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素初步药物动力学及其抑制球囊损伤致大鼠颈总动脉内膜增生作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2 18:12
本文关键词:杜鹃素初步药物动力学及其抑制球囊损伤致大鼠颈总动脉内膜增生作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对天然产物二氢黄酮类化合物杜鹃素进行体内药物动力学初步研究,以确定给药方式;进而采用SD大鼠颈总动脉内膜增生模型、研究其内膜增生抑制作用及初步机制,为杜鹃素“老药新用”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方法:(1)HPLC法检测单次经尾静脉给药(36mg/kg和18mg/kg)后,不同时间点杜鹃素在血浆及组织匀浆中的浓度,并采用DAS软件分析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初步评价杜鹃素在体内的分布代谢情况。(2)采用球囊损伤方式建立SD大鼠颈总动脉内膜增生模型,采取杜鹃素-25%pluronic F-127混合凝胶在损伤血管周围给药的方式,于术后特定时间取颈总动脉损伤部位血管段,并经腹主动脉采血;HE染色法评价血管内膜增生情况;免疫组化法考察损伤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表型转换相关蛋白(OPN、PCNA、α-SMA、transgelin-2(c-12))的表达情况;Elisa法检测血清中IL-1β、IL-6、PDGF和TNF-α等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1)杜鹃素单次尾静脉给药的统计矩参数AUC(0-∞)分别为:2.311±0.778(18mg/kg)、10.705±1.081(36mg/kg)mg/L×h;t1/2分别为:0.211±0.04 h(18mg/kg)、0.097±0.023 h(36mg/kg)。大鼠单次高剂量静脉注射杜鹃素后肺部含量最高,其次是肝、肾、心等组织。(2)HE染色结果显示,大鼠球囊损伤血管7天后管腔显著狭窄,内膜/中膜增加;血清中IL-6、TNF-α和PDGF在2天后增高,7天后达峰值,IL-1β在血清中时间依赖性的呈现降低趋势;杜鹃素干预组结果显示给药7天后,血管管腔狭窄程度和血清中炎症因子(IL-6、TNF-α)、增殖相关因子(PDGF)的含量显著低于模型组,血管壁PCNA和OPN的表达显著低于模型组,而α-SMA和transgelin-2(c-12)表达显著高于模型组。结论:(1)本文建立的HPLC法准确、高效、简便,可以用于测定大鼠血浆及组织匀浆中杜鹃素的含量,杜鹃素经尾静脉直接入血后,呈现快分布慢消除的特征,且迅速分布进入到肺、肝、心等组织中。(2)本文成功建立大鼠球囊损伤致颈总动脉内膜增生模型,可满足后续实验需求;杜鹃素可浓度依赖性抑制损伤血管内膜增生、有效缓解管腔狭窄,可能是通过抑制炎症因子(IL-6、TNF-α)、增殖相关因子(PDGF)在血液中的表达、抑制大鼠VSMCs表型转换相关蛋白等途径实现。本文为天然产物杜鹃素“老药新用”提供了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
【关键词】:杜鹃素 药物动力学 组织分布学 球囊损伤 内膜增生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965
【目录】:
- 中文摘要7-9
- 英文摘要9-11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11-12
- 前言12-15
- 第一部分 杜鹃素在大鼠体内初步药代动力学及组织分布学的研究15-27
- 1 材料与方法15-19
- 1.1 供试品与试剂15
- 1.2 实验仪器15-16
- 1.3 实验动物及给药方式16
- 1.4 对照品溶液及内标溶液的配制16
- 1.5 血浆样品的处理16
- 1.6 组织样品的处理16-17
- 1.7 方法学考察17
- 1.8 杜鹃素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17-18
- 1.9 杜鹃素在大鼠体内的组织分布学研究18-19
- 2 结果19-25
- 2.1 杜鹃素色谱特征19
- 2.2 校准标准曲线及检测限和定量限19-20
- 2.3 精密度、准确度实验及回收率实验20-21
- 2.4 稳定性实验21-22
- 2.5 杜鹃素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实验结果22-23
- 2.6 杜鹃素在大鼠体内的组织分布学研究23-25
- 3 讨论25-26
- 3.1 生物样品中杜鹃素检测方法的确立25
- 3.2 杜鹃素药物动力学研究意义25-26
- 4 结论26-27
- 4.1 生物样品检测方法26
- 4.2 杜鹃素药物动力学的研究26-27
- 第二部分 杜鹃素抑制球囊损伤致大鼠颈总动脉内膜增生作用研究27-44
- 1 材料与方法27-33
- 1.1 实验动物27-28
- 1.2 材料与试剂28
- 1.3 实验中主要溶液的配制28
- 1.4 主要仪器28-29
- 1.5 大鼠球囊损伤术29
- 1.6 实验分组及实验样本处理29-30
- 1.7 形态学分析30-31
- 1.8 ELISA法检测血清相关因子31
- 1.9 免疫组织化学分析31-32
- 1.10 统计学分析32-33
- 2 结果33-40
- 2.1 实验模型的建立33
- 2.2 肉眼观察33
- 2.3 组织形态学染色结果33-35
- 2.4 SD大鼠球囊损伤致内膜增后模型组ELISA实验结果35
- 2.5 杜鹃素作用的HE染色结果35-37
- 2.6 杜鹃素给药后ELISA实验结果37-38
- 2.7 免疫组织化学实验结果38-40
- 3 讨论40-43
- 3.1 大鼠球囊损伤模型建立研究40
- 3.2 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的病理机制研究40-43
- 4 结论43-44
- 4.1 实验成功建立球囊损伤的模型43
- 4.2 杜鹃素对内膜增生的抑制作用43-44
- 参考文献44-48
- 综述48-57
- 参考文献53-57
- 致谢57-59
- 在学期间承担/参与的科研课题与研究成果59-60
- 个人简历6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王卫东,陈绍亮,许兰文,石洪成;兔髂动脉内膜损伤后血管狭窄模型的建立[J];上海实验动物科学;2003年01期
2 石瑞丽,张建军;葛根素对缺氧性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J];药学学报;2003年02期
3 林勇,高存记,黎健,汪钟;槲皮素对TNF_α诱导的内皮细胞与中性粒细胞粘附的抑制作用[J];药学学报;1999年07期
4 李建军,李庚山,黄从新,江洪,许家利,唐其柱,夏豪,王晶;肿瘤坏死因子-α对血管平滑肌细胞核转录因子κB活性的影响[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年04期
5 林蓉,刘俊田,甘伟杰;槲皮素对TNF-α损伤的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J];中药材;2004年08期
6 王蕾;高云光;;动脉粥样硬化治疗研究新进展[J];现代医药卫生;2013年20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董丽华;SM22α和黄芩苷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新生内膜形成的分子机制[D];河北医科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杜鹃素初步药物动力学及其抑制球囊损伤致大鼠颈总动脉内膜增生作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18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xlw/3018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