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军医论文 >

去负荷肌萎缩对小鼠后肢骨骼肌收缩特性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09-26 10:00

  本文关键词:去负荷肌萎缩对小鼠后肢骨骼肌收缩特性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后肢去负荷 肌萎缩 收缩力 肌疲劳


【摘要】:目的探讨去负荷引起的小鼠后肢肌肉萎缩后,骨骼肌收缩能力和疲劳度特性的变化。方法小鼠后肢去负荷14 d、28 d引起骨骼肌萎缩后,采用离体肌肉灌流技术,给予慢肌比目鱼肌和快肌跖肌一定模式的电刺激,观察慢肌和快肌单收缩、强直收缩能力和肌疲劳度等收缩特性的改变。结果 1)去负荷14 d时小鼠后肢比目鱼肌质量明显下降(P0.01),肌肉萎缩至高峰,之后萎缩减慢,但是快肌萎缩出现地相对较晚;2)离体灌流肌肉的单收缩力和强直收缩力检测表明,比目鱼肌单收缩力和强直收缩力进行性下降,在去负荷后14 d时即有明显差异(P0.05),而对于快肌跖肌,单收缩力和强直收缩力并没有出现显著性差异的改变;3)离体灌流肌肉的肌疲劳度检测发现,虽然后肢快慢肌疲劳程度呈下降趋势,但仅在去负荷28 d时才观察到比目鱼肌的显著性改变(P0.05)。结论去负荷肌萎缩后,小鼠后肢骨骼肌快肌和慢肌的单收缩力、强直收缩收缩力进行性降低,且慢肌尤为显著;而肌疲劳度的下降则选择性地在慢肌比目鱼肌中发生。
【作者单位】: 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航天医学基础与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北京体育大学;
【关键词】后肢去负荷 肌萎缩 收缩力 肌疲劳
【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2011CB71100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1171144,81272177) 航天医学基础与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SMFA10A01)
【分类号】:R85
【正文快照】: 空间飞行微重力环境下,骨骼肌肌纤维横截面积和组成收缩系统的蛋白亚型的相对表达都受到了明显影响,出现骨骼肌的萎缩和慢肌向快肌纤维的转换,并最终导致航天员运动功能和姿势维持功能受损[1]。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修回日期:2012-06-12Morey-Holton等[2-4]利用大鼠尾悬吊模型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永进;吴苏娣;樊小力;宋新爱;;后肢去负荷对大鼠比目鱼肌肌梭神经末梢的影响[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6年02期

2 朱永进;吴苏娣;樊小力;宋新艾;许临平;;后肢去负荷对大鼠比目鱼肌肌梭梭内肌纤维与赤道部梭囊直径的影响[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6年04期

3 高放,余志斌;去负荷比目鱼肌高频强直收缩疲劳性的动态变化[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4年20期

4 孙亚志,崔建,李春生,庄祥昌;强肌Ⅰ、Ⅱ号中药改善尾吊大鼠比目鱼肌血流量和肌肉力学特性的作用[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1993年04期

5 ;进军深空的健康谜题(四)失重肌萎缩[J];航天员;2006年05期

6 秦雯;高云芳;薛玮;张海祥;王慧平;Helmut Hinghofer-Szalkay;;两种中药对14d后肢去负荷大鼠肌肉结构的影响(英文)[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9年04期

7 任俊蝉,樊小力,宋新爱,朱永进;高频正弦波振动对失重性肌萎缩的对抗作用[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年06期

8 张鹏;刘红菊;杨明浩;李莉;葛昕;李翔;王旭;范明;陈晓萍;;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对失重性肌萎缩及其纤维表型转换的干预作用(英文)[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8年03期

9 张金山,苏慧慈,张远强,张立藩,马进;90天模拟失重大鼠股直肌的细胞化学变化[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1993年03期

10 马永烈 译;去负荷后间歇活动对比目鱼肌(SOL)纤维肌力和最大收缩速度的影响[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1996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亚钧;;274例周围神经损伤(PND)鉴定分析[A];第五次全国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6年

2 郜建新;姜荣焕;;中西医结合治愈肌萎缩1例的体会[A];第六届中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3 李越星;吴丽娟;;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周围神经损害[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4 黄莘莘;叶小虹;罗小翠;;18例单肢肌萎缩型运动神经元病的临床与肌电图分析[A];第九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5 王国祥;;肌疲劳时主动肌及其拮抗肌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的变化特征[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4年

6 许寿生;王瑞元;周越;马延超;吴金富;;氯沙坦对大鼠废用性比目鱼肌细胞凋亡的影响[A];中国生理学会第23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生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文集[C];2010年

7 沈汉洲;;四种收缩力条件下肱二头肌体表肌电信号AR模型特征参数分析[A];第六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1988年

8 韩宾林;王东文;双卫兵;胡操阳;;2型糖尿病大鼠不同时期膀胱收缩力动态变化的实验研究[A];第十六届全国泌尿外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薛玮;高云芳;冯班;曹晋;王慧平;;不同季节达乌尔黄鼠(Spermophilus dauricus)比目鱼肌肌纤维形态与肌纤维类型的变化及冬眠的影响[A];“基因、进化与生理功能多样性”海内外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生理学会第七届比较生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9年

10 舒冰;王拥军;施杞;李晨光;卢盛;周重建;;益气化瘀方对大鼠腰神经根损伤后比目鱼肌中NGF表达的影响[A];第十六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研讨会暨中西医结合手法治疗骨伤科疾病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葛进 陈超;肌萎缩病情可得到有效控制[N];科技日报;2009年

2 全国政协委员、河北以岭医院院长、河北医科大学教授 吴以岭;肌萎缩患者的生活调护[N];人民政协报;2003年

3 祝闫;攀登肌萎缩科研新高峰[N];科技日报;2000年

4 杨平;治疗肌萎缩取得新进展[N];科技日报;2004年

5 海 霞;创新要敢于瞄准世界性难题[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6 闫卫 通讯员 杨叁平;开创新途径攻关肌萎缩[N];科技日报;2004年

7 ;河北以岭医院[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8 北京朝阳区来广营医院肌萎缩科主任 卢书莲;肌萎缩患者的治疗与保健[N];健康报;2007年

9 闫卫;从“奇经”治疗肌萎缩[N];科技日报;2001年

10 王振岭邋李宗海;河北以岭医院肌萎缩治疗中心填补多项空白[N];健康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莉;小鼠骨骼肌力学特性检测平台的建立及其应用[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1年

2 梁仁哲;长白山黄芪对骨骼肌的抗疲劳作用及其机制初探[D];延边大学;2008年

3 史树贵;一个肌萎缩侧索硬化家系致病相关基因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3年

4 白冲;膈肌疲劳与肌凝蛋白重链基因表达关系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3年

5 黄红梅;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中医证候的初步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3年

6 李健东;面神经微循环研究和F波检查对周围性面瘫早期预后诊断作用及靶肌注射bFGF对失神经面肌萎缩防治作用的研究[D];首都医科大学;2001年

7 张学斌;下尿路梗阻膀胱形态与机能的基础和临床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7年

8 段红杰;严重烧伤大鼠骨骼肌凋亡及胰岛素治疗对其作用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9年

9 王晓娟;肌萎缩侧索硬化脊髓器官型培养模型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4年

10 朱小雷;周围神经损伤后局部深低温冷冻的实验和临床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海祥;三种营养补剂对后肢去负荷大鼠比目鱼肌形态和功能影响的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2 陈健;大鼠失重性肌萎缩运动恢复中MHC的转变和myogenin的作用[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胡清照;失重性肌萎缩与脾虚证的关系初探[D];西北大学;2008年

4 何志仙;复方健肌Ⅰ号和健肌Ⅱ号对废用性肌萎缩的防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5 秦雯;当归和川芎对尾部悬吊大鼠比目鱼肌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6 李永平;大鼠去神经骨骼肌MyoD的表达[D];山西医科大学;2007年

7 曹晋;川芎及其主要成分和达乌尔黄鼠冬眠期抗废用性肌萎缩的机制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8 张洪嘉;当归酒精提取液对骨骼肌收缩力的影响及其机制初探[D];延边大学;2007年

9 贺永贵;长白山黄芪水提取液对鼠骨骼肌收缩力的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D];延边大学;2008年

10 李美子;轮叶党参对骨骼肌收缩力学的影响及其机制探讨[D];延边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9228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xlw/9228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d86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