研究中的应用[A];第十届全国心血管药理学术会议暨2010(重庆)国际心血管疾病与药物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0年
9 彭双清;颜贤忠;廖艳;赵剑宇;;药物毒性的代谢组学研究[A];中国药理学会毒理专业委员会第十次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10 严蓓;王广基;阿基业;郝海平;郑媛婷;刘林生;查伟斌;张颖;;异丙肾上腺素诱导大鼠心肌缺血损伤的代谢组学研究[A];中国药理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药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药审中心过渡期品种集中审评专项工作小组;客观规范进行生物等效性研究[N];中国医药报;2009年
2 药审中心;适宜的才是最好的[N];中国医药报;2010年
3 董秀兰 焦秀芳;新技术促进药剂学的发展[N];中国医药报;2001年
4 刘昌孝邋王广基;药学发展前沿中的应用药理学研究期待突破[N];中国医药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白毅;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促进新药研发[N];中国医药报;2002年
6 ;化学药非临床安全性研究和评价的基本思路[N];中国医药报;2004年
7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 陈晓媛;谈如何提高我国已有国家标准药品的质量[N];中国医药报;2004年
8 ;研发新药乃是高风险产业[N];科技日报;2002年
9 ;缓控释制剂药代动力学研究[N];中国医药报;2003年
10 王永霞;骨化三醇产品研制成功[N];医药经济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乃宁;抗癌药物溴泰君的药代动力学和毒代动力学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2 沈国庆;基于动物肿瘤模型的LC-MS/MS代谢组学及药物代谢组学方法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3 周淦;Ⅰ类新药艾普拉唑的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4 周淦;I类新药艾普拉唑的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5 安卓玲;组合式离子化方式的RRLC-MS/MS分析方法及其肺癌的代谢组学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0年
6 赵占中;硝唑尼特在山羊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及毒理学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年
7 廖艳;异烟肼与利福平肝毒性的代谢组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8 王向军;十取代芦丁硫酸钠的质量控制和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9 施畅;抗乙肝病毒药物Bay41-4109的肝毒性及其机制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5年
10 张志清;间尼索地平在Beagle犬和恒河猴体内药代动力学及毒代动力学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卉瑜;替吉奥胶囊在中国癌症患者体内的药动学及生物等效性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贺春晖;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的人体药代动力学及其生物等效性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1年
3 陈丽芳;有限采样法估算口服盐酸二甲双胍的生物等效性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9年
4 汪芳;塞拉菌素的安全评价与生物等效性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5 曾敏莉;重组甘精胰岛素药效学和药代动力学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5年
6 苏潇潇;布洛芬巴布剂的生物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7 苏潇潇;布洛芬巴布剂的生物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8 梅辉;基于LC-MS/MS法的色氨酸合成代谢组学分析平台的构建[D];江南大学;2010年
9 朱春燕;三厂家对乙酰氨基酚口服制剂生物等效性与体内外相关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10 张宏涛;抗痴呆化合物9714的比格犬长期毒性、伴随毒代动力学及毒理基因组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本文关键词:质谱联用技术在生物样品分析中的应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39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xlw/2639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