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海新型A-超家族芋螺多肽的合成及功能研究
本文关键词:中国南海新型A-超家族芋螺多肽的合成及功能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本课题开展中国南海新型A-超家族芋螺多肽的合成、结构测定及功能研究,该工作可为这些多肽新功能的发现、新型镇痛药物及神经生物学工具药研制奠定基础。方法:(1)使用ABI433A合成仪,用Fmoc-固相合成的方法,再通过裂解、空气氧化一步折叠、富集、纯化等合成新型A-超家族芋螺多肽及其突变体。(2)双电极电压钳测定A-超家族芋螺多肽对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的作用靶点。(3)两步氧化折叠法测定A-超家族芋螺多肽的二硫键配对方式。结果:(1)合成了14种A-超家族芋螺多肽的纯品,分别是:Bt1.8、Vi1.6、Bt1.10、Lt1.1、Lt1.2、Lt1.3、Lt1.4、Im1.2、Bt14.10、Bt14.11、Bt14.14、Bt14.15、Bt14.19、Em14.1。(2)对其中11种A-超家族芋螺多肽进行了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靶点的初筛,发现α-芋螺毒素Bt1.10和Lt1.3作用于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α3β2亚型,IC50分别为52.94 n M和44.78 n M,而Bt1.8、Lt1.1和Lt1.2作用于α3β2和α3β4亚型,IC50分别为9.36 n M、166.76 n M和164.74 n M。(3)设计合成了Bt1.8的4个突变体,分别为:Bt1.8[N5H]、Bt1.8[I9A]、Bt1.8[N11E]和Bt1.8[Q15A],发现Bt1.8及其4个突变体对α3β2亚型的活性顺序为:Bt1.8[N5H]异构体1Bt1.8Bt1.8[Q15A]Bt1.8[N5H]异构体2Bt1.8[I9A]Bt1.8[N11E]。(4)设计合成了Vi1.6的4个突变体,分别为:Vi1.6[R1A]、Vi1.6[D2A]、Vi1.6[H11A]和Vi1.6[+16L],发现Vi1.6及其4个突变体对α3β2亚型的活性顺序为:Vi1.6[+16L]Vi1.6[R1A]Vi1.6Vi1.6[D2A]Vi1.6[H11A]。(5)对Bt1.8和Vi1.6进行了二硫键的测定,两者二硫键均为“C1-C3,C2-C4”。结论:(1)α-芋螺多肽Bt1.8对n ACh Rα3β2亚型抑制作用很强,其中9位的异亮氨酸、11位的天冬酰胺和15位的谷氨酰胺在其与α3β2的结合中起关键作用。(2)Vi1.6对α3β2亚型有选择性抑制作用,其第1位的精氨酸和第11位的组氨酸是功能氨基酸,在其第16位引入疏水残基能显著增强其对α3β2亚型的抑制作用。(3)α-芋螺多肽Lt1.1和Lt1.2选择性作用于神经元n ACh Rs的α3β2和α3β4亚型,而Bt1.10和Lt1.3则只作用于神经元n ACh R的α3β2亚型。(4)含四个单半胱氨酸结构的新型A-超家族芋螺多肽:Bt14.11、Bt14.14、Bt14.15和Bt14.19对神经元n ACh Rs的各亚型活性较弱。
【关键词】:A-超家族芋螺多肽 多肽合成 靶点鉴定 神经元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
【学位授予单位】:南华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914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符号说明11-12
- 第1章 绪论12-20
- 1.1 前言12-13
- 1.2 作用于nAChRs的芋螺毒素13-18
- 1.3 A-超家族芋螺毒素18-19
- 1.4 本实验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意义19-20
- 第2章 新型A-超家族芋螺多肽的合成20-36
- 2.1 引言20-21
- 2.2 实验材料21
- 2.3 实验方法21-22
- 2.4 实验结果22-34
- 2.5 讨论34-36
- 第3章 新型A-超家族芋螺多肽对nAchRs的抑制作用研究36-54
- 3.1 引言36
- 3.2 实验材料36-37
- 3.3 实验方法37-41
- 3.4 实验结果41-52
- 3.5 讨论52-54
- 第4章 两个新型A-超家族芋螺多肽的二硫键配对方式及CD谱测定54-60
- 4.1 引言54
- 4.2 实验材料54-55
- 4.3 实验方法55-56
- 4.4 实验结果56-59
- 4.5 讨论59-60
- 第5章 结论60-62
- 参考文献62-70
- 文献综述70-80
- 参考文献76-80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80-82
- 致谢8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隋黎明;吕宝璋;;甾体激素受体超家族[J];国外医学(分子生物学分册);1990年04期
2 袁多多;王春光;;M-超家族芋螺毒素研究进展[J];生命科学;2006年05期
3 陈伟华;王志强;韩禹宏;;A-超家族芋螺毒素研究进展[J];生命科学;2006年04期
4 邱惠,张友元;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7的研究进展[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4期
5 桂朗;王兵;李富花;相建海;;四跨膜蛋白超家族tetraspanins的免疫功能研究进展[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08年11期
6 轩东英 ,张建波;胚胎发育期TGF-β超家族成员与腭裂发生的关系[J];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2004年02期
7 胡杰;杨晓宇;;TGF-β抑制型结合蛋白FLRG的研究进展[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8年09期
8 孙瑞珍;程琳;单智焱;刘春佳;张家新;雷蕾;刘忠华;;卵泡发生过程中GDF-9和BMP-15(GDF-9B)的作用[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9年17期
9 季海涛,张万年,周有骏,吕加国,朱驹,朱杰;细胞色素P450超家族4种蛋白质晶体结构比较研究[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1998年05期
10 魏守刚;硒对糖皮质激素等三种核受体的影响[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季星来;孙之荣;;基于结构的蛋白质超家族进化研究[A];第九次全国生物物理大会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2年
2 黄京飞;Tom L.Blundell;;酪氨酸磷酸酶超家族序列与结构的比较研究[A];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中国科协第三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3 袁多多;刘丽;郭占云;戚正武;;新型I3-超家族芋螺毒素的分离纯化及基因克隆[A];第八届中国生物毒素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袁多多;刘丽;郭占云;戚正武;;新型I3-超家族芋螺毒素的分离纯化及基因克隆[A];第八届中国生物毒素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7年
5 曹瑛;隋媛媛;蒋辉;范崇旭;代先东;刘尚义;陈冀胜;;新结构T-超家族芋螺毒素的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A];第八届中国生物毒素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7年
6 曹瑛;隋媛媛;蒋辉;范崇旭;代先东;刘尚义;陈冀胜;;新结构T-超家族芋螺毒素的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A];第八届中国生物毒素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黄京飞;;蛋白质超家族的序列识别[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8 郎大田;张亚平;于黎;;胰核糖核酸酶超家族(RNASE A)的分子进化[A];中国遗传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2009-2013)[C];2013年
9 姚戈;曹瑛;范崇旭;彭超;石琼;陈冀胜;;独特芋螺毒腺管转录组测序组装及毒素预测分析[A];第十一届中国生物毒素研究及医药应用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10 李新新;李莲;刘新奇;;肺纤维化相关蛋白Follistatin-like 1(Fstl1)的初级晶体学分析[A];中国晶体学会第五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大会(大分子分会场)论文摘要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董秀华;Necl-1 Ig like V domain的晶体学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孙亭亭;烟草分枝异常类型突变体基因鉴定及相关家族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2 刘长军;雷氏大疣蛛毒腺转录组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3 李靓;中国南海新型A-超家族芋螺多肽的合成及功能研究[D];南华大学;2015年
4 刘芬;基于不同氨基酸分布的蛋白质超家族的识别[D];内蒙古大学;2006年
5 马淑杰;蛋白质超家族模体特征的分析与超家族的识别[D];内蒙古大学;2009年
6 李业龙;玉米生殖组织中小分泌蛋白的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中国南海新型A-超家族芋螺多肽的合成及功能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71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xlw/3371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