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环醇脂质体的制备及体内药代动力学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双环醇脂质体的制备及体内药代动力学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双环醇是中草药五味子的活性成分五味子素C的结构类似物,能够改善慢性肝炎患者的肝功能。双环醇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张纯贞教授进行化学合成、刘耕陶院士进行药效药理学研究而得,双环醇是我国第一个拥有国际自主知识产权的、人工合成的、治疗慢性乙型或丙型肝炎的一类化学新药[1],对慢性乙型肝炎(CHB)与慢性丙型肝炎(CHB)均有确切疗效。其抗肝炎机制为降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东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清除自由基,维持肝细胞膜稳定性,动物试验显示具有肝细胞保护作用。另外,在物理化学性质上,双环醇较大的一个缺点就是溶解度较差,导致生物利用度降低。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具有很多优点,可以增加难溶性药物溶解性、降低药物毒副作用、靶向释药等优点。为了解决双环醇溶解度问题、控制双环醇的靶向部位,本课题以脂质体为药物载体,制备双环醇脂质体。以大豆磷脂和胆固醇为主要膜材,以双环醇为模型药物,经过制备工艺筛选,以薄膜分散法制备双环醇脂质体。以下为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1.本课题采用高效液相法(HPLC)测定双环醇脂质体中双环醇的含量,采用透析法分离脂质体和游离药物,根据包封率计算公式,计算脂质体的包封率。经过一系列试验,对此方法进行方法学考察。可知,采用高效液相法测定双环醇的含量,方法较可靠。2.本课题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双环醇脂质体,用单因素考察法考察大豆磷脂和胆固醇之比、药物与磷脂之比、有机相/水相之比、水浴温度以及超声时间等因素对包封率的影响进行评价分析。经过试验,选择影响较大的药脂比、磷脂和胆固醇比、水浴温度3个因素,每个因素选择5个水平,以包封率、载药量以及平均粒径为评价指标,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对双环醇脂质体的处方工艺进行优化,得到双环醇脂质体的优化处方。优化后处方是:大豆磷脂和胆固醇的质量比为10.65:1、大豆磷脂与药物比为40.27:1、水浴温度为47.91℃。平均粒径为101.50 nm。脂质体的平均包封率为33.79%,平均载药量为0.53%,处方的组成合理、制备工艺稳定。3.本文进行了双环醇脂质体的药剂学性质、体外质量评价和初步稳定性研究。双环醇脂质体粒子均匀呈类球形,平均粒径为101.50 nm,Zeta电位为-22.10 mv,体外释放曲线试验,原料药24h累积释放率达67.95%,释放曲线符合Peppas-sahlin方程,双环醇脂质体24h,累积释放率达91.20%,释放曲线符合Weibull方程。增大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本文考察了双环醇脂质体的稳定性,将脂质体置于冰箱中4℃下放置15天,观察形态并测其包封率,较稳定。4.以SD大鼠为研究对象,对受试制剂双环醇脂质体和参比制剂双环醇溶液剂、市售双环醇片剂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进行了研究。采用超高效液相-质谱联用技术测定大鼠血浆中双环醇的含量,采用DAS2.0药动学软件对结果进行分析处理。实验结果表明,灌胃给药SD大鼠相同剂量的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后,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的体内动力学过程均符合二室模型,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相比T1/2延长了1~2h;MRT延长了1h左右。AUC由原料药的343.18μg/L*h增加到了脂质体的1379.36μg/L*h;原料药CL值1.792 L/h/Kg,脂质体CL值1.115L/h/Kg,清除速率有所减小。脂质体制剂增加了双环醇的生物利用度,具有一定的缓释作用。
【关键词】:双环醇 脂质体 星点设计 药代动力学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943;R96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绪论10-16
- 1 选题背景与立题依据10-12
- 1.1 选题背景10
- 1.2 立题依据10-12
- 2 脂质体概述12-16
- 2.1 脂质体结构13-14
- 2.2 脂质体种类14
- 2.3 脂质体的制备方法14-16
- 第一章 双环醇脂质体体外分析方法的建立16-26
- 1 仪器与材料16
- 1.1 仪器16
- 1.2 材料16
- 2 方法与结果16-23
- 2.1 双环醇脂质体体外分析方法的建立16-22
- 2.2 含量测定方法的验证22
- 2.3 包封率的测定22-23
- 3 本章讨论与小结23-26
- 第二章 双环醇脂质体的处方设计与制备工艺研究26-36
- 1 仪器与材料26
- 1.1 仪器26
- 1.2 试剂26
- 2 方法与结果26-34
- 2.1 双环醇脂质体制备方法的筛选26-28
- 2.2 单因素考察双环醇脂质体制备工艺与处方组成28-31
- 2.3 星点设计-效应面优化法优化处方31-34
- 2.4 优化处方与工艺验证34
- 3 本章讨论与小结34-36
- 第三章 双环醇脂质体制剂学性质研究36-46
- 1 仪器与材料36
- 1.1 仪器36
- 1.2 材料36
- 2 方法与结果36-44
- 2.1 脂质体的粒径分布与Zeta电位的测定36-37
- 2.2 脂质体显微形态观察37-39
- 2.3 脂质体体外释药研究39-44
- 3 本章讨论与小结44-46
- 第四章 双环醇脂质体体内药动学研究46-55
- 1 仪器与材料46
- 1.1 仪器46
- 1.2 试剂46
- 1.3 实验动物46
- 2 方法与结果46-54
- 2.1 建立血浆中双环醇LC/MS的测定方法46-51
- 2.2 体内药动学试验设计与结果51-54
- 3 本章讨论与小结54-55
- 全文总结与展望55-57
- 参考文献57-62
- 致谢62-6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燕;;双环醇片的药理研究和临床应用[J];传染病信息;2002年02期
2 王铁华,石庆平;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清中双环醇的含量[J];医药导报;2003年10期
3 谌玲如,孙玲华,肖菊兰;双环醇治疗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J];江西医药;2004年02期
4 宋伟峰;林潮双;李瑞珍;;双环醇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50例疗效观察[J];广东药学;2005年05期
5 徐芸;文小岗;王振豫;李继昌;;双环醇片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疗效分析[J];肝脏;2006年05期
6 廖柏明;;双环醇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疗效观察[J];首都医药;2011年06期
7 翁吉敏;国家一类抗肝炎新药双环醇片[J];中华医学杂志;2002年09期
8 ;国家一类抗肝炎新药双环醇片[J];中华医学杂志;2002年11期
9 ;国家一类抗肝炎新药双环醇片[J];中华医学杂志;2002年12期
10 郭强,张玉江,王靖,苏翠丽,常霞;双环醇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应用评价[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3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玉玲;李燕;陈丙跃;王春霞;夏学军;王洪亮;金笃嘉;鲁小笋;汪仁芸;陈晖;;难溶性抗肝炎新药双环醇促吸收技术及控释制剂研究[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王志明;陈伟华;刘丽宁;李明山;田琦琦;;双环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2例疗效观察[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3 刘耕陶;;双环醇药理研究的新进展及抗肝炎药研究的展望[A];2006年慢性乙型肝炎治疗进展研讨会资料汇编[C];2006年
4 沈玲;赵伟;方之勋;李定坤;杨毅军;詹熔娥;钟备;徐乾;文睿;舒伟平;;双环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研究[A];第五届全国肝脏疾病临床暨中华肝脏病杂志成立十周年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5 谷雨;李燕;;双环醇对免疫性肝纤维化大鼠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A];全国第十一届生化与分子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薛猛;崔洁;钱令波;夏强;;双环醇对抗在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损伤的保护作用[A];浙江省生理科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7 姚晓敏;李燕;;双环醇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A];第十届全国生化与分子药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8 于红燕;李燕;;双环醇对四环素引起小鼠脂肪肝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A];全国第十一届生化与分子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林国贤;黄庆华;林玉英;吴智宏;邱荣仙;何雄志;叶向阳;胡震霆;;双环醇治疗妊娠合并肝功能异常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六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3年
10 苏光扬;;双环醇与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疗效对比[A];2006年浙江省感染病、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李和平;抗肝炎药双环醇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奖[N];中国医药报;2007年
2 李和平;双环醇研究获2005年北京市科技一等奖[N];中国医药报;2006年
3 王海;抗肝炎新药双环醇研究获奖[N];医药经济报;2007年
4 付德明;双环醇可治慢性乙肝[N];中国医药报;2004年
5 王振坤;治疗肝病良药——双环醇[N];家庭医生报;2006年
6 江沪沪;我国人工合成抗肝炎新药“双环醇”[N];光明日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冬梅;抗肝炎新药双环醇的肝脏药理学作用机理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2年
2 于红燕;双环醇对实验性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10年
3 李敏;双环醇抗肝细胞损伤的免疫学机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4年
4 王慧萍;双环醇对小鼠急性肝衰竭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6年
5 胡庆伟;双环醇抗肝纤维化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6年
6 刘鑫;双环醇对药物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7 李烨;双环醇对实验性肝损伤、肝纤维化的保护作用和作用机制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1年
8 赵菁;双环醇对小鼠急性酒精性肝损伤和肝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9年
9 娄小娥;双环醇对CpG-ODN诱导的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10 姚晓敏;双环醇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和肝脏再生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栖;双环醇对小鼠急性放射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2 张友文;双环醇对次黄嘌呤脱氢酶Ⅱ的作用及其抗炎机制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3 张鑫;双环醇脂质体的制备及体内药代动力学的研究[D];河南大学;2015年
4 周亮亮;双环醇对肝星状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2009年
5 茹筱晨;双环醇对超氧阴离子诱导的血管内皮功能损伤的影响及其机制[D];浙江大学;2010年
6 祁文s
本文编号:4257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xlw/4257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