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结构褐藻胶及其系列衍生物的制备与活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不同结构褐藻胶及其系列衍生物的制备与活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论文从三株褐藻:海茸(Durvillaea antarctica),变黑雷松藻(Lessonianigrescence),螺纹雷松藻(Lessonia trabeculata)分别用热水提和碱提得到8种褐藻胶,并对其进行了理化性质和结构分析,核磁共振氢谱(1H-NMR)分析表明,TCA1的古洛糖醛酸含量在90%以上,AWA1的甘露糖醛酸含量在80%以上。通过酸降和微波酸降得到12种降解的褐藻胶,制得了分子量从3-110KDa,M/G值从0.1-9的20种系列结构不同的褐藻胶。由于当褐藻胶中G含量超过70%时具有较高的力学强度,最低的皱缩,高孔隙率以及在一价离子溶液中有较高的稳定性的特性,本研究以TCA1(MW=80KDa;FG=91%)为原料制作了包有微生物的微球,微囊粒径在0.5-5.0mm(微囊的粒径可以控制),在大规模制备和回收方面有较大的优势,并保证了细胞的活性。 三氮杂环类化合物具有强的抗病毒、抗菌、抗炎、抗肿瘤等活性,抗病毒药物利巴韦林、抗真菌药物氟康唑均是成功应用于临床的三氮唑类化合物。本论文对制备的20种系列褐藻胶进行三氮唑环修饰最终制得了40种褐藻胶的三氮唑环衍生物,首先通过利用EDC、NHS制备褐藻胶-PEG-N3b,在此反应中EDC的用量是影响产率的一个重要原因,当EDC与海藻胶的质量比为117/50时,修饰度达到11%左右,最适反应条件是:室温、60min、pH值在4-6之间。 褐藻胶-PEG-N3b分别与丙炔酸甲酯以及3-乙炔基噻吩通过点击反应制备了羧甲基三氮唑-PEG-褐藻胶和3-噻吩并三氮唑-PEG-褐藻胶,并对常规法和微波辅助合成法进行了比较,常规合成法在70℃下反应12h产率达到100%而微波合成只需在100W、80℃下反应15min产率就能达到100%。 本文对制备的系列褐藻胶衍生物进行抗弧菌和抗病毒活性评价,结果表明羧基是抗病毒活性的促进基团,而三氮唑环的引入可以使得活性增强,3-噻吩并三氮唑-PEG-褐藻胶中既存在三氮唑基团同时又有噻吩基团,活性进一步提高说明噻吩环同样是抗病毒活性的促进基团,褐藻胶的分子量和M/G值同样影响抗病毒活性,在分子量4KDa高M含量的褐藻胶的抗病毒活性最强,抑制率达到70%;衍生物抗菌活性评价:以三种水产致病菌鳗弧菌(V.anguillarum)、溶藻弧菌(V. alginolyticus)、副溶血弧菌(V.Parahaemolyticus)为供试菌,研究发现不同聚合度、不同M/G值抗菌能力不同,其中分子量在3KDa的高G褐藻胶衍生物具有最高的抗菌活性,修饰基团中的三氮唑基团和噻吩基团对三种弧菌均产生较好的抗性,并且褐藻胶衍生物中3-噻吩并三氮唑-PEG-褐藻胶抗菌活性稍高。因此类衍生物安全性高、无毒的特点,有望作为水产药物应用于水产养殖业。 本研究通过还原、氧化、氨化、硫酸化反应制得了20种褐藻胶类肝素衍生物,结果发现,衍生物MG1E、MG5E、MG2E、G2E的APTT值与能够达到220s超过海洋药物PSS,,衍生物E主要是通过影响内源性途径和共同凝血途径发挥抗凝作用,分子量在10-20KDa的抗凝活性最佳,具有较大的抗凝潜力。
【关键词】:褐藻胶 化学修饰 抗菌活性 抗凝活性 抗病毒活性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943;R96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6
- 第一章 前言16-44
- 1. 褐藻胶的来源与结构16-21
- 1.1 褐藻胶的来源16-19
- 1.1.1 来源于褐藻植物细胞壁17
- 1.1.2 来源于微生物发酵17-19
- 1.2 褐藻胶的结构19-21
- 2. 褐藻胶及其衍生物的活性与应用21-25
- 2.1 抗肿瘤活性21-22
- 2.2 在心血管疾病方面的应用22
- 2.3 抗病毒活性22-23
- 2.4 促进生长活性23
- 2.5 在生物材料方面的应用23-24
- 2.6 褐藻胶在排除重金属方面应用24-25
- 2.7 在其它方面的应用25
- 3. 多糖的分子修饰25-30
- 3.1 降低分子量26-27
- 3.1.1 化学降解26-27
- 3.1.2 酶降解27
- 3.1.3 物理降解27
- 3.2 硫酸酯化27-28
- 3.3 脱硫酸基28
- 3.4 磷酸酯化修饰28-29
- 3.5 其他分子修饰的方法29-30
- 3.5.1 烷基化修饰29
- 3.5.2 乙酰化反应29-30
- 4. 褐藻胶的化学修饰30-36
- 4.1 羧基基团的化学修饰31-33
- 4.1.1 成酯反应31-32
- 4.1.2 Ugi 反应32
- 4.1.3 酰胺化反应32-33
- 4.2 羟基基团的化学修饰33-36
- 4.2.1 氧化33-34
- 4.2.2 还原氨化氧化的褐藻胶34-35
- 4.2.3 硫酸化35
- 4.2.4 环糊精联系褐藻胶35-36
- 4.3 褐藻胶化学修饰的前景36
- 5. 弧菌与弧菌病36-41
- 5.1 重要的水产养殖致病菌37-38
- 5.1.1 溶藻弧菌(V.alginolyticus)37
- 5.1.2 鳗弧菌(V.anguillarum)37-38
- 5.1.3 副溶血弧菌(V.Parahaemolyticus)38
- 5.2 弧菌病与海水养殖业的关系38-41
- 5.3 褐藻胶与水产养殖41
- 6. 本课题的立题背景及研究意义41-44
- 第二章 系列不同结构褐藻胶的制备及高 G 褐藻胶微球的制作44-61
- 引言44
- 1.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44-46
- 1.1 实验材料44-45
- 1.2 实验试剂45
- 1.3 实验仪器45-46
- 2. 实验方法46-51
- 2.1 褐藻胶的提取46-47
- 2.2 不同分子量褐藻胶制备47-48
- 2.3 分子量的测定48
- 2.4 多糖理化性质分析48-50
- 2.4.1 样品总糖含量测定48
- 2.4.2 样品糖醛酸含量测定48-49
- 2.4.3 粗蛋白含量的测定49
- 2.4.4 硫酸根含量的测定49-50
- 2.5 醋酸纤维素膜电泳分析50
- 2.6 红外光谱分析50
- 2.7 褐藻胶 M/G 分析50
- 2.8 高 G 褐藻胶包含酵母菌细胞的微球制作50-51
- 3 实验结果与讨论51-60
- 3.1 理化性质分析51-52
- 3.2 分子量分析及纯度测定52-54
- 3.3 红外光谱分析54-55
- 3.4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55-58
- 3.5 系列分子量褐藻胶制备58-59
- 3.6 微球的制作59-60
- 4. 本章小结60-61
- 第三章 具有抗病毒和抗菌活性的褐藻胶衍生物制备61-92
- 引言61-62
- 1.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62-63
- 1.1 实验材料62
- 1.2 实验试剂62-63
- 1.3 实验仪器63
- 2. 褐藻胶-PEG-N3衍生物的制备63-71
- 2.1 实验部分64-65
- 2.2 反应条件对反应的影响65-67
- 2.2.1 EDC 的量对反应得率的影响65-66
- 2.2.2 反应时间对得率的影响66
- 2.2.3 温度对反应的影响66-67
- 2.3 结构表征67
- 2.3.1 通过1H-NMR 对褐藻胶叠氮化修饰的定量67
- 2.3.2 红外光谱(IR)测定67
- 2.4 结果讨论67-71
- 2.4.1 红外光谱分析67-69
- 2.4.2 核磁共振1H-NMR 分析69-71
- 3. 褐藻胶三氮唑杂环衍生物的制备71-82
- 3.1 实验部分72-73
- 3.1.1 甲基丙炔与褐藻胶-PEG-N3b 反应(羧甲基三氮唑-PEG-褐藻胶 c)72-73
- 3.1.2 3-乙炔基噻吩和褐藻胶-PEG-N3b 反应(3-噻吩并三氮唑-PEG-褐藻胶d)73
- 3.2 反应条件对反应的影响73-76
- 3.2.1 反应时间对反应的影响73-74
- 3.2.2 反应温度对转化率的影响74-75
- 3.2.3 催化剂硫酸铜/抗坏血酸钠对反应的影响75
- 3.2.4 微波辅助对反应的影响75-76
- 3.3 结构表征76-77
- 3.3.1 红外光谱(IR)测定76-77
- 3.3.2 核磁共振波谱测定77
- 3.4 结果讨论77-82
- 3.4.1 红外光谱分析77-78
- 3.4.2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78-82
- 4. 衍生物的体外抗甲型流感病毒(H1N1)活性研究82-85
- 4.1 实验方法82
- 4.2 结果讨论82-85
- 5. 抗菌活性85-90
- 5.1 实验方法85
- 5.1.1 培养基的配置85
- 5.1.2 菌悬液的制备85
- 5.1.3 平板打孔测抑菌圈法85
- 5.2 结果与讨论85-90
- 6. 本章小结90-92
- 第四章 具有抗凝作用褐藻胶衍生物的制备及抗凝活性评价92-111
- 引言92-94
- 1.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94-95
- 1.1 实验材料94
- 1.2 实验试剂94
- 1.3 实验仪器94-95
- 2. 褐藻胶类肝素衍生物制备95-97
- 2.1 褐藻胶的还原95
- 2.2 氧化95
- 2.3 化合物 C 的还原胺化95-96
- 2.4 化合物 D 的硫酸化96-97
- 2.4.1 传统的三氧化硫-吡啶法96
- 2.4.2 非传统的中间体法96-97
- 3. 化合物 E 的抗凝活性研究97-99
- 3.1 血浆的准备98
- 3.2 APTT 测定98
- 3.3 PT 测定98-99
- 3.4 TT 测定99
- 4. 结果讨论99-109
- 4.1 褐藻胶的羧基还原99-100
- 4.2 还原褐藻胶 B 的溴水氧化100
- 4.3 氧化褐藻胶的还原氨化100-101
- 4.4 化合物 D 的硫酸化101-105
- 4.4.1 硫酸化试剂制备的优化101-102
- 4.4.2 硫酸酯化反应条件优化102-105
- 4.4.3 两种硫酸化工艺比较105
- 4.5 化合物 E 红外光谱分析105-106
- 4.7 抗凝活性分析106-109
- 5. 本章小结109-111
- 结语111-114
- 1. 主要结论111-113
- 2. 创新点113
- 3. 下一步研究计划113-114
- 参考文献114-125
- 个人简历125
- 学术成果125-126
- 参与的课题126-127
- 致谢127-12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明军;褐藻胶在食品工业上的应用[J];食品科学;1986年08期
2 甘纯玑;褐藻胶在日用化学品中的应用[J];日用化学工业;1987年04期
3 甘纯玑;;褐藻胶在制革中的应用[J];中国皮革;1987年02期
4 李庐峰;;褐藻胶在冰淇淋生产中的应用[J];福建水产;1987年03期
5 欧阳秀欢,陈国华;Fenton试剂处理褐藻胶生产废水[J];水处理技术;2005年04期
6 高金诚;;拓展褐藻胶应用途径[J];中国水产;1984年10期
7 甘纯玑;;褐藻胶在烟草工业中的应用[J];烟草科技;1987年06期
8 隋战鹰;;褐藻胶用途多[J];生命世界;1993年02期
9 梁心然;;怎样能让海带变柔软[J];健康天地;2006年05期
10 顾柯楠;关于褐藻胶作为固定化载体的研究[J];海洋科学;198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淑平;方君宜;柳杰;胡佩红;王春华;;褐藻胶降解方法的研究[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黄琼;黄俊明;杨杏芬;蔡玟;黄建康;李志;李宁;徐海滨;;褐藻胶对小鼠脾淋巴细胞Th1/Th2细胞因子谱影响的体内外研究[A];中国毒理学会放射毒理专业委员会第七次、中国毒理学会免疫毒理专业委员会第五次、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致突专业委员会第二次、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致畸专业委员会第二次、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致癌专业委员会第二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3 李陶陶;许加超;付晓婷;高昕;;钙析法和酸析法所产褐藻胶质量比较的研究[A];2010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吴久鸿;;海藻中活性成分抗辐射抗突变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研究概况[A];第四届中国新医药博士论坛论文集[C];1999年
5 李亚飞;周震;;石墨烯纳米带的电学和磁学性能调控的计算研究[A];第十届全国计算(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冯洒然;黄一虹;;化学修饰与抗OX40L单抗双诱导移植物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A];第12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C];2009年
7 鲍锦库;吴传芳;吕辉;龚萌;曾仲奎;周红;;黄精凝集素Ⅱ化学修饰与生物学活性研究[A];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1年
8 顾书英;张先禹;;单壁碳纳米管(SWNTs)的化学修饰及潜在应用[A];第四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9 万步勇;王万录;廖克俊;韦逢艳;吴子华;王永田;;化学修饰对碳纳米管的气体吸附性质的影响[A];第五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04年
10 郭金学;李宇国;吴胜伟;李文新;;多壁碳纳米管γ辐照后的化学修饰[A];第6届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建亮 刘会梅 郭悦;胶南成“褐藻胶之都”[N];青岛日报;2010年
2 记者范仲福 朱鹏;大连海洋所净化技术获专利[N];中国技术市场报;2009年
3 ;海洋科技自主创新的一面旗帜[N];科技日报;2005年
4 柴泽;介绍五种排毒蔬菜[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7年
5 王亚;海带提取功效成分新技术获发明专利[N];中国食品报;2010年
6 中国WTO/TBT—SPS国家通报咨询中心;WTO/TBT—SPS最新通报[N];中国国门时报;2004年
7 本报记者 刘成邋通讯员 丁健 祁晓;明月海藻:将海洋产品加工做深做精[N];经济日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宋学春;中国海带之父[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9 徐铮奎;关税降低海藻出口后市看好[N];医药经济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宋学春;“中国海带之父”曾呈奎[N];人民日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鑫;褐藻胶—鱼肉蛋白质复合凝胶体系流变特性及水分状态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欧昌荣;褐藻胶寡糖的制备、分析及其应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3 宋凯;海洋弧菌Vibrio sp. QY101褐藻胶裂解酶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4 胡晓珂;褐藻胶裂合酶工程化研究与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5 邢丽贞;固定化藻类去除污水中氮磷及其机理的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6 赵峡;聚古罗糖醛酸硫酸酯及其寡糖的制备、结构与活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7 焦广玲;几种大西洋来源海藻多糖及其衍生物抗2型糖尿病活性的比较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8 陈再新;鬼臼毒素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肿瘤活性的研究[D];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2000年
9 王秀丽;多金属氧酸盐基的复合材料修饰电极、电化学及电催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10 王捷熙;红细胞血型抗原的化学修饰[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学超;不同结构褐藻胶及其系列衍生物的制备与活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2 李陶陶;褐藻胶生产节能减排关键技术点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3 石荣莲;重组褐藻胶裂解酶基因工程菌酶液制备及褐藻胶水解条件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1年
4 代云法;褐藻胶提取的反应—分离耦合工艺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5 米玲菲;海带胶提取及纯化技术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6 王静;褐藻胶工业废弃残渣的生物乙醇转化工艺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7 孙丽萍;锈凹螺褐藻胶裂解酶的酶学特性及褐藻胶寡糖的活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8 崔晓艳;高效毛细管电泳测定褐藻胶M/G值的方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9 韩文君;褐藻胶生物转化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10 胡立阁;絮凝-氧化-吸附工艺处理海洋褐藻胶生产废水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本文关键词:不同结构褐藻胶及其系列衍生物的制备与活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38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xlw/2738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