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药论文 >

RBL-2H3细胞评价5-HMF及其二聚体OMBF的体外免疫毒性以及PLNA评价3种中药注射液的免疫原性

发布时间:2020-03-28 22:30
【摘要】:5-羟甲基糠醛(5-Hydroxymethylfurfural,5-HMF)是美拉德反应或焦糖化反应的主要产物,是分子量为126.11的小分子化合物,广泛存在于含糖的药物、食物中。研究表明,5-HMF具有抗氧化、抗肿瘤、抗组织缺血等药理作用,也具有肾毒性和潜在遗传毒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5-HMF在葡萄糖注射液中限量为11.8μg·mL-1,前期分析了市面上在售的多批次中药注射剂(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Injections,TCMIs)中5-HMF的含量,一些注射剂中其含量远远大于此标准。此外,在含5-HMF浓度较高的注射液中还检测到一定浓度的5-HMF聚合物,经鉴定主要为5-HMF的二聚体,即双-(5-甲酰基糠基)醚(5,5'-Oxydimethylenebis(2-furfural),OMBF)。随着TCMIs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其不良反应报道也日益增加,其中发生率最高的为免疫介导的药物超敏反应(Immune-mediateddrug hypersensitivity reaction,IDHR),包括类过敏反应和Ⅰ型超敏反应。5-HMF聚合物是糖降解产生5-HMF单体的过程中常见的一种副产物,其潜在毒性尚未引起关注。本论文第一部分选用体外肥大细胞模型:大鼠嗜碱性白血病细胞(Basophilic leukemia cell line 2H3,RBL-2H3)对5-HMF单体及其二聚体OMBF的潜在免疫毒性,包括类过敏及Ⅰ型超敏反应进行系统评价。首先对RBL-2H3细胞的体外生长特性及脱颗粒激发条件进行摸索,成功建立RBL-2H3肥大细胞活化脱颗粒模型。在此实验条件下,开展5-HMF和OMBF直接诱导RBL-2H3细胞脱颗粒发生类过敏反应实验,以及诱导致敏后的RBL-2H3细胞活化发生Ⅰ型超敏反应实验,通过观察RBL-2H3细胞形态,测定β-氨基糖苷酶(β-Hexosaminidase,β-HEX)释放率、组胺(Histamine,His)释放率、Ca2+含量,以及不同浓度下对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生成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RBL-2H3细胞最适铺板密度为1×105个/mL,整个实验过程在72小时内完成;5-HMF 与 OMBF 的 IC50 分别为 4.96mM 和 5.35×10-2 mM,OMBF 的毒性大于 5-HMF,相差约100倍;(2)模型组造模浓度为0.5 μg/mL抗DNP-IgE单抗与细胞孵育过夜,100 ng/mL DNP-HSA激发细胞脱颗粒,此外选定孵育时间选为2 h,进行后续的实验开展;(3)体外类过敏免疫毒性评价结果显示,5-HMF低剂量(0.1 IC50)、OMBF低剂量(0.1 IC50)组能显著性促进β-HEX和His的释放,刺激IL-6的分泌,OMBF高剂量组(IC50)中,His释放量、胞内Ca2+浓度和TNF-α、IL-6的分泌量均显著性升高;(4)体外Ⅰ型超敏免疫毒性评价结果显示,5-HMF高剂量(10倍临床最大暴露量)刺激下,β-HEX、His释放率,TNF-α和IL-6分泌量均与空白对照有显著性升高,OMBF高剂量组(10倍临床最大暴露量)细胞形态发生脱颗粒变化,β-HEX、His的释放率和TNF-α的分泌,以及细胞内Ca2+浓度显著性升高。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利用RBL-2H3评价受试物的类过敏免疫毒性实验中,5-HMF低剂量(0.1IC50),OMBF低(0.1IC50)、高剂量(IC50)均刺激肥大细胞活化脱颗粒,释放活性介质,发生类过敏反应。在评价Ⅰ型超敏免疫毒性实验中,5-HMF和OMBF以临床最大暴露量10倍的浓度致敏BN大鼠,获得血清孵育肥大细胞后,在IC50浓度下,刺激肥大细胞活化脱颗粒,发生Ⅰ型超敏反应,具有体外免疫毒性。我们先前的研究发现,5-HMF和OMBF可能与含糖中药注射液引发的免疫刺激(如超敏反应和自身免疫反应)有一定的相关性,结合第一部分5-HMF和OMBF具有体外免疫毒性的实验结果,本论文第二部分选取了 3种含有5-HMF和OMBF的中药注射液:脉络宁、生脉和丹香冠心,利用小鼠直接乆窝淋巴结(Direct-popliteal lymph node assay,D-PLNA)和报告抗原乆窝淋巴结(Reporter antigen-popliteal lymph node assay,RA-PLNA)对3种受试物进行免疫原性评价。主要研究内容为分别建立D-PLNA和RA-PLNA模型,报告抗原为三硝基苯基聚蔗糖(2,4,6-trinitropheny-Ficoll,TNP-Ficoll)和三硝基苯基卵蛋白(TNP-ovalbumin,TNP-OVA)。足趾部给药后,测定足趾厚度,D7剖杀分离乆窝淋巴结,制备淋巴单细胞悬液并进行细胞计数,计算细胞指数;将细胞悬液培养于孔板中,与刺激剂共孵育后,测定细胞上清液中免疫球蛋白IgE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含量变化。主要结果如下:(1)D-PLNA评价3种TCMIs免疫原性:丹香冠心注射液组给药后足肿胀明显,淋巴结计数显著增加;脉络宁、生脉注射液对小鼠乆窝淋巴结(Popliteal lymphnode assay,PLN)未产生明显的阳性反应。(2)RA-PLNA评价3种TCMIs免疫原性:各给药组与TNP-Ficoll作用时,细胞数目和MCP-1浓度均显著升高,与TNP-OVA作用时,脉络宁注射液能显著性刺激IgE分泌,同时丹香冠心注射液IgE和MCP-1含量显著性差异升高。脉络宁和生脉注射液中存在小分子物质诱发免疫反应,而丹香冠心注射液成分复杂,可能同时能直接诱导I型超敏反应,也有作为半抗原的小分子物质与报告抗原结合诱发超敏反应。综上所述,本研究成功建立RBL-2H3细胞脱颗粒模型,并对5-HMF和OMBF体外免疫毒性进行系统评价,我们首次发现5-HMF和OMBF可能同时引起体外肥大细胞发生类过敏反应和I型超敏反应,二聚体OMBF的生成增加了 5-HMF的免疫毒性,PLNA的结果进一步证明了 5-HMF及OMBF可能在中药注射液中作为小分子半抗原与体内蛋白相结合造成免疫系统的失调。对5-HMF和OMBF的体外免疫毒性评价以及对3种中药注射剂的免疫原性评价,为中药注射剂的临床不良反应的防治提供新的依据,同时对相关中药注射液中小分子物质5-HMF单体及二聚体OMBF的质量控制和深入研究非常必要。
【图文】:

细胞生长曲线,细胞毒性,当铺,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逦硕士学位论文逡逑结果逡逑1逦RBL-2H3细胞生长曲线逡逑结果显示,当细胞浓度为5X邋10s个/niL时,细胞从DO开始细胞数量维持在平台逡逑期,未见对数增长期;当铺版浓度为IX邋105个/raL时,在D2时,细胞增殖达到第一逡逑个峰值,随后D2-D4接近衰退,又进入另一个生长期;当浓度为5X101个/mL时,逡逑与1X105个/mL生长相似,只是在D3达到峰值。由此可知,RBL-2H3细胞的铺板浓逡逑度选为1邋X逦个/mL,整个实验过程在72小时内完成。逡逑

细胞生长曲线,细胞脱颗粒,细胞毒性,激发条件


0逦1逦2逦3逦4逦5逦6逡逑TIME(Day)逡逑图1-1.RBL-2H3细胞生长曲线逡逑2逦5-HMF和OMBF对RBL-2H3细胞毒性逡逑半数抑制浓度(50%concentration邋of邋inhibition,IC5。)是指在用药后存活逡逑的细胞数量减少一半时所需的药物浓度;在MTT法中,就是以对照组吸光度0D值逡逑减少一半所需的药物浓度。由于5-HMF和0MBF的参考数据较少,所以测定二者的逡逑IC5U对后期实验开展的浓度有指导意义。逡逑5-HMF邋的邋IC5。为邋4.96邋mM邋(图邋3.邋A),邋0MBF邋的邋1C*为邋5_邋35Xl(T2mM邋(图邋3.邋B),0MBF逡逑与5-HMF的IC5()相差约90倍,,在浓度相同时,0MBF对细胞增值的抑制率要比5-HMF逡逑大很多,即5-HMF二聚体的生成增大了对RBL-2H3的细胞毒性。逡逑26逡逑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协和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285.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梅国栋;赵玲;陈建平;苏健裕;;5-HMF抑制A375细胞增殖的信号转导通路[J];中国科技论文;2014年09期

2 赵玲;陈建平;李琳;周蓉;苏健裕;;5-羟甲基糠醛抗氧化性及其抗细胞增殖活性的研究[J];现代食品科技;2013年11期

3 臧清策;何菁菁;白进发;郑亚杰;张瑞萍;李铁钢;王中华;贺玖明;再帕尔·阿不力孜;;快速筛查中药注射液中有害物质5-羟甲基糠醛的LC-MS/MS方法及其质量评价研究[J];药学学报;2013年11期

4 王宏;刘兆华;杜武;刘兆平;;乆窝淋巴结试验模型的构建及在清开灵注射液致敏性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12年02期

5 陶玉华;邓春杰;王景佳;孙宇;;丹香冠心注射液致严重过敏反应1例报告[J];亚太传统医药;2011年08期

6 赵吟;李钦;张信岳;;基于RBL-2H3细胞模型的Ⅰ型过敏反应和类过敏反应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10年11期



本文编号:26049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ongyaolw/26049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4ef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