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仿真壳聚糖神经支架的制备及其桥接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
本文关键词:高仿真壳聚糖神经支架的制备及其桥接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
【摘要】: 周围神经缺损是平时与战时最常见的创伤类型之一,常导致患者感觉和运动功能丧失,是目前尚未解决的临床难题之一。自体神经移植是治疗周围神经缺损的金标准,主要优势是其修复效果明确,但供体来源有限、供区功能损害以及供体和受体神经尺寸和类型不匹配等原因限制了自体神经移植的应用。组织工程学的发展为神经缺损的治疗带来了希望。目前已经有各种超微结构的神经支架被相继开发,并被尝试应用于神经缺损的治疗之中,但可惜的是其在体修复效果均不甚理想,主要的原因之一是神经支架的内部结构与正常神经的超微结构相差较大。目前国际公认的最理想的神经支架应该具有与正常神经基底膜高度仿真的轴向微管样结构。鉴于此,本研究以壳聚糖为主要原料,通过前期已获国家发明专利的梯度冷淋技术,成功构建了高仿真神经支架,并在大鼠坐骨神经缺损模型中,从形态学和功能学两方面将高仿真支架与自体神经移植进行对比,综合评估其修复效果。全文共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高仿真壳聚糖支架材料的制备 目的:构建在超微结构上与正常神经基底膜结构高度仿真的组织工程神经支架。 方法:以壳聚糖为原料,应用改良的梯度冷淋技术制备高仿真神经支架,扫描电镜观察其内部结构。 结果:本实验制备的壳聚糖神经支架在纵截面上为相互平行的微管样结构,微管相对均一,管径为54.26±12.1μm (范围:45 ~ 75μm);神经支架的横截面类似于蜂窝样结构。 结论:利用前期开发的梯度冷淋技术制备的神经支架的超微结构高度仿真于正常神经的基底膜结构,有望成为神经缺损修复中自体神经的替代物。 第二部分:高仿真壳聚糖支架的基本性能测定 目的:对壳聚糖支架的性能进行优化和改进,并测定壳聚糖支架的相关特征和参数。 方法:测定壳聚糖支架的孔隙率、表观密度,在此基础上利用京尼平(genipin)对壳聚糖支架进行交联,确定壳聚糖材料的交联度与交联时间以及交联剂浓度的关系,同时评价交联后壳聚糖材料的细胞相容性,对比壳聚糖支架交联前后的降解性以及力学性能,以全面了解高仿真壳聚糖神经支架的基本性能。 结果:壳聚糖神经支架的孔隙率为85.13±2.89%,表观密度为0.0623±0.0242mg/mm3;应用京尼平交联壳聚糖材料,材料的交联度随交联时间延长而增加,随交联剂浓度增大而增加。此外,壳聚糖支架经京尼平交联后,降解性以及力学强度有了明显改善,同时交联后的材料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可以满足在体修复神经缺损的要求。 结论:壳聚糖支架经京尼平交联后,可以满足在体移植的要求。 第三部分:壳聚糖支架修复坐骨神经缺损的有效性评价 目的:评价高仿真壳聚糖支架在体桥接大鼠15mm坐骨神经缺损的修复效果。 方法:以前期制备的高仿真神经支架修复大鼠15mm坐骨神经缺损,应用形态计量学、逆行示踪、神经电生理以及行为学检测评价该高仿真支架的修复效果。 结果:本实验构建的壳聚糖支架具有轴向平行排列的微管样超微结构,该结构高度仿真于正常神经基底膜结构。在桥接大鼠15mm坐骨神经缺损的实验中,该仿真支架可取得与自体神经移植相似的修复效果。 结论:高仿真壳聚糖神经支架在体修复效果与自体神经移植相似,有望成为自体神经移植的替代产品。
【关键词】:仿真 壳聚糖 神经缺损 组织工程 神经再生
【学位授予单位】:第四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R651.3;R82
【目录】:
- 缩略语表5-6
- 中文摘要6-9
- 英文摘要9-13
- 前言13-14
- 文献回顾14-29
- 正文29-56
- 第一部分:高仿真壳聚糖支架材料的制备29-36
- 1 材料和方法29-31
- 2 结果31-32
- 3 讨论32-36
- 第二部分:高仿真壳聚糖支架的基本性能测定36-46
- 1 材料和方法36-39
- 2 结果39-42
- 3. 讨论42-46
- 第三部分:壳聚糖支架修复坐骨神经缺损有效性评价46-56
- 1 材料和方法46-49
- 2 结果49-53
- 3 讨论53-56
- 小结56-57
- 参考文献57-65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65-66
- 致谢6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伟明;曹作为;金虎;史克珊;李钢;;猫动眼神经缺损修复的实验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0年03期
2 屈巍;罗卓荆;;高仿真壳聚糖支架修复神经缺损的有效性研究[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0年05期
3 智晓东;王伟;包大禹;;壳聚糖导管结合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年05期
4 范启申;王成琪;曹斌;魏长月;庞昌金;;含有血运神经片段的鞘膜管修复神经缺损48例[J];人民军医;1992年08期
5 袁华军;;外周神经损伤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J];广西医学;2009年11期
6 王伟;范明;智小东;刘淑红;刘品端;;神经支架复合体修复周围神经缺损[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7 任丛莉;张志英;刘芳;张传森;李亮;;骨髓神经组织定向干细胞性组织工程化神经的构建[J];解剖学杂志;2009年01期
8 曲巍;费良健;蒋华军;傅重洋;张卫国;吕德成;;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对许旺细胞分泌功能的影响[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年06期
9 周必光;蔡宗强;彭正人;应逸民;廖苏平;邓连生;李敬中;;改进的静脉动脉化腓肠神经游离移植[J];华中医学杂志;1993年02期
10 李坤,黄世宁,浦洪琴,李培春,梁明康;肌表面旷置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199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世普;;生物医用复合材料诱导神经组织生长的机理研究[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7分册)[C];2010年
2 赵微加;丁斐;顾晓松;杨宇民;;京尼平固定NGF壳聚糖管修复长距离神经缺损效果研究[A];中国解剖学会2011年年会论文文摘汇编[C];2011年
3 刘强;;周围神经同种异体移植修复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和初步临床应用研究[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4 宋新明;李明哲;陈仕才;陈志辉;何裕隆;蔡世荣;黄奕华;詹文华;;小盆腔自主神经损伤的组织工程修复研究[A];第七届全国创伤学术会议暨2009海峡两岸创伤医学论坛论文汇编[C];2009年
5 王伟;范明;智小东;刘淑红;;神经支架复合体修复周围神经缺损[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陈艺新;彭少英;李德辉;曾昭荣;王兰;赵筑川;贾湘谦;李惠兰;;手与显外 硅管套接术修复周围神经伤缺损的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A];2010年贵州省显微外科年会暨贵阳显微外科中心揭牌仪式论文汇编[C];2010年
7 刘杨武;杨晓东;刘刚义;杨锦;张咸中;;改良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中节皮肤软组织缺损[A];2007浙江省显微外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8 王海桥;;东氏透刺法治疗脑出血案[A];中国针灸学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下集)[C];2009年
9 施静;;针刺抗脑缺血性神经元凋亡作用与机制的研究[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10 曾晓荣;Isao Inoue;王鸿度;陈丽华;;头针治疗自发性高血压卒中易感型大鼠(SHRsp)缺血性中风的实验研究[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特约记者 张献怀;神经断了可修复[N];健康时报;2004年
2 张献怀;我国去细胞异体神经移植获佳绩[N];中国医药报;2004年
3 记者 申琳;神经受损 人工再造[N];人民日报;2006年
4 王雪飞邋通讯员 王继荣 刘泉;“自己人找自己人”让移植神经修复受伤神经[N];健康报;2008年
5 ;神经修复人工材料初获成果[N];医药经济报;2005年
6 王蔚佳;高科技 为残疾人找回健康生活[N];中国消费者报;2003年
7 仇逸 陈祖亮;我国科学家成功复制鼠神经[N];中国医药报;2002年
8 齐文中;山西移植神经采用“地道战”[N];中国医药报;2003年
9 任民旺;大龄准妈妈保健须知[N];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
10 通讯员 张献怀;神经断了可以移植修复[N];中国消费者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永光;两种神经缺损局部再生微环境模式的构建及其修复效果的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2年
2 孟浩;光化学技术在大鼠坐骨神经损伤组织工程修复中的应用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1年
3 黄景辉;两种促神经损伤修复电刺激模式的建立及机制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1年
4 董玉珍;神经营养因子-3基因修饰的雪旺细胞对神经缺损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5 李沫;预防大鼠坐骨神经修复中瘢痕粘连及促进神经再生的作用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2年
6 尹华伟;CO/O_2混合气体干燥保存法在同种异体神经移植中应用的实验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7 王冠军;化学去细胞异体神经促神经再生及趋化性生长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7年
8 刘勇;几丁糖/聚乙烯醇神经导管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1年
9 孟庆刚;胸腺内注射异基因抗原诱导鼠神经移植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10 于海龙;提高化学去细胞异体神经再生速度和修复长度的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屈巍;高仿真壳聚糖神经支架的制备及其桥接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0年
2 曾文;NGF壳聚糖微球—高仿生支架缓释系统的制备及其促神经损伤修复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2年
3 张景石;同种异体去细胞外周神经支架与细胞外ATP诱导联合移植的实验研究[D];遵义医学院;2011年
4 邵国喜;比较半吻合、半埋入法骨骼肌桥接与神经移植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疗效的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5 王海陆;神经移植联合端侧或侧侧吻合治疗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D];泰山医学院;2011年
6 王源瑞;神经端侧缝合与带血供的自体神经游离移植的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7 林慧鑫;FK506/PLGA缓释导管修复大鼠胫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D];广州医学院;2011年
8 庄勇;猕猴坐骨神经三维建模及人工神经导管的初步研制[D];中南大学;2012年
9 沈楠;组织工程活性人工神经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6年
10 谢会斌;异种生物型神经导管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9536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xlw/9536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