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军医论文 >

当归和川芎对尾部悬吊大鼠比目鱼肌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4 02:07

  本文关键词:当归和川芎对尾部悬吊大鼠比目鱼肌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肌萎缩 肌梭 尾部悬吊 比目鱼肌 肌纤维横截面积(CSA) 肌球蛋白重链(MHC) 血液流变 当归 川芎


【摘要】: 研究背景:大量的研究数据和实验资料表明,在失重和模拟失重条件下,骨骼肌会出现明显的废用性萎缩,不仅对航天员返回时的救生构成严重威胁,而且影响航天员返回地面后的再适应能力,因此,寻找有效的预防和治疗肌萎缩的药物,是航天医学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 在失重或模拟失重状态下,由于重力作用的减少或消失,肌梭的传入放电减少,肌梭出现明显的退行性改变,这可能是失重性肌萎缩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增加肌梭传入冲动的措施,则可对抗或减缓骨骼肌萎缩。另一方面,失重或模拟失重造成的肌肉萎缩会诱导骨骼肌产生“血瘀样”症状,并且两者互相影响,形成恶性循环。由此,我们认为那些能兴奋肌梭的活血类药物很有可能成为预防和治疗失重性肌萎缩的理想药物。本研究选用前期实验筛选出的可兴奋肌梭的经典活血类药物——当归,以大鼠尾部悬吊建立模拟失重动物模型,观察其对比目鱼肌的形态结构、肌纤维类型的影响,并从血液流变性以及肌梭结构等方面探讨其萎缩机制。此外,本课题组前期已经证实川芎嗪有抗失重性肌萎缩的作用,但是它是否是川芎中抗失重性肌萎缩的主要成分?本次研究将对川芎抗失重性肌萎缩的药效作用进行研究,探讨其主要有效成分是否为川芎嗪。以期为失重性肌萎缩的药物防护提供基础实验资料。 目的:观察当归和川芎对模拟失重大鼠比目鱼肌萎缩的影响,并对其影响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检验川芎中抗肌萎缩的主要成份是否为川芎嗪。 方法:以大鼠尾部悬吊法建立模拟失重模型。(1)在大鼠尾部悬吊的同时,给予大鼠当归或川芎灌胃,利用光镜及免疫组化等方法分别观察并比较当归和川芎对尾部悬吊大鼠比目鱼肌(soleus,SOL)一般形态结构和肌纤维横截面积(crosssectional area,CSA)的影响;(2)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当归和川芎对模拟失重大鼠比目鱼肌快肌肌球蛋白重链(myosin heavy chain,MHC)表达水平的影响;(3)通过测定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变形能力等血液流变学指标,观察当归和川芎对尾部悬吊大鼠血液流变性的影响;(4)利用透射电镜观察并比较当归和川芎对尾部悬吊大鼠比目鱼肌肌梭超微结构的影响。 结果: 1.当归和川芎对尾部悬吊大鼠比目鱼肌形态结构的影响: 1)与吊尾灌溶媒组(TS+W)相比,当归或川芎治疗后,大鼠比目鱼肌肌纤维显微结构紧凑,形态恶化得到改善;2)吊尾同期给予当归治疗,可明显缓解尾部悬吊大鼠比目鱼肌肌纤维横截面积的下降。而川芎的缓解作用有限,提示川芎中对抗失重性肌萎缩的主要有效成分可能是川芎嗪。 2.当归和川芎对大鼠比目鱼肌肌球蛋白重链的表达水平和肌纤维类型的影响: 1)吊尾灌溶媒组(TS+W)的比目鱼肌中快肌肌球蛋白增加显著,而慢肌肌球蛋白亦明显减少;给予当归和川芎治疗后,与溶媒组相比大鼠比目鱼肌中慢肌肌球蛋白重链表达水平显著增加,而快肌肌球蛋白重链表达水平显著减少。2)与吊尾灌溶媒组相比,给药组比目鱼肌中Ⅰ型肌纤维比例均显著升高,Ⅱ型肌纤维比例均显著降低。 3.当归和川芎对尾部悬吊大鼠血液流变性的影响: 尾部悬吊14d后,大鼠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刚性指数均明显增高,红细胞压积明显下降,提示模拟失重使大鼠的红细胞质量下降,血粘度提高,出现明显的“血淤症”。给予当归或川芎治疗后,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刚性指数的增高和红细胞压积的下降均得到明显抑制。提示,当归和川芎抗失重性肌萎缩作用的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提高红细胞的质量和改善血粘度而实现。 4.当归和川芎对尾部悬吊大鼠比目鱼肌肌梭超微结构的影响: 与正常组相比,吊尾灌溶媒组大鼠比目鱼肌肌梭超微结构松散,发生退行性变化。与吊尾灌溶媒组(TS+W)相比,当归或川芎治疗后大鼠比目鱼肌肌梭超微结构紧凑,形态恶化得到改善。提示,当归和川芎抗失重性肌萎缩作用的另一机制可能是通过改善肌梭结构而实现的。 结论: (1)当归和川芎对模拟失重所致的大鼠比目鱼肌显微结构的改变均有明显的对抗作用,且当归对尾部悬吊大鼠肌纤维横截面积的减小有明显对抗作用。川芎对尾部悬吊大鼠肌纤维横截面积的减小仅有对抗趋势。因此,川芎嗪可能是川芎中对抗肌萎缩的主要有效成分。 (2)当归和川芎对模拟失重所致大鼠比目鱼肌快肌肌球蛋白重链表达水平的升高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3)当归和川芎对模拟失重所致大鼠血液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和红细胞刚性指数等血液流变性的改变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4)当归和川芎对模拟失重所致大鼠比目鱼肌肌梭超微结构的退行性改变有抑制作用。
【关键词】:肌萎缩 肌梭 尾部悬吊 比目鱼肌 肌纤维横截面积(CSA) 肌球蛋白重链(MHC) 血液流变 当归 川芎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R285.5;R85
【目录】:
  • 摘要4-7
  • Abstract7-13
  • 前言13-26
  • 1. 失重/模拟失重条件下肌肉萎缩的研究进展13-24
  • 1.1 失重性肌肉萎缩的实验模型13-14
  • 1.2 失重/模拟失重条件下肌肉形态结构的变化14-16
  • 1.3 失重/模拟失重条件下肌肉蛋白代谢的改变16-19
  • 1.4 失重/模拟失重条件下肌肉功能的变化19-20
  • 1.5 失重/模拟失重条件下肌梭结构与功能的变化20
  • 1.6 失重/模拟失重条件下血液流变及其血液供应的改变20-21
  • 1.7 失重/模拟失重条件下肌肉萎缩的防治21-24
  • 2. 研究进展的总结与分析24-26
  • 第一部分 川芎和当归对模拟失重大鼠比目鱼肌形态结构的影响26-38
  • 1. 材料与方法26-29
  • 1.1 实验动物及分组26
  • 1.2 实验药品26-27
  • 1.3 造模及给药27
  • 1.4 主要仪器和常用溶液的配制27-28
  • 1.5 肌肉标本的制备28
  • 1.6 染色程序28-29
  • 1.7 特异性试验29
  • 1.8 数据采集与统计分析29
  • 2. 实验结果29-35
  • 2.1 当归、川芎对尾部悬吊大鼠比目鱼肌肌纤维显微结构的影响29-30
  • 2.2 当归、川芎对尾部悬吊大鼠比目鱼肌重量的影响30-31
  • 2.3 当归、川芎对大鼠比目鱼肌肌纤维横截面积的影响31-35
  • 3. 讨论35-38
  • 第二部分 川芎和当归对模拟失重大鼠比目鱼肌纤维类型与肌球蛋白重链表达的影响38-45
  • 1. 材料与方法39-40
  • 1.1 实验动物及分组39
  • 1.2 实验药品39
  • 1.3 造模及给药39
  • 1.4 主要仪器和常用溶液配制39
  • 1.5 肌肉标本的制备39
  • 1.6 染色程序39
  • 1.7 特异性试验39
  • 1.8 数据采集与统计分析39-40
  • 2. 实验结果40-44
  • 3. 讨论44-45
  • 第三部分 当归和川芎对尾部悬吊大鼠血液流变性的影响45-53
  • 1. 材料与方法46-47
  • 1.1 实验动物及分组46
  • 1.2 实验药品46
  • 1.3 造模及给药46
  • 1.4 主要仪器46
  • 1.5 血样采集与存放46
  • 1.6 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测定46-47
  • 1.7 数据采集与统计分析47
  • 2. 实验结果47-51
  • 2.1 当归和川芎对尾部悬吊大鼠全血粘度的影响47-48
  • 2.2 当归和川芎对尾部悬吊大鼠血浆粘度的影响48
  • 2.3 当归和川芎对尾部悬吊大鼠红细胞压积的影响48
  • 2.4 当归和川芎对尾部悬吊大鼠红细胞刚性指数的影响48-51
  • 3. 讨论51-53
  • 第四部分 当归和川芎对尾部悬吊大鼠肌梭超微结构的影响53-58
  • 1. 材料与方法53-54
  • 1.1 实验动物及分组53
  • 1.2 实验药品53
  • 1.3 造模及给药53-54
  • 1.4 主要仪器54
  • 1.5 透射电镜样品制作及超微结构观察54
  • 2. 实验结果54-57
  • 3. 讨论57-58
  • 第五部分 总结58-60
  • 1. 国内外关于失重性肌萎缩的研究进展58-59
  • 2. 当归和川芎对失重性肌萎缩的防护作用59
  • 3. 本研究的不足与今后的工作展望59-60
  • 参考文献60-71
  • 致谢7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丛琳;顿赛红;任艳;;平山病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J];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刊);2011年07期

2 王念;全亚萍;钱国全;;青年单肢肌萎缩诊治体会[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1年06期

3 赵磊;姜东林;吕广明;严志强;赵朋;孙钧铭;李成万;;单纯运动或感觉神经损伤在骨骼肌萎缩中的致凋亡作用[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1年09期

4 赵雪红;樊小力;宋新爱;石磊;;大鼠单一肌梭的电生理特征[J];生理学报;2011年03期

5 张洪武;薛黔;杨宇平;;股四头肌解剖学研究及其意义[J];中国当代医药;2011年19期

6 张洪武;薛黔;杨宇平;;成年男性股四头肌肌构筑、神经入肌点和肌梭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1年18期

7 张浩;杨威;;电刺激对废用状态下腓肠肌肌电及酶活性的影响[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1年09期

8 黄灿阳;张文明;朱维钦;;神经根回植术治疗臂丛根性撕脱伤的实验研究[J];福建医药杂志;2011年02期

9 邢军卫;高颂轶;刘小红;谭璐;张晓莉;徐曼;;一家系人群遗传性神经源性腓骨肌萎缩症的临床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年04期

10 周越;任媛媛;王瑞元;;大鼠股直肌去负荷萎缩及再负荷恢复过程中的蛋白表达差异[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亚钧;;274例周围神经损伤(PND)鉴定分析[A];第五次全国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6年

2 郜建新;姜荣焕;;中西医结合治愈肌萎缩1例的体会[A];第六届中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3 李越星;吴丽娟;;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周围神经损害[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4 黄莘莘;叶小虹;罗小翠;;18例单肢肌萎缩型运动神经元病的临床与肌电图分析[A];第九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5 王养富;;中医药灌肠疗法治疗肌萎缩探讨[A];中国中医药学会建会20周年学术年会专辑(下)[C];1999年

6 刘宪义;李淳德;邑晓东;李宏;于峥嵘;;肌萎缩型颈椎病的外科治疗[A];第八届全国脊柱脊髓损伤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7 李如奎;;肌萎缩侧索硬化[A];第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8 刘玉生;柳大烈;杜本军;郑健生;;肉毒杆菌神经毒素A诱导兔咬肌萎缩及其组织形态学研究[A];第4届中国美容与整形医师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9 吴苏娣;樊小力;唐斌;;模拟失重对大鼠比目鱼肌肌梭钙结合蛋白D-28K免疫反应性的影响[A];中国生理学会第21届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10 张跃蓉;刘静;;人颞肌亚部化研究及临床应用[A];第七次全国颞下颌关节病学及(牙合)学研讨会暨《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及口颌面疼痛的基础与临床进展》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全国政协委员、河北以岭医院院长、河北医科大学教授 吴以岭;肌萎缩患者的生活调护[N];人民政协报;2003年

2 祝闫;攀登肌萎缩科研新高峰[N];科技日报;2000年

3 记者 葛进 陈超;肌萎缩病情可得到有效控制[N];科技日报;2009年

4 杨平;治疗肌萎缩取得新进展[N];科技日报;2004年

5 海 霞;创新要敢于瞄准世界性难题[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6 闫卫 通讯员 杨叁平;开创新途径攻关肌萎缩[N];科技日报;2004年

7 ;河北以岭医院[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8 北京朝阳区来广营医院肌萎缩科主任 卢书莲;肌萎缩患者的治疗与保健[N];健康报;2007年

9 闫卫;从“奇经”治疗肌萎缩[N];科技日报;2001年

10 王振岭邋李宗海;河北以岭医院肌萎缩治疗中心填补多项空白[N];健康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树贵;一个肌萎缩侧索硬化家系致病相关基因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3年

2 黄红梅;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中医证候的初步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3年

3 李健东;面神经微循环研究和F波检查对周围性面瘫早期预后诊断作用及靶肌注射bFGF对失神经面肌萎缩防治作用的研究[D];首都医科大学;2001年

4 王晓娟;肌萎缩侧索硬化脊髓器官型培养模型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4年

5 段红杰;严重烧伤大鼠骨骼肌凋亡及胰岛素治疗对其作用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9年

6 朱小雷;周围神经损伤后局部深低温冷冻的实验和临床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7 刘子志;痿证辨证论治规律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1年

8 冯亚高;促红细胞生成素及其受体在脊髓与周围神经系统中表达及作用的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9 汪宝军;复方太子参颗粒延缓失神经支配骨骼肌萎缩的实验研究[D];福建中医学院;2004年

10 万敏;过表达hTSC1导致的肌萎缩小鼠模型的建立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晋;川芎及其主要成分和达乌尔黄鼠冬眠期抗废用性肌萎缩的机制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2 秦雯;当归和川芎对尾部悬吊大鼠比目鱼肌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3 段枫;肌萎缩侧索硬化临床病例分析及病因研究[D];军医进修学院;2001年

4 马聪;椎帝肌肌梭组织学和形态学改变与腰椎不稳定关系的初步研究[D];青岛大学;2012年

5 李刚;神经肌蒂移植预防失神经肌萎缩的实验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4年

6 张海祥;三种营养补剂对后肢去负荷大鼠比目鱼肌形态和功能影响的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7 周忠;低位神经侧侧吻合术防治失神经肌萎缩的实验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02年

8 赵鑫;脊髓型颈椎病与肌萎缩侧索硬化的鉴别诊断[D];山西医科大学;2004年

9 董芬;神经肌电图检查在诊断和鉴别诊断肌萎缩侧索硬化的应用价值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10 梁国安;儿童脊髓性肌萎缩症的基因诊断[D];浙江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9679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xlw/9679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650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